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零星辰

別思


西崦雨未收,

東崦風又作;

留住綠蓑衣,

莫與篙師著。



【人物簡介】


吳靜婉,清代女冠,自號曇道人,字靜婉,金壇吳氏女,蘇州木瀆人。女真祠女冠。

蘇州自古即為風流地,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蹟名園,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吳靜婉能在如此山明水秀之地修道,可謂是福緣深厚,也難怪她能寫出如此精練且充滿靈性之詩句。



【白話翻譯】


別思


西崦雨未收, 西邊的雨還沒停,

東崦風又作; 東邊的風又颳起來了;

留住綠蓑衣, 真想把船上的綠蓑衣給留下來,

莫與篙師著。 這樣船夫沒簑衣就出不了船了。



【註釋】


一、西崦:西山。

唐‧戴叔倫《北山遊亭》:「西崦水泠泠,沿岡有遊亭。」

宋‧蘇軾《新城道中》:「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明‧高啟《寄題鄞縣青山寺鍾秀樓》:「西崦暮鐘時,憑闌共僧語。」

武周‧李嶠《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轍跡光西崦,勳庸紀北燕。」

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東榑纔吐,西崦已仄。」


二、蓑衣:用棕櫚皮編成的雨衣

唐‧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三、篙師:撐船的熟手、熟悉操舟技巧的船夫。

唐‧杜甫《水會渡》:「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

宋‧葉適《上灘》:「篙師上灘時,面作石皤樣;及其進尺寸,乃在一偃仰。」

明‧何景明《進舟賦》序:「有老篙師進舟意頗閒。」

清‧孫枝蔚《與張虞山等醉飲夜歸》:「篙師笑問歸何晚,定是論文向二丘。」



【創作背景】


吳靜婉是清朝的女道士,號曇道人,字靜婉,金壇吳氏女,蘇州木瀆人。

木瀆古鎮位於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東與蘇州市西南郊相鄰,南與橫涇、越溪兩鎮交界,西與胥口、藏書兩鎮相接,北與楓橋鎮和蘇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相連。

在距離木瀆鎮不遠的吳中區光福鎮有一所東崦草堂。

所以詩中「西崦」一詞,其來有自,在當地是真有其山。

吳靜婉修道的道觀,名為「女真祠」。

這首就是留別贈行之詩,即使外頭風雨大作,但朋友依然決意返程,曇道人心有不捨,才寫下這首詩,作為贈別。


這是編者很喜愛的一首小詩,字句凝練而深有韻味,可惜吳靜婉傳世之詩僅有一首。

值得一提的,吳靜婉是蘇州人,編者也曾經因為公務,在上海、蕪湖兩地暫居一年,周庄、留園、杭州………等著名景點更是多次造訪,所以在讀到此詩時,特別深有感觸。

為此,編者還特地央請精通吳語之友人,倩其朗讀此詩,果真別有風味,吳儂軟語特別適合誦讀女子詩文。


以下特地挑選兩首有關「木瀆」鎮的詩,這是作者故鄉,同時也是此詩發生地。


明末清初‧屈大均《木瀆》


漭漭五湖口,荷花遠接天。

巴陵通地道,林屋隱人煙。

樓閣波濤裡,帆檣空翠邊。

名峰七十二,爭向鏡中妍。



清‧夏孫桐《木瀆》

入山不厭深,近山居亦好。

靈岩與穹窿,庭闥貯瑰寶。

蒼蒼喬木色,石塘淨如掃。

幾輩林下公,菟裘願終老。

市集橛頭船,家藏箭子稻。

方笑商顏中,沈冥啖芝草。



【深度賞析】


這首詩的作者以精鍊的筆法描繪了一幅動人的自然畫面,透過對雨和風的描寫,以及對綠蓑衣和篙師的巧妙描述,傳達了一種深刻的情感脈絡。

首先,詩一開頭就點出「風、雨」二字,西邊下雨,東邊刮風,而你偏偏要走!

從「西崦雨未收,東崦風又作」二句,又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多像我們的人生啊!今日一別,再會將是何時?偏偏離別的時刻即將來臨,讓人不禁感嘆人生也同樣的充滿風雨交加的波折。

作者的離情別緒,隨著風雨的到來而加劇,以至於她都有點惱意了。

這「惱意」從何而來?

外頭風雨大作,這是天公作美呀!所謂「下雨天,留客天。」別人是巴不得送客,而我偏愛留客,只因來訪的是你,而你的離去,讓我萬分不捨。

這不捨之情,從以下兩句充份體現出來:

「留住綠蓑衣,莫與篙師著。」只要把雨衣給搶過來,船夫出不了船,你就走不了啦!

其實,我真正想「留住」的,並非綠蓑衣,而是即將離去的你呀!

這兩句略帶俏皮與玩心的詩句,表現出作者的童心未泯;而且,可以用如此親密口吻挽留,可見兩人之間的友誼定非泛泛。

維克絲-avatar-img
維克絲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