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編
我們都知道不是『我們的問題』,但還是很難。
這位年輕出版人N來相談時淡然的說:「我遇到的問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啦,就是這個產業不再賺錢,老闆不是不轉型,就是轉不動。」
他說,比起改革,一開始就組好一個信任與共識明確的團隊,反而更實際也更有效率,要一個人從下而上去推動改變,在出版這樣的產業裡,實在太困難了。而這種無力感,更與現在年輕人重視工作的價值、幸福感與成就感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很多出版人其實是挫折的,流動率高就很難撐了,何況要創新?能先自保就不錯了。」他繼續說:「當上一代管理階層還停留在『只看成績』的要求,卻沒有提供對等的資源、薪資或精神支持,出版業的理想主義就變尷尬了,拿理想談判會被嫌不現實,拿薪水談判又讓人懷疑『我的理想就值這樣嗎?』」
他接著說了個有趣的比喻:「你不能跟有錢人說捐款可以報稅省稅,因為他就會覺得這是一門生意,會開始算怎樣捐最划算。同樣的道理,出版業若明知進來的人早已接受低薪結構,卻仍用錢作為唯一籌碼談判,就像是告訴對方:『欸,你的理想只能換這點薪水喔?』」
「所以你得讓人覺得這裡值得留下來,不是用錢,而是用信任、情緒價值、讓人認同的目標感。至少,這家公司看起來有希望、上班是有趣的。」
最後,他語氣一轉,講起管理階層的矛盾:「老闆們一方面想搶下有面子的書,覺得一定要做;一下又檢討員工怎麼讓書虧錢,在這之間自己也精神錯亂了吧?」
我聽著他的話,也只能點頭。
只是,我們能做什麼?我只有簡短回應:「大環境的問題,我們都改不了,公司也是。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維持自己的動力,看看還能從這個環境裡得到什麼。」
最近聽到最多的話是:「公司找不到中階主管了。」這讓出版業基層的努力無法被理解,讓上層的壓力無法被轉譯,出版產業的夾層,就這樣一層一層消失了。這些當然都是煩人之處,也確實都是不可抗之因。
但我們總還是試著談、試著記錄,因為如果連說出來都不行,那我們又剩下什麼?
撰文:E編
我們都知道不是『我們的問題』,但還是很難。
這位年輕出版人N來相談時淡然的說:「我遇到的問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啦,就是這個產業不再賺錢,老闆不是不轉型,就是轉不動。」
他說,比起改革,一開始就組好一個信任與共識明確的團隊,反而更實際也更有效率,要一個人從下而上去推動改變,在出版這樣的產業裡,實在太困難了。而這種無力感,更與現在年輕人重視工作的價值、幸福感與成就感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很多出版人其實是挫折的,流動率高就很難撐了,何況要創新?能先自保就不錯了。」他繼續說:「當上一代管理階層還停留在『只看成績』的要求,卻沒有提供對等的資源、薪資或精神支持,出版業的理想主義就變尷尬了,拿理想談判會被嫌不現實,拿薪水談判又讓人懷疑『我的理想就值這樣嗎?』」
他接著說了個有趣的比喻:「你不能跟有錢人說捐款可以報稅省稅,因為他就會覺得這是一門生意,會開始算怎樣捐最划算。同樣的道理,出版業若明知進來的人早已接受低薪結構,卻仍用錢作為唯一籌碼談判,就像是告訴對方:『欸,你的理想只能換這點薪水喔?』」
「所以你得讓人覺得這裡值得留下來,不是用錢,而是用信任、情緒價值、讓人認同的目標感。至少,這家公司看起來有希望、上班是有趣的。」
最後,他語氣一轉,講起管理階層的矛盾:「老闆們一方面想搶下有面子的書,覺得一定要做;一下又檢討員工怎麼讓書虧錢,在這之間自己也精神錯亂了吧?」
我聽著他的話,也只能點頭。
只是,我們能做什麼?我只有簡短回應:「大環境的問題,我們都改不了,公司也是。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維持自己的動力,看看還能從這個環境裡得到什麼。」
最近聽到最多的話是:「公司找不到中階主管了。」這讓出版業基層的努力無法被理解,讓上層的壓力無法被轉譯,出版產業的夾層,就這樣一層一層消失了。這些當然都是煩人之處,也確實都是不可抗之因。
但我們總還是試著談、試著記錄,因為如果連說出來都不行,那我們又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