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涓莫
發佈於歲月間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c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透過大人認識了一段寒山大師與拾得大師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云: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小時候不懂這段話的意思,以為只是勸人忍讓,雖然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還是沒有去探究這段話的含義。 現在讀這段話,心中又浮現了新的疑問,為什麼「再過幾年」,還要「看他」呢? 回想過去不好的經歷,那些在當時對我造成傷害的人,現在確實已經成為過客。真的要再計較什麼,好像也無從開始。 再看這段話的「你且看他」,既然那些人都是過客,比起去「看他」現在過得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似乎更加重要。畢竟只有自己會陪自己走到最後,人生數十年,我並不希望過去的陰影繼續糾纏自己的往後餘生。 上網查詢這句話,發現這句話的另一種解讀,其中「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其實是一種修行,而不是字面上的「忍讓」。 我想,大概是像佛學所說的那樣,明白萬法皆空,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執著,所以能夠發自內心地不在意他人毀謗吧? 而「看他」並不是看他過得好不好,是透過這個行為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改變,有沒有因為修行放下執念,升起慈悲心。 想到之前讀過一段出自《金瓶梅》話,「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也許世間許多的惡,都源於對無常萬象的執著。執著名利,麻木不仁,因而傷害他人,造下無數惡業。這樣的人固然可惡,然而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大概也是值得憐憫的吧? 回看過去種種,我依然不能澈底放下執著。不過能夠認識這段話的真正含義,透過回想檢視自己的心,也未嘗不是一種收穫。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陽台觀察者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涓莫
發佈於歲月間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c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透過大人認識了一段寒山大師與拾得大師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云: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小時候不懂這段話的意思,以為只是勸人忍讓,雖然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還是沒有去探究這段話的含義。 現在讀這段話,心中又浮現了新的疑問,為什麼「再過幾年」,還要「看他」呢? 回想過去不好的經歷,那些在當時對我造成傷害的人,現在確實已經成為過客。真的要再計較什麼,好像也無從開始。 再看這段話的「你且看他」,既然那些人都是過客,比起去「看他」現在過得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似乎更加重要。畢竟只有自己會陪自己走到最後,人生數十年,我並不希望過去的陰影繼續糾纏自己的往後餘生。 上網查詢這句話,發現這句話的另一種解讀,其中「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其實是一種修行,而不是字面上的「忍讓」。 我想,大概是像佛學所說的那樣,明白萬法皆空,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執著,所以能夠發自內心地不在意他人毀謗吧? 而「看他」並不是看他過得好不好,是透過這個行為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改變,有沒有因為修行放下執念,升起慈悲心。 想到之前讀過一段出自《金瓶梅》話,「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也許世間許多的惡,都源於對無常萬象的執著。執著名利,麻木不仁,因而傷害他人,造下無數惡業。這樣的人固然可惡,然而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大概也是值得憐憫的吧? 回看過去種種,我依然不能澈底放下執著。不過能夠認識這段話的真正含義,透過回想檢視自己的心,也未嘗不是一種收穫。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陽台觀察者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