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的活鎧甲也不會掉魂體轉換給你。
沒事,就是個古早天堂老人在幹話。
大概在2012、2013年的時候,該說算是哲學啟蒙還是思想啟蒙嗎?那陣子透過朋友的分享知道一位臺灣的哲學家(現在要在後綴附上「網紅」),並讀到了很多嶄新的觀點與前所未見的思考方式;這對於剛脫離十二年華過封閉教育、飽受摧殘的腦袋還處在停滯狀態的我來說,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刺激。於是我追蹤起這位哲學家,也買了他的書;即使很多內容對於腦袋僵化太久的我來說,需要很長很久的時間才能理解,但至少確實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且也決定了我的意識形態越來越投向民主與本土意識,而不是像藍白小草那種封閉自我的象限)。
然而隨著幾年前「政治正確」的風潮興起,讓許多進步主義大為狂熱,這位哲學家也不例外,開始擁戴市面上所有運用相關要素的作品與政策,並且全然忽視這股風潮的另一個側面,正對整個創作文化帶來可怕的破壞。尤其當衍生出來的取消文化已經造成許多受害者時,他更是選擇視若無睹,與過去會很乾脆的去支持、理解弱勢處境的態度截然不同。
從那時候我就知道,這就是當一個人選擇相信自己相信的、或者應該說,活在自己建構的「思想象牙塔」內時,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固執、偏見、自私、封閉;乍看之下,他們的言論、思想、價值觀或許很新穎,是所謂的進步主義,但是本質上、尤其是在對待「異音」的態度,卻與過去我們熟悉的傳統華國保守封閉思維,居然有九成相似。
他在近幾年已經變成只愛聽自己想聽的那種人,完全失去當年對議題深入的積極度與思考觸角多元的開放性。簡單來說,就是越活越過去。
我常常在思考一件事,就是我的思考方式究竟會在哪個階段漸漸固化呢?如果真的有固化的一天,那我是不是應該在那之前,先把我的思考機制培養成能夠彈性接受多元、適應變化的狀態?尤其我意識到,當一個人開始變得只想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裡時,即使過去給人的印象多好、受人尊敬,一旦時代持續促成改變,他們終將會因為緊抓不放的信條不合於世界,而變得歪曲甚至瘋狂;只因為他們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太久了,很難適應變化。
寫作帶給我最深的影響,大概就是對於世間變化的流動性有更鮮明的體會。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創作者在2016~2024這八年間究竟經歷多少波折、曾經面對甚麼樣的環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者所能付出與努力的範疇與方向也各自不一。要適應不斷變動的世界,你就絕對不能緊抓著出實體書、靠出書賺錢的美夢,而是要去意識到你在當今的網路世界有更多可以活用的工具。這就是一個例子。
世界會一直不斷改變,造就不同的環境,也促使人類的思想不得不跟進;新一代的人類會含著新穎的啟蒙誕生,而上世代的人類則在承載大量過去經驗與知識的同時,也得保持對新時代到來的警惕與觀察,如此才不會變成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內、越活越過去,甚至到最後變成「自己當初討厭過的大人」。
聊點題外話。
昨天小說分類剛上線,這個話題我真的是千言萬語也道不盡心中的想法。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很想提醒,不是開了個小說專屬的分類一切都會一勞永逸了。我相信之所以會開出小說分類,除了是方格子經過評估後確信挪一塊資源做小說是有前途的,最主要還是跟他們未來要上手機APP有很大的關連,這點我很信任他們。但「開了小說分類,所以我一定會被看見」的想法我覺得還是謹慎一些為好,這種過度放大自身期待結果事與願違的事情,我在方格子體驗過太多次了,真的不要一次把事情想得太美好,而是如我反覆強調的,一步一步來。
有了小說分類,其實需要更加好好運用這塊優勢去注重你的個人品牌,而不是把它當作一般的小說平台來用。搞品牌,其實才是方格子的正確使用方式,我應該強調過好幾次了。如果還是聽不進去,那我也沒辦法。反正我就是該講的都講了,阿你如果堅持想當住在象牙塔的那種人,就不關我的事、也別跟我抱怨。
