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群山之中,有一座靜謐古村,名曰瞻淇。村前翠竹婆娑,村後碧水潺潺,清晨薄霧中,老虎巷傳來書聲朗朗,似有千年前的英勇與孝道,在竹影搖曳間悄然流傳。這裡曾名章祁,而今之名,則取自《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然而,在這詩意盎然的名稱背後,埋藏著一段驚心動魄、千古流芳的故事。
那是唐代長安二年(公元七〇二年),兩位丞相章東與章元鎮告老還鄉,退隱於此地,築屋開田,植竹為屏,創立了章祁村。章元鎮膝下育有二女,長曰素娥,次名翠娥,皆冰雪聰明,溫婉孝順,深得鄉鄰敬重。
一日清晨,薄霧未散,章家三人──母親與兩女──相偕上山,採桑砍柴。山路幽僻,鳥語啁啾,誰料轉瞬間,一隻猛虎自林中竄出,嘯聲如雷,霎時風雲變色。母親驚呼未畢,便被撲倒於地,瞬間拖入叢林之中。
素娥與翠娥驚惶呼號,顧不得自身安危,沿聲追蹤入林。素娥快步上前,一手奮力扯住虎尾,似以血肉之軀與猛獸對峙;翠娥則雙膝跪地,奮不顧身,攫住虎爪,驚聲痛哭:「虎啊虎,你欲噬母,先吞我命!」悲聲震林,虎竟片刻遲疑。就在這轉瞬之間,素娥奮力以木棒擊虎,翠娥則扯住母親雙臂,三人險中逃生。
消息傳出,舉鄉震動。刺史聞訊震驚不已,親赴村中勘察,見章氏母女衣衫破碎,面帶血痕,而眼神堅毅如初,感動莫名。遂上奏朝廷,陳情孝義之舉。朝廷震撼,認為此事感天動地,實乃天下孝道之表率,於是下旨嘉獎。村中依旨興建「孝女廟」一座,另築「孝節橋」橫跨溪水,作為流芳百世之憑證。
據傳,北宋名臣范仲淹親書「章氏朝遺御節孝名家」之銘,鐫刻於廟門門樓之磚雕上,字跡蒼勁有力,千載之後,仍清晰可辨,見者莫不肅然起敬。雖孝女廟後來部分因年代久遠而毀,然存下的門亭猶在,成為鄉人心中不朽的記憶。
章氏二女之行,非徒勇,實為孝;非止孝,更為義。女子搏虎,本已罕見;為救親人而不懼生死,則為世所難及。《新唐書》載:“歙州野媪將為虎所噬,幼女呼號搏虎,俱免。”字簡情深,道盡了這對姊妹的驚世義舉。
自此,章祁村聲名遠播,被封為“孝女鄉”,所轄廣及北岸、武陽、小川、街口諸鄉,形成一個以孝道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在這片土地上,忠孝節義不再只是書卷中的道德教條,而是活生生的行動典範,深植民心,薪火相傳。
瞻淇村的命名也蘊含著對這段歷史的深深敬仰。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四二年),章祁村汪姓後裔汪作霖任江西德化縣令,因景仰《詩經》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之句,遂將章祁改為“瞻淇”。“瞻”者,遠望也;“淇”者,水名也。此名不僅音近於章祁,更點出了村落臨水依山、綠竹成林的地貌,也象徵著章氏二女高尚節義,如翠竹不屈,如清泉長流。
雖後世村中族姓更迭,童姓一脈遷居、汪氏興旺發達,村落格局變遷不止,唯孝女之名未曾湮滅。孝女村至今仍為章姓主聚之地,鄉人傳述二女事蹟,如數家珍。老支書汪根法曾言:“章氏孝女,是我們這片土地的根。”
千餘年間,瞻淇村歷代出賢仕,書聲不絕,素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譽。老虎巷因書聲如吼得名,村中古巷古宅,仍可見昔日書香門第之風貌。明清時期,汪氏世家人才輩出,進士如雲,然若問何者最能代表此村之魂,仍非章氏二女莫屬。
二人之義,感動的不止一時君臣百姓,更在於其行為穿透了歷史的時空,喚醒了後人對親情、道德與勇氣的尊重與反思。其實,真正的偉大,從來不需要聲勢浩大,也不必鐫刻石碑;只需在關鍵時刻,勇敢地拉住虎尾,攔住命運,守住愛。
而今,穿行於瞻淇村的石板巷道,走過孝節橋,仰望村西門坊上那一筆一畫的“瞻淇”二字,仍能感受到一種跨越千載的力量,如竹之挺直,如水之深情。章氏素娥、翠娥,兩位普普通通的鄉家女子,以至情至勇,在歷史長河中濺起一朵不滅的浪花。
她們,雖無金榜題名,卻載入鄉志;雖非貴族名媛,卻成千秋典範。她們是瞻淇的心臟,是徽州的骨血,更是中華文化中那道不朽的節孝光芒。
