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蛙的靠北小宇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莊福泰校長翻譯了一篇外國教師的貼文,裡頭提到了教育面對的七個殘酷的事實,老夫覺得主要有兩個,其他的五個都是連鎖反應衍生出來的:


一個是

「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 教會他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

YouTube 塑造了他們的想法,

Discord 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

而現在?

我們只是背景音。」

所以更常時候,是老師的話左耳進右耳出,說什麼漏什麼。「聽到」不等於「聽進去」。教學中更多的互動活動,與其說是促進學生探究與思考,其實也有部分原因在於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持續,必須密集地更換節奏來拉住學生的專注力。然後這些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推給你瀏覽過的同類型內容,讓你越來越閉鎖在自己的同溫層。


另一個是

「父母的缺席比以往更嚴重

兩個都要上班的父母,

或是獨自一人負擔一切的單親。

工時瘋狂、工作壓力沉重、生活成本飆升。

孩子們靠著手機平板自我成長,父母精疲力盡地掙扎求生。

而老師呢?

我們被期待補上這所有的空缺。」

這個「缺席」也包括父母雖在孩子們的身邊,但卻疲累地想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於是從小就把孩子丟給手機/平板養,等到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時才發現管也管不了了,於是拜託老師管管孩子⋯⋯。


手機是家長給的、一開始讓孩子用手機用到沒有節制也是家長默許的,最後卻期待老師可以幫忙管教孩子。老師都變成背景音了,怎麼管?


依老夫來說,這幾年個人不想「好為人師」,很多時候只講/提醒一兩遍,之後怎麼抉擇就看學生自己了。國外的教育有些國家是透過考試篩選,真的讀不下去的早早就被放棄掉了(例如新加坡),台灣卻常常期待老師「接住每個孩子」?佛都只渡有緣人了,怎麼會期待僅為肉身的平凡教師能夠神通廣大、把每一個孩子都往上拉?


我都安慰自己,背景音也還不錯,至少學生還不會嫌你吵,有點時候真的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還會想到老師,來找老師請求協助,這樣也就夠了。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會很容易就精疲力盡的。


#厭世教師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蛙的靠北小宇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莊福泰校長翻譯了一篇外國教師的貼文,裡頭提到了教育面對的七個殘酷的事實,老夫覺得主要有兩個,其他的五個都是連鎖反應衍生出來的:


一個是

「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 教會他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

YouTube 塑造了他們的想法,

Discord 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

而現在?

我們只是背景音。」

所以更常時候,是老師的話左耳進右耳出,說什麼漏什麼。「聽到」不等於「聽進去」。教學中更多的互動活動,與其說是促進學生探究與思考,其實也有部分原因在於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持續,必須密集地更換節奏來拉住學生的專注力。然後這些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推給你瀏覽過的同類型內容,讓你越來越閉鎖在自己的同溫層。


另一個是

「父母的缺席比以往更嚴重

兩個都要上班的父母,

或是獨自一人負擔一切的單親。

工時瘋狂、工作壓力沉重、生活成本飆升。

孩子們靠著手機平板自我成長,父母精疲力盡地掙扎求生。

而老師呢?

我們被期待補上這所有的空缺。」

這個「缺席」也包括父母雖在孩子們的身邊,但卻疲累地想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於是從小就把孩子丟給手機/平板養,等到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時才發現管也管不了了,於是拜託老師管管孩子⋯⋯。


手機是家長給的、一開始讓孩子用手機用到沒有節制也是家長默許的,最後卻期待老師可以幫忙管教孩子。老師都變成背景音了,怎麼管?


依老夫來說,這幾年個人不想「好為人師」,很多時候只講/提醒一兩遍,之後怎麼抉擇就看學生自己了。國外的教育有些國家是透過考試篩選,真的讀不下去的早早就被放棄掉了(例如新加坡),台灣卻常常期待老師「接住每個孩子」?佛都只渡有緣人了,怎麼會期待僅為肉身的平凡教師能夠神通廣大、把每一個孩子都往上拉?


我都安慰自己,背景音也還不錯,至少學生還不會嫌你吵,有點時候真的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還會想到老師,來找老師請求協助,這樣也就夠了。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會很容易就精疲力盡的。


#厭世教師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