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在清朝風雨飄搖的咸豐年間,福建大地上燃起一簇簇反抗專制暴政的怒火。在這片沉沉壓抑的土地上,一位年僅二十歲的女子卻以驚人的勇氣與智慧,扛起起義大旗,領導千軍萬馬,與腐敗朝廷抗衡。她,便是泉州晉江河市的女將 —— 邱二娘。


一、出身寒門,苦難童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邱二娘誕生於泉州府晉江縣河市梧宅鄉(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家境貧寒,父親邱柳為半農半漁之人,略通醫術與星曆,人稱“柳仙”。

兄長邱猴則以燒炭、種田為生,家中無田可耕,四壁蕭然。天資聰慧的邱二娘,自幼便在苦難中成長,命運卻未曾賜她片刻安穩。年幼尚未識字識禮,便因家貧被賣作童養媳,遠嫁至惠安縣後龍鄉峰尾村(今泉港區峰尾鎮)劉家。

那是一段飽含淚水與血淚的歲月。邱二娘在劉家飽受折辱,婆婆冷酷無情,丈夫粗暴殘忍,婚前婚後無一日不在欺凌與冷眼中度過。這段不堪回首的婚姻,成為她日後叛逆命運的種子。


二、逃離枷鎖,行醫為民


咸豐年間,忍無可忍的邱二娘終於鼓起勇氣,逃離了那片壓迫她生命的囹圄,輾轉投奔仙游東坪村表哥林杯的家中。

林杯曾是太平天國的戰士,被派回閩地活動,是當地潛在革命勢力的核心人物。

邱二娘在林家重獲喘息之機,開始依靠刺繡和行醫謀生。她自幼從父親邱柳與姨父王掌處學得一些歷法、醫術,此時正派上用場。

她以行醫為掩護,遊走鄉間,施藥濟人,也暗中聯絡志同道合之士。貧苦雇工張爐、赤心郎中王文岳、勤勞小販楊信、清貧秀才陳秋浦等人,皆被她的膽識與義心所感,先後投入義軍麾下,成為骨幹力量。


三、揭竿而起,義旗高舉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林俊於永春揭竿起義,聲勢浩大。林杯與邱二娘亦選在惠安北部筆架山半嶺高明王宮,樹起義旗。

那一天,烈日當空,紅旗如火,邱二娘手持兵刃,率義軍誓師於王宮之下,聲震山谷。她不再是峰尾村中受辱的婦人,而是一位挺身而出、心懷蒼生的巾幗女將。

在林杯協助與教導下,邱二娘迅速掌握軍中調度與戰略,領導貧農抗捐抗稅,襲擊地主武裝,懲治貪官污吏。

義軍所至,清兵節節敗退,民心歸附,泉州、晉江、惠安、仙遊一帶,百餘里皆為義軍所控。隊伍自數百人飛躍至數千,聲勢如潮,銳不可當。

然而,風雲突變。林杯於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群龍無首之際,眾將士齊聲推舉邱二娘為統帥。

她毅然擔此重任,自稱「順天命邱娘娘」,仿太平軍制度,設立男營、女營,嚴明軍紀,以石級小寨為根據地,開始了她真正作為女將的傳奇篇章。


四、轉戰各地,勢如破竹


在邱二娘的率領下,義軍頻繁轉戰官溪、半嶺、驛坂等地,屢戰屢捷。她騎馬披甲,劍眉星目,殺伐果決。

她既是指揮若定的主帥,也是百姓心中的「仙姑媽」。所至之處,她施醫散藥,安撫民心,與百姓同甘共苦,深得民眾愛戴。

同年八月,她率部與林俊義軍在仙遊、莆田一帶會師,兩軍聯手,勢如破竹。清廷焦急萬分,福建官府奏報:「東起莆田,南至惠安,綿亙百餘里……盡為賊踞」,言辭之中滿是驚懼與無奈。


五、霧戰惠安,失利退守


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二十四日,為援助在埔頭、爐內被清兵圍困的林俊部隊,邱二娘與義軍猛將胡熊率千餘兵馬,趁大霧蔽日之機突襲惠安縣城。

