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
發佈於討論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src
src

「綁架」行為在動物界中極為罕見,然而在巴拿馬科伊巴國家公園的希卡龍島(Jicarón Island)上居然存在著這樣的傳統。島上的巴拿馬白面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imitator)族群持續地綁架科島吼猴(Alouatta palliata coibensis)的嬰孩。這些事件全數發生於島上一個特定的白面卷尾猴群體之中,這群體還會使用石頭敲破欖仁樹(Terminalia catappa)的果實,取得內部可食部位,而這行為在捲尾猴中也是非常獨特。

觀察員發現,這個異種綁架行為可追溯至2022年1月26日,始作俑者是一隻亞成年的雄性白面捲尾猴(觀察員稱牠為Joker),首次被發現背負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吼猴嬰兒。此後,這項行為開始在該群體內擴散,至2023年3月止,已有四隻額外的亞成年或更年輕的雄性白面捲尾猴加入這項行為,共綁架了至少十一隻吼猴嬰兒,攜帶時間從兩日至九日不等。

這些吼猴嬰兒通常在最初看似健康,但隨著時間推移,出現因營養不良而虛弱或死亡的跡象。年輕的雄性白面捲尾猴為何有這種行為,研究者推測牠們正處於血氣方剛的年紀,具有較高的創新與模仿傾向,攜帶吼猴嬰兒可能作為社會潛在的「地位象徵」,或作為社會壓力下的緩衝元素。其中只有Joker被發現對於這些嬰兒展現出類似親職的行為,其他後來模仿者則表現出明顯的疏忽甚至攻擊性,如在使用石器工具時夾帶吼猴嬰兒,導致吼猴嬰兒跌落。研究者認為此傳統可能類似黑猩猩群體中出現過的「耳插草葉」,屬於模仿驅動的「時尚式社會行為」,無實際目的或適應價值。

希卡龍島因為物種多樣性與捕食壓力較低,這樣的環境或許導致動物行為鬆散、社會連結薄弱,進而增加「自由時間」與潛在的無聊感,從而激發出無功能性的新行為。行為創新的驅動力並非總來自需求,也可能來自閒暇時間。


水也佑 編


圖一、二、三:巴拿馬白面卷尾猴與科島吼猴嬰孩的互動照片。感謝Goldsborough Z et al提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Y3JWVvB9Q


參考文獻:

Goldsborough Z et al. (2025). Rise and spread of a social tradition of interspecies abduction. Current Biology.

Sylvia-avatar-img
Sylvia和其他 1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