avatar-avatar
零星辰
發佈於獨自風流

この世をば しばしの夢と 聞きたれど おもへば長き 月日なりけり

終到訣別之日,常聞人生如夢,驀然回首,竟也如此漫長。



【本傳】


德川慶喜(1837年10月28日–1913年11月22日),是日本幕末時期的傑出人物,身兼多重身份:內大臣、江戶幕府第15代征夷大將軍、明治維新後的帝國議會貴族院議員與公爵。

他是日本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國君,也是歷史風雲中最具爭議和魅力的人物之一。

德川慶喜出身於德川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其父為思想深遠的水戶齊昭,母親登美宮吉子是齊昭的正室。他是初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第十一子德川賴房的第十代後裔,在兄弟中排行第七。

慶喜於天保八年九月二十九日(1837年10月28日)出生於江戶,幼名七郎麻呂,自幼便展現非凡的智慧與氣度。

年僅11歲時,慶喜奉第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之命過繼至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成為養子,並接受嚴格的教育,為日後的將軍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然而,江戶幕府的命運在他接手之時已顯現出衰敗的端倪。


改革夢想與西化嘗試


面對日益衰弱的德川幕府,慶喜曾希望通過西化與改革來挽救局勢。他積極尋求法國的支援,試圖以600萬美元的貸款招募法國軍官、購買先進兵器與船隻,並籌劃建立日法合資的工商貿易體系。

同時,他力推公武合體,試圖以結合天皇與幕府的力量來鞏固政權。然而,這些努力卻因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內部矛盾而受挫。

1866年,法國外交政策轉向,失去外援的慶喜頓感孤立。而當年年底,支持公武合體的孝明天皇突然駕崩,更令幕府的合法性遭受重創。


大政奉還與幕府終結


1867年,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和後藤象二郎提出「船中八策」,主張幕府將政權歸還天皇,並組建以天皇為中心的大名公議政體。此提案獲得薩摩、土佐和廣島等藩的支持。

同年10月,薩摩、長州和廣島藩達成聯軍協議,並取得天皇的討幕密詔,準備出兵推翻幕府。

為避免日本陷入全面內戰,慶喜在二條城主動舉行大政奉還儀式,將政權交予明治天皇。

然而,這一舉措並未平息矛盾。倒幕勢力不信任幕府的誠意,決意以「王政復古」之名發動政變。

慶喜被迫領導幕府軍與倒幕軍對抗,卻在1868年的鳥羽伏見之戰中慘敗。

他隨後逃回江戶,並在海軍奉行勝海舟的勸說下,同意無血開城,將江戶和平移交新政府。

1868年5月3日,德川幕府結束了長達265年的統治。


隱居與晚年生活


退任將軍後,慶喜為避免新政府的猜忌,徹底退出政治舞台。他移居靜岡,過著低調的隱居生活,專注於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研究等興趣。

由於受到水戶學尊皇攘夷思想的薰陶,他認為自己作為「亂臣」,無意面見明治天皇。

明治三十年(1897年),慶喜重返東京生活,並於翌年首次覲見明治天皇,表達了臣子的忠誠。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他被授予公爵頭銜,並擔任貴族院議員,象徵著新政府對他的某種肯定。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他更被授予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辭世與歷史評價


大正二年(1913年),慶喜因肺炎辭世,享壽76歲。

他以神道教儀式安葬於東京台東區谷中的家族墓園,後該地被改名為谷中靈園。

德川慶喜以果斷的決策和平結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避免了無謂的流血與混亂;同時,他的改革夢想與未竟的抱負,也讓人不禁對這位末代將軍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宛如歷史舞台上一篇壯麗的史詩,將幕末時期的風雲詩篇推向最高潮。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