按原計畫,各路義軍應於烽火為號後會師攻城,無奈天氣惡劣,大霧彌天,烽火不見,各路援軍未能按時抵達。

軍情又不幸走漏,城中清軍早已嚴陣以待。邱二娘奮力衝殺,仍難敵敵軍合圍,軍師張爐與數十義軍英勇犧牲,邱二娘沉痛之餘,毅然下令撤軍,轉戰至惠北山區。此役雖未攻城成功,然亦成功牽制敵軍,為林俊部隊爭取寶貴逃脫時機。


六、忠烈不屈,壯烈殉國


咸豐五年(1855年)夏,義軍因長期作戰,兵力日漸稀薄,物資匱乏。更不幸的是,部下陳大、陳橋、陳潮三人因貪圖利祿叛變投敵,密報清軍邱二娘藏身處。義軍潰不成軍,她終於在一次突襲中被捕。

邱二娘被囚於泉州,清軍酷刑逼供,清廷下令以極刑示眾,希望可以震懾義軍。邱二娘面對鞭笞棍打、刀割火燎,始終咬牙苦撐,不吐露義軍任何秘密。她高聲斥罵滿清腐敗,坦然面對生死,毫無懼色。

六月十四日(1855年7月27日),邱二娘於泉州南校場慘遭凌遲處死,年僅二十二歲。泉州百姓無不垂淚痛哭,暗中焚香悼念。


七、民間永念,芳魂不滅


英魂雖逝,精神長存。邱二娘犧牲後,泉州、惠安、仙遊等地百姓為紀念她的英勇抗清之舉,秘密塑像供奉,尊稱她為「仙姑媽」、「游路夫人」、「庄腳媽」。香火綿延,祠堂香煙不絕,她成為人民心中不朽的女英豪。

後人為她立傳、寫戲,戲劇《血染桐江》流傳鄉間,誦其忠勇。1979年,惠安縣人民政府將其起義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9月,又立碑以誌英烈,後人得以憑弔。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在清朝風雨飄搖的咸豐年間,福建大地上燃起一簇簇反抗專制暴政的怒火。在這片沉沉壓抑的土地上,一位年僅二十歲的女子卻以驚人的勇氣與智慧,扛起起義大旗,領導千軍萬馬,與腐敗朝廷抗衡。她,便是泉州晉江河市的女將 —— 邱二娘。


一、出身寒門,苦難童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邱二娘誕生於泉州府晉江縣河市梧宅鄉(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家境貧寒,父親邱柳為半農半漁之人,略通醫術與星曆,人稱“柳仙”。

兄長邱猴則以燒炭、種田為生,家中無田可耕,四壁蕭然。天資聰慧的邱二娘,自幼便在苦難中成長,命運卻未曾賜她片刻安穩。年幼尚未識字識禮,便因家貧被賣作童養媳,遠嫁至惠安縣後龍鄉峰尾村(今泉港區峰尾鎮)劉家。

那是一段飽含淚水與血淚的歲月。邱二娘在劉家飽受折辱,婆婆冷酷無情,丈夫粗暴殘忍,婚前婚後無一日不在欺凌與冷眼中度過。這段不堪回首的婚姻,成為她日後叛逆命運的種子。


二、逃離枷鎖,行醫為民


咸豐年間,忍無可忍的邱二娘終於鼓起勇氣,逃離了那片壓迫她生命的囹圄,輾轉投奔仙游東坪村表哥林杯的家中。

林杯曾是太平天國的戰士,被派回閩地活動,是當地潛在革命勢力的核心人物。

邱二娘在林家重獲喘息之機,開始依靠刺繡和行醫謀生。她自幼從父親邱柳與姨父王掌處學得一些歷法、醫術,此時正派上用場。

她以行醫為掩護,遊走鄉間,施藥濟人,也暗中聯絡志同道合之士。貧苦雇工張爐、赤心郎中王文岳、勤勞小販楊信、清貧秀才陳秋浦等人,皆被她的膽識與義心所感,先後投入義軍麾下,成為骨幹力量。


