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編輯推薦是稀缺資源,這個稀缺資源在過去可以帶來很豐碩的正面效益。
可是隨著其它娛樂產業出現,儘管稀缺資源的地位不變,但這些娛樂產業卻稀釋掉了稀缺資源能產生的正面效益,導致得到稀缺資源的作者即使得到稀缺資源,也沒辦法提高關注。
面對這種情況,寫作平台的最佳選擇就是擴大平台規模,提升讀者數。
但這裡有個問題是,不是每個平台都可以像方格子。
方格子的內容屬於綜合多元,因此它可以從各種文字領域吸收作者、讀者,擴展空間彈性高、靈活度也高。
一般小說平台從定位這點就鎖死了這些空間,畢竟你是沒辦法僅憑特定關鍵字,在搜尋引擎找到小說平台的豐富「內容」,光是這點就注定小說平台的能見度不及方格子。
小說平台是以小說為主,所以它能夠吸引的讀者群體偏好是很鮮明的,但也單一。此外,小說平台大多為出版社背景。但即使如Penana非出版社背景的平台,也面臨相同的問題(何況Penana就是這次鬱兔談論此話題的平台)。而最致命的,其它娛樂產業分食了讀者的注意力,使得被自己定位綁手綁腳的小說平台更難去提升讀者數量、擴展平台規模。
很多人提到一個現象:讀者們不再去看編輯推薦,而是更傾向只關注自己喜愛的作者。
編輯推薦,按理來說是為了引起游離於平台的讀者們的注意。當這些讀者都有了心儀的作者,並且只想關注這些特定作者,他們漸漸不會再去在乎平台編輯們推薦了什麼,而這也減少了編輯推薦的正面效益;為了解決這項問題,平台必須持續不斷吸引新讀者,然而這正是當前小說平台所面臨的瓶頸。
在小說平台處於困境的時刻,編輯推薦仍舊是小說家們極力爭取的稀缺資源。可是等到他們實際得到這項資源,才會發現編輯推薦並沒有帶給他們預期中的正面效益(不是完全沒有,但是效果確實與過去相比大打折扣了)。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有環環相扣的因素,不是說你現在提出能提高讀者參與度的方法就能改善,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新讀者」,而小說平台本身專注小說的特色,同時成為了自我限制的枷鎖。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知情的小說家仍在死命爭取編輯推薦,這也才導致了無效競爭的現象。
問題並不出在小說家。因為編輯推薦本來就是他們可以嘗試爭取的資源。
其實我們最該好奇的是小說平台的態度。在近幾年來,七年前改編授權的風潮總算是燒入臺灣出版業界,許多小說平台也紛紛重新舉辦比賽,並在比賽中置入許多明顯為尋找改編潛力作品而設置的獎勵。儘管看似有了明路,但問題是,這些路徑實際依舊窄小,能爭取、走到改編授權階段的作品相當有限;受限於改編需要,明顯能看出大眾文學依舊被排除在外。
所以這就要回到小說平台本身的態度:你們經營平台,究竟只是「為了自己」想找出改編用的潛力作,還是真的有意要協助小說家們?如果是後者,那麼是不是該更積極的處理平台事務,提供更多可以讓小說家展現自己的功能與服務、想辦法吸引潛在讀者?
我認為這些質問,正好也可以提供給還在迷茫的小說家們,反向思考我們在小說平台的所作所為有哪些意義。
聊完啦。
假設編輯推薦是稀缺資源,這個稀缺資源在過去可以帶來很豐碩的正面效益。
可是隨著其它娛樂產業出現,儘管稀缺資源的地位不變,但這些娛樂產業卻稀釋掉了稀缺資源能產生的正面效益,導致得到稀缺資源的作者即使得到稀缺資源,也沒辦法提高關注。
面對這種情況,寫作平台的最佳選擇就是擴大平台規模,提升讀者數。
但這裡有個問題是,不是每個平台都可以像方格子。
方格子的內容屬於綜合多元,因此它可以從各種文字領域吸收作者、讀者,擴展空間彈性高、靈活度也高。
一般小說平台從定位這點就鎖死了這些空間,畢竟你是沒辦法僅憑特定關鍵字,在搜尋引擎找到小說平台的豐富「內容」,光是這點就注定小說平台的能見度不及方格子。
小說平台是以小說為主,所以它能夠吸引的讀者群體偏好是很鮮明的,但也單一。此外,小說平台大多為出版社背景。但即使如Penana非出版社背景的平台,也面臨相同的問題(何況Penana就是這次鬱兔談論此話題的平台)。而最致命的,其它娛樂產業分食了讀者的注意力,使得被自己定位綁手綁腳的小說平台更難去提升讀者數量、擴展平台規模。
很多人提到一個現象:讀者們不再去看編輯推薦,而是更傾向只關注自己喜愛的作者。
編輯推薦,按理來說是為了引起游離於平台的讀者們的注意。當這些讀者都有了心儀的作者,並且只想關注這些特定作者,他們漸漸不會再去在乎平台編輯們推薦了什麼,而這也減少了編輯推薦的正面效益;為了解決這項問題,平台必須持續不斷吸引新讀者,然而這正是當前小說平台所面臨的瓶頸。
在小說平台處於困境的時刻,編輯推薦仍舊是小說家們極力爭取的稀缺資源。可是等到他們實際得到這項資源,才會發現編輯推薦並沒有帶給他們預期中的正面效益(不是完全沒有,但是效果確實與過去相比大打折扣了)。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有環環相扣的因素,不是說你現在提出能提高讀者參與度的方法就能改善,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新讀者」,而小說平台本身專注小說的特色,同時成為了自我限制的枷鎖。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知情的小說家仍在死命爭取編輯推薦,這也才導致了無效競爭的現象。
問題並不出在小說家。因為編輯推薦本來就是他們可以嘗試爭取的資源。
其實我們最該好奇的是小說平台的態度。在近幾年來,七年前改編授權的風潮總算是燒入臺灣出版業界,許多小說平台也紛紛重新舉辦比賽,並在比賽中置入許多明顯為尋找改編潛力作品而設置的獎勵。儘管看似有了明路,但問題是,這些路徑實際依舊窄小,能爭取、走到改編授權階段的作品相當有限;受限於改編需要,明顯能看出大眾文學依舊被排除在外。
所以這就要回到小說平台本身的態度:你們經營平台,究竟只是「為了自己」想找出改編用的潛力作,還是真的有意要協助小說家們?如果是後者,那麼是不是該更積極的處理平台事務,提供更多可以讓小說家展現自己的功能與服務、想辦法吸引潛在讀者?
我認為這些質問,正好也可以提供給還在迷茫的小說家們,反向思考我們在小說平台的所作所為有哪些意義。
聊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