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聽見「STEM」這個詞彙時,心中浮現的是一種距離感:它好像只屬於科技競賽、科學奧林匹克、或名校裡的專業研究室,和我似乎毫無關聯。
直到某天,在瀏覽進修課時,看到台灣亞太STEM教育協會(https://www.asiastem.org/)正舉辦人物培訓課程,主題聚焦於跨域學習與動手實作,我心中突然冒出一絲好奇:如果STEM能融入幼兒和學生的日常,會是什麼模樣?
就這樣,我懷著期待的心情報了名。感謝疫情,協會提供以遠距方式在線上學習。這份「起心動念」,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我對教育想像的一扇門。
從軍事到教育的跨域演進
在課程的第一天,協會理事長為我們講解了STEM的歷史與精神。他提到,STEM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新潮概念,而是有其深厚脈絡:
1986年,美國國防部首度推動跨領域科學教育,特別著重科學與工程。
隨著時代發展,這樣的理念逐步延伸到一般教育體系,並在各級學校推行。
200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強力倡導,要把STEM列為國家人才培育的核心策略,培養出許許多多的種子師資。
理事長分享到這段歷史時,特別提到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一個人只擁有純粹技術,沒有藝術或人文的涵養,他很可能只能成為一個精密的匠人,而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新者。」
這句話提醒了我,科技與藝術並非對立,而是彼此支撐。當STEM遇上「A」(Art),成為STEAM,它不只是工程與數據的結合,更是一種對世界的全面性地理解。
我對STEM的誤解
剛接觸這個課程時,我心中有很多疑問:「STEM到底和幼兒教育有什麼關係?」「難道幼兒也需要學程式設計或複雜的理工概念嗎?」
理事長一開始就破除了這種刻板印象。他舉了疫情作例子:在COVID-19蔓延時,全球要解決的不僅是醫療問題,還有行銷、經濟、心理健康等各種面向。這正是跨域合作的最佳示範。
在這種背景下,STEM的教育核心不在於讓孩子提早進入「專業」領域,而是從生活中培養探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從吹泡泡到放風箏:跨域學習其實很日常
很多人以為STEM教案一定得很高科技,實際上,它可以非常生活化。理事長分享了幾個例子:
吹泡泡:探討液體表面張力、測量泡泡大小、用不同的器皿比較形狀差異。
放風箏:結合工程設計(風箏骨架)、數學測量(線長與高度)、自然科學(風的原理)。
開門角度:運用幾何和物理知識,了解門的開合設計。
當這些活動被重新編排後,孩子不再只是「玩」,而是用五感學習去認識現象與原理。
理事長提醒我們:「跨域整合不是讓學科消失,而是讓它們在真實情境裡對話。」
STEM的四大範疇:生活裡的探究精神
課程最讓我收穫的部分,是理事長逐一講解STEM四個元素在幼兒教學的意涵:
1. S—科學(Science)範圍廣泛,包括天文、地理、動植物、生態等,最核心的精神是:
保有好奇心/客觀探索/分析調查
2. T—技術(Technology)是指所有用來改善生活的工具與方法,舉凡:
生活小技術/數位技術/工具應用
3. E—工程(Engineering)關鍵在於:
不斷修正與精進解決方案/以設計思維改善現況/將想法實際建構
4. M—數學(Mathematics)分為兩大面向:
知識:幾何、測量、統計等。
思維:推理、邏輯、模式識別。
理事長說:「數學不只是計算,而是訓練我們看見規律、預測結果。」
結語:從起心動念到學習行動
這門課程結束後,我最大的收穫,不是獲得了一張證書,而是重新認識了教育:
原來,學習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只要願意提問,就能在每個日常環節看見知識的軌跡。
從最初覺得遙不可及,到如今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廚房裡「探究沸騰的奧秘」、在公園中「觀察風的方向」,我感受到跨域學習帶來的自由與可能。
就像美國推動STEM的精神一樣——教育不只是要讓孩子擁有解題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用創意去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當我第一次聽見「STEM」這個詞彙時,心中浮現的是一種距離感:它好像只屬於科技競賽、科學奧林匹克、或名校裡的專業研究室,和我似乎毫無關聯。
直到某天,在瀏覽進修課時,看到台灣亞太STEM教育協會(https://www.asiastem.org/)正舉辦人物培訓課程,主題聚焦於跨域學習與動手實作,我心中突然冒出一絲好奇:如果STEM能融入幼兒和學生的日常,會是什麼模樣?
