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魂師-認識、確立、實現自我的靈魂升級旅程。
avatar-avatar
寶貝龍(吳銘)
發佈於貼文閒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20250611

幾天沒貼文,想看看有什麼能玩,突然看到「反人性」。

反人性是什麼?有點好奇,多看一會。

在網上連看了幾十則內容,總算了解。

這是假設人性本惡本懶本貪本怯,往劣化方向前進,所以往反方向前進,變成自律自重自勵自愛,往優化方向前進,就是反人性。

貪婪放縱驕奢惡勞是本能;約束自我勤儉善理是本事。

本能是天生,是人性。

本事是後學,是反人性。

大致是與惡習相關皆人性,與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相關均是反人性。

心理學對人性認識則複雜了點。

心理學認為,人性不是「善或惡」,而是一種具適應性的心理結構。

演化心理學指出,許多「利己」與「利他」的行為,皆源於人類為了存活與繁衍所演化出的適應性機制(adaptive mechanisms)。

恐懼、攻擊、防衛等「負面」傾向,是遠古人類在環境中求生存的演化產物。

同理心、合作與關懷子女等「正向」傾向,則促進了群體凝聚與基因延續。

榮格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人性不僅來自個人經驗,更深植於種族記憶與集體心靈。

個體在心理成長的歷程中,必須與這些潛意識力量交涉與整合,方能成為完整的「人」。

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認為人性並非一出生即定型,而是在與環境互動中逐步展開的潛能。

人生每一階段都有其心理危機與成長任務,個體的人格會在解決這些發展課題中逐步成形。

人性因此不只是遺傳的產物,更是一種開放的、生成中的生命工程。

教育與環境不僅塑造行為,更深刻影響人格結構與價值觀形成。

人可以改變,因為人性是可塑的。教育心理學這麼認為。

人本心理學認為,人類天生具有趨向健康、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潛力。

「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基本生存需求被滿足後,個體會逐步追求愛、尊重、意義與自我超越。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性並非單純的內在特質,而是在社會脈絡中展現的行動樣式。

如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模仿與強化在人格養成中的作用。

系統心理學則指出,個體的心理結構深受家庭、文化、媒體與社群影響。

在西方語境中,「反人性」(inhuman / anti-humanity)多用來指涉極端暴行或道德敗壞(如納粹、酷刑、戰爭),具強烈倫理性。

在此語境下,心理學不常使用「反人性」作為專業術語,但以下概念明確對應於「反人性」現象:

●非人化(Dehumanization):將他者視為無人性存在,易導致暴行。

●陰影(Shadow):人格被壓抑的部分,若無整合會產生破壞性。

●死亡驅力(Thanatos):潛藏的毀滅性本能,導致對自己或他人之殘酷。

●情緒麻木(Affective Blunting):面對暴力時失去情感反應,形成共犯沉默。

由以上來看,「反人性」這一詞的使用,乃指稱「非人道的行為」,是對一種剝奪他人主體性、切斷連結、機械化人類精神深層結構的批判。

 

唉,不小心又寫長了。

 

由於自己研究的是人性,對「反人性」這一詞就多研究了點。

其背後內涵簡略了些,卻也更易為大眾所記憶。

對於自己習慣的激勵與提醒,效果應該不錯。

但這樣好嗎?

接受這個關於人性的簡略答案?

人應該進行複雜的深度思考,還是簡單易用的生活思考即可?

追求簡單易用是本能,是人性。

追求深度複雜是本事,是反人性。

接受了關於人性的「反人性」這個簡略認知是人性本能吧。

但接受「反人性」的同時也等於違反了「反人性」的指導原則。

或許,正如演化心理學說的,人性的適應性才是重點。

與其追求人性化的生活或是反人性的生活,或許追求有彈性的生活,生活會更自在與幸福?

你覺得呢?

 

慣例,來幾張AI畫的人性

一張超現實主義風格

一張吉卜力風格

一張只寫人性讓AI繪製

所以AI認為人性有狼性的特徵,還是表達獸性呢?