三、揭竿而起,義旗高舉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林俊於永春揭竿起義,聲勢浩大。林杯與邱二娘亦選在惠安北部筆架山半嶺高明王宮,樹起義旗。

那一天,烈日當空,紅旗如火,邱二娘手持兵刃,率義軍誓師於王宮之下,聲震山谷。她不再是峰尾村中受辱的婦人,而是一位挺身而出、心懷蒼生的巾幗女將。

在林杯協助與教導下,邱二娘迅速掌握軍中調度與戰略,領導貧農抗捐抗稅,襲擊地主武裝,懲治貪官污吏。

義軍所至,清兵節節敗退,民心歸附,泉州、晉江、惠安、仙遊一帶,百餘里皆為義軍所控。隊伍自數百人飛躍至數千,聲勢如潮,銳不可當。

然而,風雲突變。林杯於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群龍無首之際,眾將士齊聲推舉邱二娘為統帥。

她毅然擔此重任,自稱「順天命邱娘娘」,仿太平軍制度,設立男營、女營,嚴明軍紀,以石級小寨為根據地,開始了她真正作為女將的傳奇篇章。


四、轉戰各地,勢如破竹


在邱二娘的率領下,義軍頻繁轉戰官溪、半嶺、驛坂等地,屢戰屢捷。她騎馬披甲,劍眉星目,殺伐果決。

她既是指揮若定的主帥,也是百姓心中的「仙姑媽」。所至之處,她施醫散藥,安撫民心,與百姓同甘共苦,深得民眾愛戴。

同年八月,她率部與林俊義軍在仙遊、莆田一帶會師,兩軍聯手,勢如破竹。清廷焦急萬分,福建官府奏報:「東起莆田,南至惠安,綿亙百餘里……盡為賊踞」,言辭之中滿是驚懼與無奈。


五、霧戰惠安,失利退守


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二十四日,為援助在埔頭、爐內被清兵圍困的林俊部隊,邱二娘與義軍猛將胡熊率千餘兵馬,趁大霧蔽日之機突襲惠安縣城。

按原計畫,各路義軍應於烽火為號後會師攻城,無奈天氣惡劣,大霧彌天,烽火不見,各路援軍未能按時抵達。

軍情又不幸走漏,城中清軍早已嚴陣以待。邱二娘奮力衝殺,仍難敵敵軍合圍,軍師張爐與數十義軍英勇犧牲,邱二娘沉痛之餘,毅然下令撤軍,轉戰至惠北山區。此役雖未攻城成功,然亦成功牽制敵軍,為林俊部隊爭取寶貴逃脫時機。


六、忠烈不屈,壯烈殉國


咸豐五年(1855年)夏,義軍因長期作戰,兵力日漸稀薄,物資匱乏。更不幸的是,部下陳大、陳橋、陳潮三人因貪圖利祿叛變投敵,密報清軍邱二娘藏身處。義軍潰不成軍,她終於在一次突襲中被捕。

邱二娘被囚於泉州,清軍酷刑逼供,清廷下令以極刑示眾,希望可以震懾義軍。邱二娘面對鞭笞棍打、刀割火燎,始終咬牙苦撐,不吐露義軍任何秘密。她高聲斥罵滿清腐敗,坦然面對生死,毫無懼色。

六月十四日(1855年7月27日),邱二娘於泉州南校場慘遭凌遲處死,年僅二十二歲。泉州百姓無不垂淚痛哭,暗中焚香悼念。


七、民間永念,芳魂不滅


英魂雖逝,精神長存。邱二娘犧牲後,泉州、惠安、仙遊等地百姓為紀念她的英勇抗清之舉,秘密塑像供奉,尊稱她為「仙姑媽」、「游路夫人」、「庄腳媽」。香火綿延,祠堂香煙不絕,她成為人民心中不朽的女英豪。

後人為她立傳、寫戲,戲劇《血染桐江》流傳鄉間,誦其忠勇。1979年,惠安縣人民政府將其起義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9月,又立碑以誌英烈,後人得以憑弔。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