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秘白
avatar-avatar
董秘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開庭那天,Sara沒有去法庭。

一來自知幫不上什麼忙,二來不想在正式的審理現場看著外子低頭聽判。

只是在家中,心裡依舊懸著,想著結果會如何。

中午,簡訊傳來,是外子的朋友S哥發的:「三個月。」

看到那幾個字,Sara心裡浮現一種無聲的落寞。或許也是一種鬆一口氣——至少,結果已經塵埃落定。

後來Sara聽外子說,判決當庭宣讀,律師立刻提出上訴。他對這個判決非常不平衡,認為「只是行政疏忽,為什麼會這麼重?」

「你的律師怎麼說?」Sara問。

「他也說太重了,一定要上訴。」外子語氣堅定,彷彿得到認同後才稍感安心。

Sara看著他,平靜地提議:「要不要換個律師,討論後再決定?」

他搖搖頭:「不用,這個律師很了解案情,也熟悉我,不想再浪費時間。」

隔天,外子就火速付了上訴委任費用。

在法律程序裡,Sara的角色依舊是局外人。幫忙協調、聯絡、整理資料,也習慣了看他情緒起伏。或許,這就是親屬要練習的「理性旁觀」。

後來,第二次開庭前,外子的親屬又建議找另一位知名律師。短短幾天內,他決定換將,委任一位在大型律所任資深女律師。

這次換律師,Sara沒多說什麼,只是靜靜看著外子的決定。或許,換律師也代表換一種希望。

高院那天,依舊沒有去旁聽。外子說有主管、親友陪他,還特別打了條討喜的紅色領帶。結果仍是「三個月」。

那天開庭前,外子委任的女律師建議:「若判決已定,不如當天就直接入監,雖然可以申請延後幾天整理事務,但心情反而更煎熬。」

外子選擇立刻進監服刑。

外子換上早已準備好的塑膠框眼鏡,心裡有些感慨。或許,這是他心中最體面的選擇。

服刑的第一個月,外子每週寫信給Sara。信裡沒有太多抱怨,更多是描述監獄生活:早睡早起、用象棋當麻將、六到八人的房間、每個人分享各自的故事。

「其實,除了沒有自由,其他還可以接受。」外子在信裡寫。「這裡的人都在反省,也在學習。」

期間,家裡有些人勸Sara寫求情信給獄方,說服刑一半時間後,就能戴電子腳鐐在家執行剩餘刑期。Sara查了很多資料,對這種「一定能減刑」的說法一直心存疑問。

然而,信件與電話不停催促,最後Sara還是寫了那封請求的電郵。

幾天後,Sara收到回覆,說外子已核准「在家服刑」,下週安排。那一刻,Sara心裡有些釋然,像一場漫長的等待終於有了落幕。

探監那天,Sara一個人開車去會客中心。程序比想像中簡單,先在機台輸入資料,再領小白卡,時間一到,經過安檢後,走過一條又大又長的走廊。會客室一間一間的,很安靜,推開門時,外子坐在玻璃另一側,理了短髮,看起來年輕了許多。

Sara和外子沒有太多感性對話。他聊起在裡面的生活,說每天時間很多,反而能靜下心思考。他也提到,每個房約有6~8個人, 認識很多新朋友,但如重刑犯/吸毒犯會關在不同地方,應該是怕他們影響別人。

在裡面,生活很規律,最多的就是時間。所以大家會聊天,但因為室友就那幾個,不到三五天就知己知彼了,這時,時間又多到滿出來。

「在學期間」,外子學會用象棋打麻將,而在裡面學新語言日子過的最快,因為沒有其他事,所以很適合背字典。

房間內沒電風扇,雖然不會熱,但還是希望下雨會比較涼快。

Sara聽著,只覺得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限制自由的日子。

或許,這段經歷終會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註腳,也成為Sara家庭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當天傍晚,Sara一個人開車回家,天色已暗。手機訊息不停閃爍,是關心的親友問結果。Sara沒有立刻回覆,只想先安靜一會。

Sara想:監獄不只關著當事人,也考驗著每一個在外守候的家屬。但正因如此,才明白什麼是「陪伴」:不是改變結局,而是在過程裡,盡力保持一份平和與理性。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avatar-img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董秘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開庭那天,Sara沒有去法庭。