就這樣,我懷著期待的心情報了名。感謝疫情,協會提供以遠距方式在線上學習。這份「起心動念」,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我對教育想像的一扇門。
從軍事到教育的跨域演進
在課程的第一天,協會理事長為我們講解了STEM的歷史與精神。他提到,STEM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新潮概念,而是有其深厚脈絡:
1986年,美國國防部首度推動跨領域科學教育,特別著重科學與工程。
隨著時代發展,這樣的理念逐步延伸到一般教育體系,並在各級學校推行。
200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強力倡導,要把STEM列為國家人才培育的核心策略,培養出許許多多的種子師資。
理事長分享到這段歷史時,特別提到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一個人只擁有純粹技術,沒有藝術或人文的涵養,他很可能只能成為一個精密的匠人,而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新者。」
這句話提醒了我,科技與藝術並非對立,而是彼此支撐。當STEM遇上「A」(Art),成為STEAM,它不只是工程與數據的結合,更是一種對世界的全面性地理解。
我對STEM的誤解
剛接觸這個課程時,我心中有很多疑問:「STEM到底和幼兒教育有什麼關係?」「難道幼兒也需要學程式設計或複雜的理工概念嗎?」
理事長一開始就破除了這種刻板印象。他舉了疫情作例子:在COVID-19蔓延時,全球要解決的不僅是醫療問題,還有行銷、經濟、心理健康等各種面向。這正是跨域合作的最佳示範。
在這種背景下,STEM的教育核心不在於讓孩子提早進入「專業」領域,而是從生活中培養探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從吹泡泡到放風箏:跨域學習其實很日常
很多人以為STEM教案一定得很高科技,實際上,它可以非常生活化。理事長分享了幾個例子:
吹泡泡:探討液體表面張力、測量泡泡大小、用不同的器皿比較形狀差異。
放風箏:結合工程設計(風箏骨架)、數學測量(線長與高度)、自然科學(風的原理)。
開門角度:運用幾何和物理知識,了解門的開合設計。
當這些活動被重新編排後,孩子不再只是「玩」,而是用五感學習去認識現象與原理。
理事長提醒我們:「跨域整合不是讓學科消失,而是讓它們在真實情境裡對話。」
STEM的四大範疇:生活裡的探究精神
課程最讓我收穫的部分,是理事長逐一講解STEM四個元素在幼兒教學的意涵:
1. S—科學(Science)範圍廣泛,包括天文、地理、動植物、生態等,最核心的精神是:
保有好奇心/客觀探索/分析調查
2. T—技術(Technology)是指所有用來改善生活的工具與方法,舉凡:
生活小技術/數位技術/工具應用
3. E—工程(Engineering)關鍵在於:
不斷修正與精進解決方案/以設計思維改善現況/將想法實際建構
4. M—數學(Mathematics)分為兩大面向:
知識:幾何、測量、統計等。
思維:推理、邏輯、模式識別。
理事長說:「數學不只是計算,而是訓練我們看見規律、預測結果。」
結語:從起心動念到學習行動
這門課程結束後,我最大的收穫,不是獲得了一張證書,而是重新認識了教育:
原來,學習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只要願意提問,就能在每個日常環節看見知識的軌跡。
從最初覺得遙不可及,到如今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廚房裡「探究沸騰的奧秘」、在公園中「觀察風的方向」,我感受到跨域學習帶來的自由與可能。
就像美國推動STEM的精神一樣——教育不只是要讓孩子擁有解題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用創意去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