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昨天臺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大潭燃起組試運轉的新聞,讓我再次感嘆當年以環境保護的角度投入關注社運,到後來被吸引到更廣泛的社會議題、政治議題;並在這漫長的十三年間,漸漸釐清過去身處在「關心社會的大學生」角度與「現實社會的諸多事實」之間的迷霧;若不是花了這麼長時間,以一個非政治學、社會學出身的普通人,大概是很難在短期內理解許多事情。
這段時間發生最奇特的事,是看到當年支持的社運團體、社運份子一個接一個崩壞。就以這一年為例,當人們呼籲、警示可能的戰爭風險,他們卻還能處在高處對人頤指氣使、用一副超然事不關己的態度來看待當前危機。
你問他們關心社會嗎?那是當然。只不過,他們還活在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抗爭氣氛走不出來。對他們而言,社運就是一切,任何可以融入體制、藉由體制完善社會的手段,對他們來說是屈從;而這就衍生了很畸形、激進的意識形態:他們反對政府的一切,卻又希望社會進步,並且應當是完全靠社運之手要政府甚至整個社會完全屈從於他們的聲音。
就我自己看來,這就是英雄主義。現在我所知道的社運,已經成了少部分人拿來實現「當英雄」的遊戲;只有一直佔據反對的位子,他們才能藉由塑造悲壯感,營造自己的英雄形象。
這個招數或許在過去黨國時代有用,畢竟有很強烈的精神號召力;但在時代持續進步、需要民間與政府更緊密合作與互相督促的時刻,英雄主義卻會劣化為像個固執倔強的小氣鬼,只要不聽他的都是壞的。活像個巨嬰。
有些人忘不了過去的風光,有些人只想當英雄;有些人或許真的關心社會,可是他們完全忽視前述這兩類人、也忽視他們內心那卑劣自私的心態。
十三年過去了。在回顧自己的社運經歷,常常感嘆「要是中間有條路選錯,我今天也可能變成像他們一樣可怕的人」。
我是真心認為這對我的寫作影響很深的。如果今天的我還是像他們一樣執拗、冥頑不靈,我可能寫不出平台寫作倖存手札;因為這本書裡談了很多「妥協」、摒棄個人主義、挑除自視甚高的成分;這都是前述講的這類人,所無法接受的。
談到寫作變現,如果還是懷著對資本主義的仇視、注入過多理想主義,你會在整個現實市場顯得很像小丑;而且重點是,你的幼稚被大家看在眼裏,而你不自知。
簡單來說,你怎麼看待世界怎麼運轉,你寫出來的文字、帶給讀者的感受、你會成為「什麼樣的寫作者」,都在每一次的「選擇」中決定好了。
夠資深的讀者都常聽我說過這段話:「選擇沒有對或錯,只有好與不好、能不能接受;就算不能接受,那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是沒辦法改變的。當你下了決定,時代巨輪就會推著你前進,然後迫使你跟從依照你的選擇而注定的路線;你當然有改變的機會,因為那都是一次又一次無法回頭的選擇。因此,要如何做出正確選擇,或者說「判斷」最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好選擇,其實是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件事。
但也正是因為我們難以判斷,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做了選擇之後的半年或一年甚至更久,才發現當初的選擇造成了什麼波動;而我們後續又因為哪些選擇,而改變了原本更糟糕或更好的定路。
你會覺得僥倖,也會覺得扼腕。這就是選擇,你已經無法改變。但是可以透過下次選擇導正歪曲的路一一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樣的選擇。
看到昨天臺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大潭燃起組試運轉的新聞,讓我再次感嘆當年以環境保護的角度投入關注社運,到後來被吸引到更廣泛的社會議題、政治議題;並在這漫長的十三年間,漸漸釐清過去身處在「關心社會的大學生」角度與「現實社會的諸多事實」之間的迷霧;若不是花了這麼長時間,以一個非政治學、社會學出身的普通人,大概是很難在短期內理解許多事情。
這段時間發生最奇特的事,是看到當年支持的社運團體、社運份子一個接一個崩壞。就以這一年為例,當人們呼籲、警示可能的戰爭風險,他們卻還能處在高處對人頤指氣使、用一副超然事不關己的態度來看待當前危機。
你問他們關心社會嗎?那是當然。只不過,他們還活在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抗爭氣氛走不出來。對他們而言,社運就是一切,任何可以融入體制、藉由體制完善社會的手段,對他們來說是屈從;而這就衍生了很畸形、激進的意識形態:他們反對政府的一切,卻又希望社會進步,並且應當是完全靠社運之手要政府甚至整個社會完全屈從於他們的聲音。
就我自己看來,這就是英雄主義。現在我所知道的社運,已經成了少部分人拿來實現「當英雄」的遊戲;只有一直佔據反對的位子,他們才能藉由塑造悲壯感,營造自己的英雄形象。
這個招數或許在過去黨國時代有用,畢竟有很強烈的精神號召力;但在時代持續進步、需要民間與政府更緊密合作與互相督促的時刻,英雄主義卻會劣化為像個固執倔強的小氣鬼,只要不聽他的都是壞的。活像個巨嬰。
有些人忘不了過去的風光,有些人只想當英雄;有些人或許真的關心社會,可是他們完全忽視前述這兩類人、也忽視他們內心那卑劣自私的心態。
十三年過去了。在回顧自己的社運經歷,常常感嘆「要是中間有條路選錯,我今天也可能變成像他們一樣可怕的人」。
我是真心認為這對我的寫作影響很深的。如果今天的我還是像他們一樣執拗、冥頑不靈,我可能寫不出平台寫作倖存手札;因為這本書裡談了很多「妥協」、摒棄個人主義、挑除自視甚高的成分;這都是前述講的這類人,所無法接受的。
談到寫作變現,如果還是懷著對資本主義的仇視、注入過多理想主義,你會在整個現實市場顯得很像小丑;而且重點是,你的幼稚被大家看在眼裏,而你不自知。
簡單來說,你怎麼看待世界怎麼運轉,你寫出來的文字、帶給讀者的感受、你會成為「什麼樣的寫作者」,都在每一次的「選擇」中決定好了。
夠資深的讀者都常聽我說過這段話:「選擇沒有對或錯,只有好與不好、能不能接受;就算不能接受,那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是沒辦法改變的。當你下了決定,時代巨輪就會推著你前進,然後迫使你跟從依照你的選擇而注定的路線;你當然有改變的機會,因為那都是一次又一次無法回頭的選擇。因此,要如何做出正確選擇,或者說「判斷」最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好選擇,其實是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件事。
但也正是因為我們難以判斷,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做了選擇之後的半年或一年甚至更久,才發現當初的選擇造成了什麼波動;而我們後續又因為哪些選擇,而改變了原本更糟糕或更好的定路。
你會覺得僥倖,也會覺得扼腕。這就是選擇,你已經無法改變。但是可以透過下次選擇導正歪曲的路一一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