一來自知幫不上什麼忙,二來不想在正式的審理現場看著外子低頭聽判。

只是在家中,心裡依舊懸著,想著結果會如何。

中午,簡訊傳來,是外子的朋友S哥發的:「三個月。」

看到那幾個字,Sara心裡浮現一種無聲的落寞。或許也是一種鬆一口氣——至少,結果已經塵埃落定。

後來Sara聽外子說,判決當庭宣讀,律師立刻提出上訴。他對這個判決非常不平衡,認為「只是行政疏忽,為什麼會這麼重?」

「你的律師怎麼說?」Sara問。

「他也說太重了,一定要上訴。」外子語氣堅定,彷彿得到認同後才稍感安心。

Sara看著他,平靜地提議:「要不要換個律師,討論後再決定?」

他搖搖頭:「不用,這個律師很了解案情,也熟悉我,不想再浪費時間。」

隔天,外子就火速付了上訴委任費用。

在法律程序裡,Sara的角色依舊是局外人。幫忙協調、聯絡、整理資料,也習慣了看他情緒起伏。或許,這就是親屬要練習的「理性旁觀」。

後來,第二次開庭前,外子的親屬又建議找另一位知名律師。短短幾天內,他決定換將,委任一位在大型律所任資深女律師。

這次換律師,Sara沒多說什麼,只是靜靜看著外子的決定。或許,換律師也代表換一種希望。

高院那天,依舊沒有去旁聽。外子說有主管、親友陪他,還特別打了條討喜的紅色領帶。結果仍是「三個月」。

那天開庭前,外子委任的女律師建議:「若判決已定,不如當天就直接入監,雖然可以申請延後幾天整理事務,但心情反而更煎熬。」

外子選擇立刻進監服刑。

外子換上早已準備好的塑膠框眼鏡,心裡有些感慨。或許,這是他心中最體面的選擇。

服刑的第一個月,外子每週寫信給Sara。信裡沒有太多抱怨,更多是描述監獄生活:早睡早起、用象棋當麻將、六到八人的房間、每個人分享各自的故事。

「其實,除了沒有自由,其他還可以接受。」外子在信裡寫。「這裡的人都在反省,也在學習。」

期間,家裡有些人勸Sara寫求情信給獄方,說服刑一半時間後,就能戴電子腳鐐在家執行剩餘刑期。Sara查了很多資料,對這種「一定能減刑」的說法一直心存疑問。

然而,信件與電話不停催促,最後Sara還是寫了那封請求的電郵。

幾天後,Sara收到回覆,說外子已核准「在家服刑」,下週安排。那一刻,Sara心裡有些釋然,像一場漫長的等待終於有了落幕。

探監那天,Sara一個人開車去會客中心。程序比想像中簡單,先在機台輸入資料,再領小白卡,時間一到,經過安檢後,走過一條又大又長的走廊。會客室一間一間的,很安靜,推開門時,外子坐在玻璃另一側,理了短髮,看起來年輕了許多。

Sara和外子沒有太多感性對話。他聊起在裡面的生活,說每天時間很多,反而能靜下心思考。他也提到,每個房約有6~8個人, 認識很多新朋友,但如重刑犯/吸毒犯會關在不同地方,應該是怕他們影響別人。

在裡面,生活很規律,最多的就是時間。所以大家會聊天,但因為室友就那幾個,不到三五天就知己知彼了,這時,時間又多到滿出來。

「在學期間」,外子學會用象棋打麻將,而在裡面學新語言日子過的最快,因為沒有其他事,所以很適合背字典。

房間內沒電風扇,雖然不會熱,但還是希望下雨會比較涼快。

Sara聽著,只覺得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限制自由的日子。

或許,這段經歷終會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註腳,也成為Sara家庭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當天傍晚,Sara一個人開車回家,天色已暗。手機訊息不停閃爍,是關心的親友問結果。Sara沒有立刻回覆,只想先安靜一會。

Sara想:監獄不只關著當事人,也考驗著每一個在外守候的家屬。但正因如此,才明白什麼是「陪伴」:不是改變結局,而是在過程裡,盡力保持一份平和與理性。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avatar-img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