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STEM協會課程的第二單元,老師用兩本看似簡單的繪本,徹底翻轉了我的想法。
課堂中,老師先展示Wojciech Grajkowski《蜜蜂》的繪本,看似僅是介紹蜜蜂的習性,實際上卻蘊含了豐富的跨域元素。
老師帶著我們一頁頁拆解,讓我第一次明白:一本繪本也可以成為全方位學習的起點。
以下是他詳細的分析:
1科學(Science)包含動物學(蜜蜂的生態、生命週期)與植物學(授粉過程、蜜源植物)。
2技術(Technology)介紹養蜂產業如何使用現代技術養殖、採蜜與保存蜂蜜。
3工程(Engineering)帶孩子理解蜂巢的六角形結構,如何兼顧強度與材料節省,還可以進行仿生學設計。
4數學(Mathematics)一公斤蜂蜜需要蜜蜂採花400萬次,總飛行距離可達15萬公里。透過簡單數據,訓練孩子理解量化概念。
看完老師的拆解,我心中忽然明白:跨域學習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態度。
專業人物: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與終身幼兒園
在課堂中,老師也介紹了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教授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他在2006年提出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概念:「學習應該像一座終身幼兒園。」這句話讓我無比共鳴。
瑞斯尼克認為:幼兒園的孩子透過堆積木、玩角色扮演,體驗探索的樂趣;而成人學習往往只剩下一條「讀→考→忘」的單線路徑。
為了打破這種窠臼,他提出**「4P學習模式」**:
Projects(專案)/Passion(熱情)/Peers(同儕合作)/Play(玩樂中學習)
當我們以專案啟動學習、把熱情放進任務,和夥伴一起玩樂,就能將知識轉化成生命的經驗。
這正是我在這堂課獲得最大的啟發。
第二本繪本:樹木的多重知識脈絡
課堂中,老師又拿出Wojciech Grajkowski的第二本繪本《樹》,一開始我想:「不就是講樹嗎?能延伸什麼呢?」
然而,當老師娓娓道來,才知道這本書同樣深藏跨域智慧。
1科學(Science)包括動物學(森林中的動物)、植物學(樹的成長、年輪)。
2技術(Technology)介紹伐木產業、木工技術,以及生活中各種木製品的應用。
3工程(Engineering)思考樹木如何作為建材,建築設計怎麼使用不同木質。
4數學(Mathematics)討論樹的高度、年輪計算、木材分類與統計。
老師說:「跨域學習,不在於每一個面向都要無限延展,而是用最自然的方式串起孩子的興趣。」
不一定要四項全包:跨域學習的彈性原則
老師特別強調:「跨域教案不是用來證明『我多厲害』,而是要讓孩子覺得『我做得到』。」
因此,只要一個主題能涵蓋兩個以上STEM範疇,就已經是合格的跨域教案。
舉例來說:
在吹泡泡活動裡,若孩子同時探討「水的性質」(科學)與「製作吹具」(工程),就達到了跨域目的。
在放風箏過程,孩子討論「測量風箏線長度」(數學)與「設計骨架」(工程),一樣是成功的整合。
這種彈性,讓我不再被「一定要做到全部」的壓力束縛,也更有信心在家嘗試。
課程後段,老師為我們演示一個完整的幼兒科學探究教案:
1工具介紹先用簡單語言,介紹將要使用的工具(放大鏡、溫度計、量杯等)。
2操作分解一步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避免一次輸入過多資訊。
3結果討論讓孩子觀察、記錄,再討論觀察到的現象。
4生活連結把學到的知識帶回日常情境,延伸探究。
當我看到老師如何用開放式的引導問句,一次次拆解動作,再讓孩子逐步建構理解,我深深感受到:這就是「做中學」最動人的力量。不只是教學,也是觀念的改變
課堂結束後,我立刻上網博客來,把《蜜蜂》和《樹》兩本繪本都買回家。
我想用這樣的方式,陪伴孩子在日常裡一起發現知識的樂趣。
有些人會問:「這種教案是不是要五歲以上才適用?」我的答案是:只要孩子願意嘗試,年紀從來不是限制。
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內化,我整理出這堂課的三個專業記憶點:
1米契爾·瑞斯尼克在2006年提出「終身幼兒園」與4P學習模式。
2跨域教案不必四項全包,涵蓋兩項即可。
3教學中應鼓勵開放式問題與犯錯,讓孩子在探究中找到樂趣。
結語:從誤解到心神領會
這堂課讓我明白:教育不該只是傳遞標準答案,而是一起去找問題,再一起想辦法解答。
當我們願意用繪本、生活體驗,把知識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片段,他們的眼睛就會閃著光。
那一刻,我心中的誤解與質疑,全都被取代成「心神領會」。