 

艾螽斯-avatar-img
艾螽斯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寶貝龍(吳銘)
發佈於貼文閒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20250611

幾天沒貼文,想看看有什麼能玩,突然看到「反人性」。

反人性是什麼?有點好奇,多看一會。

在網上連看了幾十則內容,總算了解。

這是假設人性本惡本懶本貪本怯,往劣化方向前進,所以往反方向前進,變成自律自重自勵自愛,往優化方向前進,就是反人性。

貪婪放縱驕奢惡勞是本能;約束自我勤儉善理是本事。

本能是天生,是人性。

本事是後學,是反人性。

大致是與惡習相關皆人性,與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相關均是反人性。

心理學對人性認識則複雜了點。

心理學認為,人性不是「善或惡」,而是一種具適應性的心理結構。

演化心理學指出,許多「利己」與「利他」的行為,皆源於人類為了存活與繁衍所演化出的適應性機制(adaptive mechanisms)。

恐懼、攻擊、防衛等「負面」傾向,是遠古人類在環境中求生存的演化產物。

同理心、合作與關懷子女等「正向」傾向,則促進了群體凝聚與基因延續。

榮格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人性不僅來自個人經驗,更深植於種族記憶與集體心靈。

個體在心理成長的歷程中,必須與這些潛意識力量交涉與整合,方能成為完整的「人」。

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認為人性並非一出生即定型,而是在與環境互動中逐步展開的潛能。

人生每一階段都有其心理危機與成長任務,個體的人格會在解決這些發展課題中逐步成形。

人性因此不只是遺傳的產物,更是一種開放的、生成中的生命工程。

教育與環境不僅塑造行為,更深刻影響人格結構與價值觀形成。

人可以改變,因為人性是可塑的。教育心理學這麼認為。

人本心理學認為,人類天生具有趨向健康、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潛力。

「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基本生存需求被滿足後,個體會逐步追求愛、尊重、意義與自我超越。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性並非單純的內在特質,而是在社會脈絡中展現的行動樣式。

如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模仿與強化在人格養成中的作用。

系統心理學則指出,個體的心理結構深受家庭、文化、媒體與社群影響。

在西方語境中,「反人性」(inhuman / anti-humanity)多用來指涉極端暴行或道德敗壞(如納粹、酷刑、戰爭),具強烈倫理性。

在此語境下,心理學不常使用「反人性」作為專業術語,但以下概念明確對應於「反人性」現象:

●非人化(Dehumanization):將他者視為無人性存在,易導致暴行。

●陰影(Shadow):人格被壓抑的部分,若無整合會產生破壞性。

●死亡驅力(Thanatos):潛藏的毀滅性本能,導致對自己或他人之殘酷。

●情緒麻木(Affective Blunting):面對暴力時失去情感反應,形成共犯沉默。

由以上來看,「反人性」這一詞的使用,乃指稱「非人道的行為」,是對一種剝奪他人主體性、切斷連結、機械化人類精神深層結構的批判。

 

唉,不小心又寫長了。

 

由於自己研究的是人性,對「反人性」這一詞就多研究了點。

其背後內涵簡略了些,卻也更易為大眾所記憶。

對於自己習慣的激勵與提醒,效果應該不錯。

但這樣好嗎?

接受這個關於人性的簡略答案?

人應該進行複雜的深度思考,還是簡單易用的生活思考即可?

追求簡單易用是本能,是人性。

追求深度複雜是本事,是反人性。

接受了關於人性的「反人性」這個簡略認知是人性本能吧。

但接受「反人性」的同時也等於違反了「反人性」的指導原則。

或許,正如演化心理學說的,人性的適應性才是重點。

與其追求人性化的生活或是反人性的生活,或許追求有彈性的生活,生活會更自在與幸福?

你覺得呢?

 

慣例,來幾張AI畫的人性

一張超現實主義風格

一張吉卜力風格

一張只寫人性讓AI繪製

所以AI認為人性有狼性的特徵,還是表達獸性呢?

 

艾螽斯-avatar-img
艾螽斯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