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菈(主持人): 大家好,歡迎收聽「太辣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泰菈。 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既沉重又深刻的主題——最近緬甸和泰國的大地震。台灣也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地區,許多朋友都為此感同身受,也勾起許多過去關於地震傷心的回憶。 今天我們同樣特別邀請到羅東博愛醫院 林偉群醫師,和我們分享一些想法。林醫師您好! 林偉群醫師: 泰菈好,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能在這裡和大家交流。 泰菈: 最近的地震讓許多人感到不安,甚至有人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災難?」 佛教強調「無常」,這和自然災害有什麼關聯嗎? 林醫師: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我們了解『實相』的切入點。 首先,我還是得說明我不能代表『佛教』。 坦白說,即便是『政治正確』的說法。 但除非到達『佛』的圓滿境界。 否則我們說的,基本上只能算是一種『偏見』。 佛教的「無常」(Anicca)不是消極的「世事難料」,而是如實看見世界的本質。 就像從科學的觀點,地震是地殼板塊的運動。 地震也是地球自然的呼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動中。 但重點是我們能否從中學會「珍惜當下」? 舉個例子,災後重建時,人們往往更團結、更懂得互助,這就是「無常」帶來的覺醒。 泰菈: 但有些人會將災難歸咎於「業力」,認為是受害者的報應。 您怎麼看? 林醫師: (點頭)這是常見的迷思。 佛教的「業力」其實不是簡單的因果懲罰, 而是一張複雜的因緣網。 比如地震,可能源於地質活動、氣候變遷,甚至人類過度開發,這是「共業」的顯現。 自然災害有時只是宇宙規律的一部分,
就像四季更替。 重點是,與其批判他人,不如以「悲心」行動。 就像醫生不會去責備病人為何生病,而是先專注治療,然後在治療的過程中,慢慢地引導病人去了解生病的原因,來從根本上斷除病因讓病人不再復發。 泰菈: 您提到「共業」,但個人能如何面對這樣的集體苦難? 林醫師: (沉思)其實除了「共業」,還有「別業」。 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面對災難, 修行人仍能夠保持安定的信念, 甚至能夠利用這樣的機會來訓練自己轉化心念的能力。 其他例如持戒修善、保持正念, 或像泰緬的僧侶們,在災後帶領民眾誦經祈福, 用清淨心安定社群。 這就像是一種「內在工程」,讓自己不被恐懼淹沒。 泰菈: 說到行動,佛教如何鼓勵人們在災難中實踐慈悲? 我聽說「布施」是關鍵, 但能否進一步談談「三輪體空」的觀念? 林醫師: 這真是個深刻的問題! 泰菈提到的「三輪體空」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意思是:不執著「施者」(自己)、「受者」(他人)、也不執著「所施之物」。 就像災後捐款時,若心想『這錢是我出的,災民應該感謝我』、『我捐出去的錢,會被怎麼使用?』 『這些錢都會到災民手上嗎?』 如此心有罣礙, 反而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淖而徒增煩惱。 這樣的布施便不夠清淨了。 但若能做到「三輪體空」,就會明白—— 幫助他人是自然的反應,如同細無聲滋潤大地,不求回報。 這樣的布施,才能真正清淨而無負擔。 泰菈: (若有所思)這讓我想起志工們默默付出的身影,他們常說「只是做該做的事」。 林醫師: 沒錯! 這種「無所求」的態度,其實是對治恐懼的良藥。 當我們不再糾結「誰幫了誰」,而是純粹聚焦在「利益眾生」的行動上,心靈反而更自由。 就像《金剛經》說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泰菈: 雖然道理上,我們可以理解三輪體空。 但實務上,我們還是會常常糾結在要不要捐錢? 要捐多少錢? 會不會有人利用災難進行詐騙? 捐出去的錢是不是真的會用到災民上? 你有沒有比較可行而簡單的方法進行布施。 林醫師: 明白你的意思。 方法其實很多也很簡單,例如我們可以誦經、抄經,並將此功德迴向給三界十方有情眾生, 令其早日證悟、離苦得樂。 從另一觀點來說, 當我們認真誦經、抄經的時候 我們自然沒有時間再去想或做壞事~ 這基本上就已經是在積功德了 😊🙏 我們再從另一個觀點來說 就像林醫師治好了一個肺癌病人, 這位肺癌病人雖然活下來了, 但之後的人生仍然繼續抽菸、喝酒、到處應酬。 這就衍生出了一個問題: 林醫師到底算不算『治好』了這位病人呢? 這個譬喻, 其實也可以類比到我們人生的其他面向。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所以最好的布施,就是『祝福』。 用最虔誠的心, 祈願三界十方有情眾生早日證悟、早日成佛。 我們在做這樣的祈願的同時, 其實也是在修煉我們的『菩提心』。
泰菈: 謝謝林醫師! 今天的對話讓我想到,災難彷彿一面鏡子,既照見世間的脆弱,也映出人性的慈悲。 林醫師: 正是如此。 願我們都能在無常中,活出有常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