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我在出版業上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撰文:E編


「.......編書的過程讓我很痛苦,以至於讓我認為我不適合擔任編輯,可是同時我又覺得某些部份我做得也不差。我不知道我該不該轉換跑道,我仍然相信書籍、文字能夠帶來巨大的力量,但我對無法改變舊有體制的出版產業感到深深的絕望。」
󠀠󠀠
在正式展開相談之前,我其實一度懷疑,這樣的痛苦會不會只是因為不適應編輯工作?畢竟A的相談需求也提到,他已經在職場上有一段資歷了。
󠀠󠀠
但相談之後,反而顛覆了我的想法。
󠀠󠀠
A是一位對選題與編書都有獨特眼光,也擁有一定信心的編輯。他的主管甚至多次讚賞他做出來的書比其他同事品質更好。但是他對於繁瑣的行政流程與過多會議感到倦怠,他說:「我只能在家校稿,但我把稿子帶回家,也不會有加班費。」
󠀠󠀠
那麼,既然不是被責難、不是書賣不好、也不是遇到惡劣的主管,為什麼會用『痛苦』這樣的字眼來形容?
󠀠󠀠
A給的答案出乎意料:「我很在意的書,無法在時間內完成,主管沒有責備我,反而讓我覺得很對不起他,我因為投入太多心力,讓自己身心狀況變得很糟......」
󠀠󠀠
他接著說:「我其實很享受從word檔一路校潤、包裝、選紙、設計,到最後拿到實體書的那一刻的過程。我很喜歡選紙,我也很珍惜每本書能夠影響不認識的人,甚至可能改變他什麼……即便這題材很冷,沒人談論,但我知道它值得被帶進來。」
󠀠󠀠
但問題是,他領的薪水,與工作內容完全不成正比。即使曾加薪,還是難以承受。
󠀠󠀠
他問我:「我該不該繼續做編輯?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編務流程……我一開始進來就是被丟稿子,沒有人教我,剩下的都靠自己摸索。」
󠀠󠀠
A也提到,當書賣不好、被一再追問「是不是選題錯了」的時候,尤其在他已經動用自己人脈去爭取推廣機會,卻未見成效時,更讓他懷疑:「我是不是根本不適任?」
󠀠󠀠
我回應他:「我不希望銷量這件事讓你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實際上,市場的現實就是書出太多、讀者太少。如果你找了20個KOL,他們都願意收書、沒有拒絕,願意幫忙推這本書,那就已經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
我跟他說,編書的過程,的確能讓人感受到出版的迷人,但這個產業的現實也會讓人嚐到痛苦,這正是出版又愛又恨的地方。有沒有可能,讓自己暫時休息一下?離開體制,不代表永遠不能回來。甚至有想傳達的理念,也不一定只能靠出版來實踐。
󠀠󠀠
至於『改變體制』這件事,我說,我們不需要也不必一肩扛下。不是我們能改變什麼,而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善待自己,不要讓自己後悔。
󠀠󠀠
A問:「真的有人在跟你們相談完之後離職嗎?」
󠀠󠀠
我笑著回:「我知道有,但我通常不會主動過問……以前的我,大概會多數勸留下來吧。不過現在……我覺得很難說。我只希望,無論你最後選擇留下或離開,都不要讓自己後悔。」
󠀠󠀠
如果相談完決定離開出版,那也絕對沒問題。至於讓A最厭煩的那些行政項目工作,我反而建議,不一定要跳產業,不如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換一種「工作型態」?
󠀠󠀠
A說他懂,也提到確實有一些非出版產業、不同工作型態的機會正在考慮,只是還是放不下現職的工作,很怕離開之後就再也回不來,再也沒有自己選書、選紙的自由。
󠀠󠀠
我笑著說:「不會啦,離開,不代表不能回來。你想傳達的東西,也不一定只能透過出版完成啊。」
󠀠󠀠
如果說我們是在找一種方法說話,那麼,出版只是其中一種形式而已。我們可以暫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
󠀠󠀠
圖說:
󠀠󠀠
這場相談讓我想起《做書的人》裡的一段話:
󠀠󠀠
想一輩子做出版嗎?
