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昭公主(約590年代—623年),唐高祖李淵之女,生母為太穆皇后。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採用軍禮殯葬的女子,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果敢的決斷力,在唐朝開國之際立下赫赫戰功,被後人尊稱為「娘子軍統帥」。
巾幗不讓鬚眉
隋末天下大亂,戰火紛飛,群雄並起。此時的長安雖仍在隋朝控制之下,但風雨飄搖,危機四伏。李淵決定于晉陽起兵,而此時身在長安的平陽公主與丈夫柴紹卻面臨嚴峻考驗。李淵派人暗中傳命二人北上,柴紹憂慮道:「公主,父親欲起兵反隋,我若前去,恐怕會連累你。若你同行,長安局勢未明,難保安全,該如何是好?」
平陽公主神色堅定,沉思片刻後說道:「你應速速前往,我區區女子,藏匿起來並非難事,定會另尋出路。」柴紹見妻子意志堅定,遂連夜抄小路趕赴晉陽,而平陽公主則隱匿至鄠縣莊園,伺機而動。
她深知,僅憑自身難以自保,更不可能置身事外,遂散盡家財,廣募義士,吸納山林間的亡命之徒與避世隱居的武人,僅數月便聚集數百人,組成一支義軍。
娘子軍崛起
義軍初成,恰逢隋朝叛軍首領何潘仁盤踞于司竹園,公主慧眼識才,遣家僮馬三寶前去遊說。馬三寶曉之以義、動之以情,何潘仁遂慕義歸附,並派兵百人為公主親衛。此後,平陽公主屢次派遣使者聯絡其他義軍首領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人,成功將零散的反隋勢力聯合成規模龐大的軍事集團。
京城留守屢次派兵圍剿,然而公主足智多謀,指揮若定,其得力幹將馬三寶、何潘仁等人頻頻擊退敵軍,漸漸鞏固了勢力。平陽公主軍紀嚴明,每攻佔一城,皆發佈軍令,嚴禁燒殺搶掠,軍中士卒亦恪守公主命令。
正因如此,各地百姓紛紛歸附,短短數月間,她便掌控了盩厔、武功、始平等重鎮,義軍擴展至七萬之眾,聲勢浩大。
戰功卓著
平陽公主深知大唐義軍尚未徹底穩固,遂派人自小路向李淵報捷。李淵聞訊大喜,隨即命柴紹率數百精騎前往迎接。
此時,公主已率部南下,在渭水以北與李世民所率唐軍主力成功會師,義軍士氣大振。
入京戰役中,平陽公主與柴紹各自設立軍府,與李世民一同圍攻長安,軍中皆稱其軍隊為「娘子軍」。
其果敢與膽識令隋軍聞風喪膽,為唐軍攻克京城立下汗馬功勞。長安平定後,李淵論功行賞,封其為平陽公主,賜予厚賞,以示嘉勉。
而此後諸位公主受封,皆不得與其同日而語,只因她是唯一一位真正以戰功封爵的公主。
生榮死哀
然而,天下未定,平陽公主繼續馳騁沙場,為大唐開疆拓土。
葦澤關之戰中,她憑藉智謀,以「米湯退敵」之計,使敵軍誤以為唐軍後援已至,最終不戰而退。此役之後,此關遂被改名為「娘子關」,以紀念她的英勇事蹟。
唐高祖李淵登基後,封李娘子為「平陽公主」,但她並未因此沉溺於宮廷富貴,而是繼續肩負保衛國家的重任。
然而,天妒英才,唐朝建立六年後(623年),平陽公主不幸病逝。唐高祖李淵悲慟不已,為其舉行隆重葬禮,並破例在送葬儀仗中加入前後兩部鳥羽飾儀仗、軍鼓樂隊、勇士甲兵等象徵軍功的禮儀。
太常寺上奏反對,認為婦人葬禮應無軍樂,李淵反駁道:「鼓樂乃軍禮,公主一生戎馬,曾親執金鼓,帶兵作戰,功勳卓著,怎能無鼓樂!」
不僅如此,李淵更親自為公主上諡號「昭」,以表彰她的英勇與貢獻。自古女子多以賢淑、恭順為美,而平陽公主則以赫赫戰功載入史冊,成為唐朝開國史上獨一無二的傳奇人物。
平陽昭公主以一己之力彙聚反隋義軍,成為唐朝初期最具影響力的軍事統帥之一。她不僅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更以嚴明的軍紀贏得民心。
「娘子關」上至今依然有她的雕像坐鎮,平陽昭公主的英名與「娘子軍」一起,為後世所銘記,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巾幗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