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わくば逆緣をもって順緣とし、只今最後の念仏によって、九品蓮台に生を遂ぐべし
願化逆緣為順緣、只今最後之念佛、遂生九品蓮花台
【本傳】
平重衡(1157年—1185年),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公卿與歌人,平清盛的第五子,生母為平清盛的繼室二位尼(平時子)。
他因出色的文武才華而被視為平家家族的璀璨明珠,也是歷史中充滿悲劇色彩的傳奇人物。
文武雙全的少年
平重衡誕生于平氏家族權勢鼎盛的保元二年(1157年)。作為清盛與時子寵愛的幼子,他自幼便享受著無與倫比的榮耀與呵護。
年僅六歲便獲得從五位下的官階,次年被任命為尾張守。
1179年,他又升任左近衛權中將,並因其官位達到從三位,被人稱作“三位中將”。
他的才能不僅體現在仕途的飛速晉升中,更表現在文武兩方面的卓越成就。
據《玉葉》記載,平重衡天賦異稟,不僅擅長和歌,擁有令人嘆服的文學才華,還精通武藝,勇猛無雙。
其相貌俊美堂堂,氣質如牡丹一般雍容華貴,因而贏得了“牡丹”的美譽。
南都燒討與罪責深重
平重衡的命運轉捩點出現在治承四年(1180年)。這一年,以仁王聯合源賴政等人舉兵反平氏,拉開了源平合戰的序幕。
平清盛命平重衡討伐奈良的東大寺與興福寺,這些寺院因支持反平氏勢力而成為戰火的目標。
重衡率領四萬大軍夜襲南都,為了壓制僧眾的反抗,部隊縱火焚燒。火焰在狂風中迅速蔓延,將東大寺與興福寺的主殿付之一炬。大佛殿內的大佛因高溫而熔化,形成了一座金屬小山。
這一事件被稱為“南都燒討”,它引發了全國對平家的強烈指責,成為平氏政權衰敗的導火索之一。
儘管重衡是在清盛命令下行事,但奈良僧眾對其恨之入骨,將他視為罪魁禍首。
戰場上的英勇與挫敗
治承五年(1181年),平清盛病逝,源氏趁機進攻平家。
在墨俁川之戰中,平重衡與通盛、經盛等人聯手,大敗源行家,斬殺了“卿公”義圓,為平家贏得了短暫的勝利。
此後幾年,重衡在水島之戰與室山之戰中表現英勇,擊敗源氏多次進攻。
然而,平家的勢力隨著源賴朝與義經的崛起而節節敗退。
壽永二年(1183年),平家在俱利伽羅峠大敗,被迫放棄京都,退守屋島。
次年正月,一之谷之戰爆發。重衡在戰鬥中因座騎中箭而被俘,成了源氏手中的重要人質。
悲劇的結局
作為人質,平重衡並未受到虐待。源賴朝因敬重其才華,對他優待有加,甚至安排北條政子的侍女千手之前悉心照料。
重衡的從容與氣度為人稱道,他在困境中展現出的風範令人敬佩。
然而,南都僧眾對他的仇恨始終未能平息,他們多次要求源氏處決重衡,以報“奪頭之恨”。
文治元年(1185年),平家在壇之浦覆滅,重衡的妻子藤原輔子被俘。
南都僧眾強烈要求懲罰重衡,最終他被押解至奈良木津川畔執行斬首之刑。
其首級被掛於般若寺門前示眾,屍身則由輔子收殮並安葬于高野山。
悲情的餘韻
平重衡的一生既輝煌又悲壯。他的妻子藤原輔子在他死後,隨建禮門院隱居並剃髮為尼。而千手之前得知重衡遇害後,也因悲痛過度而逝世。
重衡以卓越的文武才華和悲劇性的命運,成為平安末期一顆耀眼卻迅速殞落的明星。他的故事被世代傳頌,也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與思索。
在今京都府木津川市木津宮之裡的安福寺,人們為平重衡修建了供養塔,以紀念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平家將領。
他的一生如同牡丹般絢麗,卻在戰火與仇恨中迅速凋零,成為歷史中永恆的歎息。
【詩句解析】
平重衡的辭世之句裡,用到了一些佛教術語,在這裡簡單解說一下。
1.順緣:一般謂以供養佛、讚歎法等信順之善事為緣,蒙化益而向善趣入佛之教法者為順緣。據釋摩訶衍論卷七載,遇順緣,則進向善趣;遇逆緣,則退失道心,趣入惡道,此一情形,猶如羽毛之隨風飄動,而轉向西東。
2.逆緣:又稱逆增上緣。一指惡師惡友等遮難、誘惑,以及誹謗正法等逆事,有時能成為進入佛道之因緣。又指妨礙自己修行之因緣。
3.九品蓮台:謂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蓮台。略稱九蓮。行者臨命終之際,聖眾即持蓮台來迎,行者乘此蓮台,花合到淨土,到已花開,身相具足。行者之品位由上至下計有九種,從而蓮台亦有九品之別。觀無量壽經於此有詳盡之敘述,其中,除中品下生於文中省略外,餘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為:金剛台、紫金台、金蓮華、蓮華台、七寶蓮華、寶蓮華、蓮華、金蓮華。
平重衡從被捕到受刑,大約一年的時間,雖然源賴朝對他頗為優待,但他深知平氏氣數已盡,自己也難逃一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平重衡的最後遺願,是原諒所有即將施加到他身上的一切暴行,只求往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