進入STEM協會課程的第二單元,老師用兩本看似簡單的繪本,徹底翻轉了我的想法。
課堂中,老師先展示Wojciech Grajkowski《蜜蜂》的繪本,看似僅是介紹蜜蜂的習性,實際上卻蘊含了豐富的跨域元素。
老師帶著我們一頁頁拆解,讓我第一次明白:一本繪本也可以成為全方位學習的起點。
以下是他詳細的分析:
1科學(Science)包含動物學(蜜蜂的生態、生命週期)與植物學(授粉過程、蜜源植物)。
2技術(Technology)介紹養蜂產業如何使用現代技術養殖、採蜜與保存蜂蜜。
3工程(Engineering)帶孩子理解蜂巢的六角形結構,如何兼顧強度與材料節省,還可以進行仿生學設計。
4數學(Mathematics)一公斤蜂蜜需要蜜蜂採花400萬次,總飛行距離可達15萬公里。透過簡單數據,訓練孩子理解量化概念。
看完老師的拆解,我心中忽然明白:跨域學習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態度。
專業人物: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與終身幼兒園
在課堂中,老師也介紹了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教授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他在2006年提出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概念:「學習應該像一座終身幼兒園。」這句話讓我無比共鳴。
瑞斯尼克認為:幼兒園的孩子透過堆積木、玩角色扮演,體驗探索的樂趣;而成人學習往往只剩下一條「讀→考→忘」的單線路徑。
為了打破這種窠臼,他提出**「4P學習模式」**:
Projects(專案)/Passion(熱情)/Peers(同儕合作)/Play(玩樂中學習)
當我們以專案啟動學習、把熱情放進任務,和夥伴一起玩樂,就能將知識轉化成生命的經驗。
這正是我在這堂課獲得最大的啟發。
第二本繪本:樹木的多重知識脈絡
課堂中,老師又拿出Wojciech Grajkowski的第二本繪本《樹》,一開始我想:「不就是講樹嗎?能延伸什麼呢?」
然而,當老師娓娓道來,才知道這本書同樣深藏跨域智慧。
1科學(Science)包括動物學(森林中的動物)、植物學(樹的成長、年輪)。
2技術(Technology)介紹伐木產業、木工技術,以及生活中各種木製品的應用。
3工程(Engineering)思考樹木如何作為建材,建築設計怎麼使用不同木質。
4數學(Mathematics)討論樹的高度、年輪計算、木材分類與統計。
老師說:「跨域學習,不在於每一個面向都要無限延展,而是用最自然的方式串起孩子的興趣。」
不一定要四項全包:跨域學習的彈性原則
老師特別強調:「跨域教案不是用來證明『我多厲害』,而是要讓孩子覺得『我做得到』。」
因此,只要一個主題能涵蓋兩個以上STEM範疇,就已經是合格的跨域教案。
舉例來說:
在吹泡泡活動裡,若孩子同時探討「水的性質」(科學)與「製作吹具」(工程),就達到了跨域目的。
在放風箏過程,孩子討論「測量風箏線長度」(數學)與「設計骨架」(工程),一樣是成功的整合。
這種彈性,讓我不再被「一定要做到全部」的壓力束縛,也更有信心在家嘗試。
課程後段,老師為我們演示一個完整的幼兒科學探究教案:
1工具介紹先用簡單語言,介紹將要使用的工具(放大鏡、溫度計、量杯等)。
2操作分解一步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避免一次輸入過多資訊。
3結果討論讓孩子觀察、記錄,再討論觀察到的現象。
4生活連結把學到的知識帶回日常情境,延伸探究。
當我看到老師如何用開放式的引導問句,一次次拆解動作,再讓孩子逐步建構理解,我深深感受到:這就是「做中學」最動人的力量。不只是教學,也是觀念的改變
課堂結束後,我立刻上網博客來,把《蜜蜂》和《樹》兩本繪本都買回家。
我想用這樣的方式,陪伴孩子在日常裡一起發現知識的樂趣。
有些人會問:「這種教案是不是要五歲以上才適用?」我的答案是:只要孩子願意嘗試,年紀從來不是限制。
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內化,我整理出這堂課的三個專業記憶點:
1米契爾·瑞斯尼克在2006年提出「終身幼兒園」與4P學習模式。
2跨域教案不必四項全包,涵蓋兩項即可。
3教學中應鼓勵開放式問題與犯錯,讓孩子在探究中找到樂趣。
結語:從誤解到心神領會
這堂課讓我明白:教育不該只是傳遞標準答案,而是一起去找問題,再一起想辦法解答。
當我們願意用繪本、生活體驗,把知識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片段,他們的眼睛就會閃著光。
那一刻,我心中的誤解與質疑,全都被取代成「心神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