在皖南群山之中,有一座靜謐古村,名曰瞻淇。村前翠竹婆娑,村後碧水潺潺,清晨薄霧中,老虎巷傳來書聲朗朗,似有千年前的英勇與孝道,在竹影搖曳間悄然流傳。這裡曾名章祁,而今之名,則取自《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然而,在這詩意盎然的名稱背後,埋藏著一段驚心動魄、千古流芳的故事。
那是唐代長安二年(公元七〇二年),兩位丞相章東與章元鎮告老還鄉,退隱於此地,築屋開田,植竹為屏,創立了章祁村。章元鎮膝下育有二女,長曰素娥,次名翠娥,皆冰雪聰明,溫婉孝順,深得鄉鄰敬重。
一日清晨,薄霧未散,章家三人──母親與兩女──相偕上山,採桑砍柴。山路幽僻,鳥語啁啾,誰料轉瞬間,一隻猛虎自林中竄出,嘯聲如雷,霎時風雲變色。母親驚呼未畢,便被撲倒於地,瞬間拖入叢林之中。
素娥與翠娥驚惶呼號,顧不得自身安危,沿聲追蹤入林。素娥快步上前,一手奮力扯住虎尾,似以血肉之軀與猛獸對峙;翠娥則雙膝跪地,奮不顧身,攫住虎爪,驚聲痛哭:「虎啊虎,你欲噬母,先吞我命!」悲聲震林,虎竟片刻遲疑。就在這轉瞬之間,素娥奮力以木棒擊虎,翠娥則扯住母親雙臂,三人險中逃生。
消息傳出,舉鄉震動。刺史聞訊震驚不已,親赴村中勘察,見章氏母女衣衫破碎,面帶血痕,而眼神堅毅如初,感動莫名。遂上奏朝廷,陳情孝義之舉。朝廷震撼,認為此事感天動地,實乃天下孝道之表率,於是下旨嘉獎。村中依旨興建「孝女廟」一座,另築「孝節橋」橫跨溪水,作為流芳百世之憑證。
據傳,北宋名臣范仲淹親書「章氏朝遺御節孝名家」之銘,鐫刻於廟門門樓之磚雕上,字跡蒼勁有力,千載之後,仍清晰可辨,見者莫不肅然起敬。雖孝女廟後來部分因年代久遠而毀,然存下的門亭猶在,成為鄉人心中不朽的記憶。
章氏二女之行,非徒勇,實為孝;非止孝,更為義。女子搏虎,本已罕見;為救親人而不懼生死,則為世所難及。《新唐書》載:“歙州野媪將為虎所噬,幼女呼號搏虎,俱免。”字簡情深,道盡了這對姊妹的驚世義舉。
自此,章祁村聲名遠播,被封為“孝女鄉”,所轄廣及北岸、武陽、小川、街口諸鄉,形成一個以孝道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在這片土地上,忠孝節義不再只是書卷中的道德教條,而是活生生的行動典範,深植民心,薪火相傳。
瞻淇村的命名也蘊含著對這段歷史的深深敬仰。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四二年),章祁村汪姓後裔汪作霖任江西德化縣令,因景仰《詩經》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之句,遂將章祁改為“瞻淇”。“瞻”者,遠望也;“淇”者,水名也。此名不僅音近於章祁,更點出了村落臨水依山、綠竹成林的地貌,也象徵著章氏二女高尚節義,如翠竹不屈,如清泉長流。
雖後世村中族姓更迭,童姓一脈遷居、汪氏興旺發達,村落格局變遷不止,唯孝女之名未曾湮滅。孝女村至今仍為章姓主聚之地,鄉人傳述二女事蹟,如數家珍。老支書汪根法曾言:“章氏孝女,是我們這片土地的根。”
千餘年間,瞻淇村歷代出賢仕,書聲不絕,素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譽。老虎巷因書聲如吼得名,村中古巷古宅,仍可見昔日書香門第之風貌。明清時期,汪氏世家人才輩出,進士如雲,然若問何者最能代表此村之魂,仍非章氏二女莫屬。
二人之義,感動的不止一時君臣百姓,更在於其行為穿透了歷史的時空,喚醒了後人對親情、道德與勇氣的尊重與反思。其實,真正的偉大,從來不需要聲勢浩大,也不必鐫刻石碑;只需在關鍵時刻,勇敢地拉住虎尾,攔住命運,守住愛。
而今,穿行於瞻淇村的石板巷道,走過孝節橋,仰望村西門坊上那一筆一畫的“瞻淇”二字,仍能感受到一種跨越千載的力量,如竹之挺直,如水之深情。章氏素娥、翠娥,兩位普普通通的鄉家女子,以至情至勇,在歷史長河中濺起一朵不滅的浪花。
她們,雖無金榜題名,卻載入鄉志;雖非貴族名媛,卻成千秋典範。她們是瞻淇的心臟,是徽州的骨血,更是中華文化中那道不朽的節孝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