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我覺得經營寫作到現在,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收到「這真的是可以免費看的嗎!」之類的回饋。每次看到有人這樣講,我心裡都在想:「欸,這只是常識耶!」
在我的想法裡,有很多人家認為所謂「含金量高」的觀點,在這個內容市場都只是基本到不能的基本。你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才奇怪;但我同時也能理解,一般人很難把常見的商業市場規則,套用到「寫作」,因為他們普遍會先入為主覺得,文字市場銅臭味沒那麼重、是很文雅或輕鬆的在販賣文字,甚至以為寫作變現很容易。
其實你只要懂一點世俗道理與正常觀念,你就不會對我寫的東西感到意外。但偏偏很多人就是不會這麼想,甚至那種在商業跑跳好幾年的人開始寫作前看了我的文章,才驚覺「欸,這不就跟我工作那套XXXX差不多嗎!」
對啊,就是這樣。
談到「免費看」這件事,其實我自己是沒那麼放在心上。從「談寫作」系列開始,我所有觀察心得與寫作經驗分享,都算是出於做公益做善事的角度在寫的,所以除了vocus premium那陣子以外,文章基本上都是免費隨便給大家看。
去年出版的《平台寫作倖存手札》是唯一認真把這些觀點彙整成商品的舉措。但我能坦白說的是,這本書說穿了只是把我過去數年寫過的東西,用更完整的方式做成電子書來賣;但從後續購買情況來看,大家不會因為我已經寫過免費文章談過了就沒消費,情況正好相反,有些人反而更需要這種集精隨於一大成的工具。
我認為這正好區分了「一篇文章」與「一本書」的價值。一篇文章,不一定要用來賣錢。比起急著把一篇文章拿來賣,開放免費閱讀讓大家認識你、理解你的專業,我覺得還是比較重要。這是屬於經營寫作的一部分,也是當今我們在內容市場必然要採取、為提高曝光的措施。寫文章,不能滿腦子想著賣錢,它更主要的目的還是提升品牌價值、累積地位,如此才能為長遠佈局;等到你真的培養夠大的粉絲基數了,這時候才是「一本書」登場的時候。
書是商品,是寫作變現的工具之一,也能像部分作者認為的那樣,當成提升印象的名片、一個奠定作家身分的重要里程碑。書的意義是文字品牌的成果體現。當品牌確立,內容受到讀者認同與喜愛,也確實注意到市場需求,這種時候,就是推出一本好書的好時機,不論你是想用它來牟利還是加強品牌。
其實不只是書,像寫作課程、商業講座都可以有類似的效益;反正只要是一個徹底展現你的專業所有、讓人一次好好見識你所有本事的媒介就行了。
是說我決定一篇文章是該免費還是收費也是挺隨興的。像這篇「貼文」都寫到破一千字了,我就是懶得發成文章,也不想鎖付費;可是搞不好哪天類似的東西我又寫成訂閱限定的內容,而且絕對寫得完全不一樣。
總之,可以免費看的時候就是可以免費看。真的希望支持那也是隨喜樂捐,雖然現在贊助功能還是沒開。期待有朝一日被報復性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