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黃嗣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為了幫編劇協會整理產業國際新聞,反覆聽Severance《人生切割術》編劇製片人Dan Erikson的訪談,其中有幾段越聽越有意思,來這邊做個分享。

這部劇是Apple TV目前為止最多人看的劇,導演是知名演員班史提勒,內容講述近未來的某個時刻,人類會把自己上班的人格和生活的人格分割,記憶也切開,所以大腦裏有一個人格就一直在上班賺錢,另一個人格則只要享受生活就好。

故事是從工作場合開始的,有人在公司裏自殺了,主角慢慢發現這間公司很不對勁,開始蒐集證據,甚至與上司反抗,最後才得知原來自己只是某個人的上班人格。

我蠻喜歡這個劇的。22年初《人生切割術》上線時,Chatgpt還沒問世,這是個標準的反烏托邦科幻作品,但現在看來,為了讓我們更能享受生活,人類把大腦切割一部份拿去讓AI工作這件事,似乎並沒有那麼難以達成。

拉回訪談。Dan對於這個創意起源的說法很有意思,他認為越大的組織越不容易感受到它是個邪教,他竟然舉了「美國」為例子,他說,我們會稱那些人為「國父」,就是整個文化要你相信他們是父親,是一定要尊敬、不能被質疑的,而很多公司也是用同樣的邏輯在面對你,譬如劇中的公司說:「歡迎你來到這個大家庭。」其實暗指著你原本的家庭比較劣等,是一種迂迴的歧視。

當然,這個跟工作有關的創意必然聊到AI。訪談中,Dan Erikson說使用AI經常會給自己挫折,因為它沒有情緒、只求效率,相比之下,自己的人類特質像焦慮、脆弱,好像都是缺點,感覺自己有一天就會因此被淘汰。他的結論是比較正面的,呼籲我們要抵抗這種感覺,叫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存在本身是有價值的。

然而,這段訪談卻讓我想了很多。前一陣子我去大學面試,才被幾名教授詢問到:「如果編劇很快就被AI取代呢?」克服這種人性特質還真的就是編劇工作最難的地方。編劇的難都不是難在什麼卡關、沒靈感,都是難在自尊心受傷、改到陷入邏輯迷障、執著不想丟掉原本創意、或是努力好久沒成果導致憂鬱......

我想,我現在是不太擔心編劇被取代啦,因為我對台灣產業的堅持傳統很有信心,但如果有一天,真的可以把這些痛苦都分割給AI,讓我每天只要出點創意、喝紅酒過生活就好,我想我應該真的願意。

寫到這裡,我發現真正該擔心的,其實是自己很快會變懶惰吧,而這似乎就是科技的本質——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讓人類活得更方便,不是嗎。

御穆雪-avatar-img
御穆雪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