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微維光Wei Light 一點一滴發光

有兩本很有名的書,一本是最高學以致用法以及費曼學習法,都在探討輸出的重要。   那究竟輸出是什麼呢?每個人的解讀可能不同,不過簡單的說,就是用把理解到的用嘴巴說出來、寫下來、行動起來。也可以是用教導他人所學來代替學習。   談輸出之前,也要來談輸入。輸入是吸收資訊,無論讀無論聽都是吸收,舉個例子像有些人很努力想考公職,花了大把時間聽課,但這有個缺點是他沒有練習輸出,考試結果成效不彰,原因是只有大量輸入的話缺乏實踐運用的練習。   輸出作者認為是運用,運用可以是說的可以是寫的、可以是開始行動,找到資源或去與人分享你的所學。   輸入是改變你的大腦,輸出是改變你的世界。   作者說輸出的基本法則1是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就會轉成長期記憶。舉個例子有人記得三天前的午餐吃什麼嗎?相信忘記了,但要是有個固定的習慣,假設禮拜天吃素,那你一定記得。   儲存大腦記憶的位置叫海馬迴,所以只要重複刺激大腦,當你說當你做就容易產生內化。   輸出的基本法則2不斷的輸入跟輸出,當你有機會跟別人分享時輸出,而聽別人的分享時又在輸入,不斷反覆輸入輸出的循環。閱讀人分享為什麼去演講接受提問,什麼問題他都能夠回答,是因為他經過多次回覆同樣的問題,那就成為閱讀相關領域的專業。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花3分的力氣輸入7分輸出的效果比較好。   那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做到輸出和輸入,還是看不到成長,這之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沒有後續反饋。如果沒有專家幫你,可以自己錄影起來,比如把自己彈鋼琴的練習過程拍下來聽聽看,有沒有快樂或哪裡需要改進的。   重新檢視→改善→細部調整→反省→修正方向→探究原因    「不擅長輸出」的人,應該從何下手開始練習呢?描述前一天發生的事,昨天讀到聽到看到什麼,簡單的交流,也是一種輸出。可以是用事實+感想/意見。   對於還沒有學過的事物,只要在學習之前先提問,也能大幅提升記憶的效率。在預習的過程就會發現自己不懂,在上課時就會把耳朵打開特別注意老師講解。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雞尾酒效應」。假設你在一群很熱鬧的派對裡,當有人叫你時你還是能夠一下就反應過來,這是因為人對於聽見自己的名字或感興趣的關鍵字會特別警覺。大腦通常有個「選擇性注意」,因此需要事先輸入單字,指的正是「提問」。   不需要完全讀完整本書才開始輸出,學到有感覺的段落也可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efnEuccWs&ab_channel=%E9%96%B1%E8%AE%80%E4%BA%BA%E9%84%AD%E4%BF%8A%E5%BE%B7

小熊-avatar-img
小熊和其他 7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