象牙塔的活鎧甲也不會掉魂體轉換給你。
沒事,就是個古早天堂老人在幹話。
大概在2012、2013年的時候,該說算是哲學啟蒙還是思想啟蒙嗎?那陣子透過朋友的分享知道一位臺灣的哲學家(現在要在後綴附上「網紅」),並讀到了很多嶄新的觀點與前所未見的思考方式;這對於剛脫離十二年華過封閉教育、飽受摧殘的腦袋還處在停滯狀態的我來說,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刺激。於是我追蹤起這位哲學家,也買了他的書;即使很多內容對於腦袋僵化太久的我來說,需要很長很久的時間才能理解,但至少確實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且也決定了我的意識形態越來越投向民主與本土意識,而不是像藍白小草那種封閉自我的象限)。
然而隨著幾年前「政治正確」的風潮興起,讓許多進步主義大為狂熱,這位哲學家也不例外,開始擁戴市面上所有運用相關要素的作品與政策,並且全然忽視這股風潮的另一個側面,正對整個創作文化帶來可怕的破壞。尤其當衍生出來的取消文化已經造成許多受害者時,他更是選擇視若無睹,與過去會很乾脆的去支持、理解弱勢處境的態度截然不同。
從那時候我就知道,這就是當一個人選擇相信自己相信的、或者應該說,活在自己建構的「思想象牙塔」內時,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固執、偏見、自私、封閉;乍看之下,他們的言論、思想、價值觀或許很新穎,是所謂的進步主義,但是本質上、尤其是在對待「異音」的態度,卻與過去我們熟悉的傳統華國保守封閉思維,居然有九成相似。
他在近幾年已經變成只愛聽自己想聽的那種人,完全失去當年對議題深入的積極度與思考觸角多元的開放性。簡單來說,就是越活越過去。
我常常在思考一件事,就是我的思考方式究竟會在哪個階段漸漸固化呢?如果真的有固化的一天,那我是不是應該在那之前,先把我的思考機制培養成能夠彈性接受多元、適應變化的狀態?尤其我意識到,當一個人開始變得只想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裡時,即使過去給人的印象多好、受人尊敬,一旦時代持續促成改變,他們終將會因為緊抓不放的信條不合於世界,而變得歪曲甚至瘋狂;只因為他們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太久了,很難適應變化。
寫作帶給我最深的影響,大概就是對於世間變化的流動性有更鮮明的體會。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創作者在2016~2024這八年間究竟經歷多少波折、曾經面對甚麼樣的環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者所能付出與努力的範疇與方向也各自不一。要適應不斷變動的世界,你就絕對不能緊抓著出實體書、靠出書賺錢的美夢,而是要去意識到你在當今的網路世界有更多可以活用的工具。這就是一個例子。
世界會一直不斷改變,造就不同的環境,也促使人類的思想不得不跟進;新一代的人類會含著新穎的啟蒙誕生,而上世代的人類則在承載大量過去經驗與知識的同時,也得保持對新時代到來的警惕與觀察,如此才不會變成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內、越活越過去,甚至到最後變成「自己當初討厭過的大人」。
聊點題外話。
昨天小說分類剛上線,這個話題我真的是千言萬語也道不盡心中的想法。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很想提醒,不是開了個小說專屬的分類一切都會一勞永逸了。我相信之所以會開出小說分類,除了是方格子經過評估後確信挪一塊資源做小說是有前途的,最主要還是跟他們未來要上手機APP有很大的關連,這點我很信任他們。但「開了小說分類,所以我一定會被看見」的想法我覺得還是謹慎一些為好,這種過度放大自身期待結果事與願違的事情,我在方格子體驗過太多次了,真的不要一次把事情想得太美好,而是如我反覆強調的,一步一步來。
有了小說分類,其實需要更加好好運用這塊優勢去注重你的個人品牌,而不是把它當作一般的小說平台來用。搞品牌,其實才是方格子的正確使用方式,我應該強調過好幾次了。如果還是聽不進去,那我也沒辦法。反正我就是該講的都講了,阿你如果堅持想當住在象牙塔的那種人,就不關我的事、也別跟我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