雙金給了充滿肯定的否定答案。
󠀠󠀠
「我們目前從事出版沒錯,但並不確定十年、二十年後仍然會繼續。我們不是因為喜愛書本或想投身出版業而選擇這一行的,而是因為有想要傳達的訊息——那就是我們希望人們的日常能更好一些,不是『每天都差不多』,而是『生活過得不錯嘛』這樣的正向意義。雜誌是我們選擇的媒介。不過,將來我們可能也會做YouTube或其他節目,而不僅是使用文字來說我們想說的話。持續做出版不是我們的目標,尋找更好的工具來傳遞資訊才是。所以實際上,並不會一直要做出版,當我們找到更適合的媒介,隨時可以不做出版。」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我在出版業上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撰文:E編


「.......編書的過程讓我很痛苦,以至於讓我認為我不適合擔任編輯,可是同時我又覺得某些部份我做得也不差。我不知道我該不該轉換跑道,我仍然相信書籍、文字能夠帶來巨大的力量,但我對無法改變舊有體制的出版產業感到深深的絕望。」
󠀠󠀠
在正式展開相談之前,我其實一度懷疑,這樣的痛苦會不會只是因為不適應編輯工作?畢竟A的相談需求也提到,他已經在職場上有一段資歷了。
󠀠󠀠
但相談之後,反而顛覆了我的想法。
󠀠󠀠
A是一位對選題與編書都有獨特眼光,也擁有一定信心的編輯。他的主管甚至多次讚賞他做出來的書比其他同事品質更好。但是他對於繁瑣的行政流程與過多會議感到倦怠,他說:「我只能在家校稿,但我把稿子帶回家,也不會有加班費。」
󠀠󠀠
那麼,既然不是被責難、不是書賣不好、也不是遇到惡劣的主管,為什麼會用『痛苦』這樣的字眼來形容?
󠀠󠀠
A給的答案出乎意料:「我很在意的書,無法在時間內完成,主管沒有責備我,反而讓我覺得很對不起他,我因為投入太多心力,讓自己身心狀況變得很糟......」
󠀠󠀠
他接著說:「我其實很享受從word檔一路校潤、包裝、選紙、設計,到最後拿到實體書的那一刻的過程。我很喜歡選紙,我也很珍惜每本書能夠影響不認識的人,甚至可能改變他什麼……即便這題材很冷,沒人談論,但我知道它值得被帶進來。」
󠀠󠀠
但問題是,他領的薪水,與工作內容完全不成正比。即使曾加薪,還是難以承受。
󠀠󠀠
他問我:「我該不該繼續做編輯?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編務流程……我一開始進來就是被丟稿子,沒有人教我,剩下的都靠自己摸索。」
󠀠󠀠
A也提到,當書賣不好、被一再追問「是不是選題錯了」的時候,尤其在他已經動用自己人脈去爭取推廣機會,卻未見成效時,更讓他懷疑:「我是不是根本不適任?」
󠀠󠀠
我回應他:「我不希望銷量這件事讓你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實際上,市場的現實就是書出太多、讀者太少。如果你找了20個KOL,他們都願意收書、沒有拒絕,願意幫忙推這本書,那就已經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
我跟他說,編書的過程,的確能讓人感受到出版的迷人,但這個產業的現實也會讓人嚐到痛苦,這正是出版又愛又恨的地方。有沒有可能,讓自己暫時休息一下?離開體制,不代表永遠不能回來。甚至有想傳達的理念,也不一定只能靠出版來實踐。
󠀠󠀠
至於『改變體制』這件事,我說,我們不需要也不必一肩扛下。不是我們能改變什麼,而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善待自己,不要讓自己後悔。
󠀠󠀠
A問:「真的有人在跟你們相談完之後離職嗎?」
󠀠󠀠
我笑著回:「我知道有,但我通常不會主動過問……以前的我,大概會多數勸留下來吧。不過現在……我覺得很難說。我只希望,無論你最後選擇留下或離開,都不要讓自己後悔。」
󠀠󠀠
如果相談完決定離開出版,那也絕對沒問題。至於讓A最厭煩的那些行政項目工作,我反而建議,不一定要跳產業,不如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換一種「工作型態」?
󠀠󠀠
A說他懂,也提到確實有一些非出版產業、不同工作型態的機會正在考慮,只是還是放不下現職的工作,很怕離開之後就再也回不來,再也沒有自己選書、選紙的自由。
󠀠󠀠
我笑著說:「不會啦,離開,不代表不能回來。你想傳達的東西,也不一定只能透過出版完成啊。」
󠀠󠀠
如果說我們是在找一種方法說話,那麼,出版只是其中一種形式而已。我們可以暫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
󠀠󠀠
圖說:
󠀠󠀠
這場相談讓我想起《做書的人》裡的一段話:
󠀠󠀠
想一輩子做出版嗎?
雙金給了充滿肯定的否定答案。
󠀠󠀠
「我們目前從事出版沒錯,但並不確定十年、二十年後仍然會繼續。我們不是因為喜愛書本或想投身出版業而選擇這一行的,而是因為有想要傳達的訊息——那就是我們希望人們的日常能更好一些,不是『每天都差不多』,而是『生活過得不錯嘛』這樣的正向意義。雜誌是我們選擇的媒介。不過,將來我們可能也會做YouTube或其他節目,而不僅是使用文字來說我們想說的話。持續做出版不是我們的目標,尋找更好的工具來傳遞資訊才是。所以實際上,並不會一直要做出版,當我們找到更適合的媒介,隨時可以不做出版。」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