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藏中,若要尋一偈語作為通向真理之門的鑰匙,那無疑便是這四句膾炙人口、代代相傳的《開經偈》。


這四句簡潔凝練的偈語,不僅是誦經前的開場語,更是修行人心中最虔誠的祈願與發願。它宛如佛法的大門,以四句話揭示了修行者對佛法的敬重、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及對真理不倦的追尋。


一、歷史溯源:武則天與《華嚴經》的殊勝因緣


《開經偈》的由來,有其深遠且莊嚴的歷史背景。據佛教史載,此偈初見於八十卷《華嚴經》漢譯圓滿之時。譯經的法師為唐代高僧實叉難陀,經歷多年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堪稱佛教義理巔峰之作。


當時執政者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唐朝武則天。她觀閱此經後,法喜充滿、歡喜讚歎,遂親筆題寫此四句偈語,作為讚頌經文之序。雖僅短短四句,卻蘊含無窮深義,自此傳誦千古,成為華人佛教世界中誦經前必念的偈語。


歷代以來,無數大德高僧試圖撰寫新的開經偈,以替代原作,然皆難出其右,足見此偈語之精妙,既契合佛理,又動人心弦。


二、偈義解析:四句中見無窮義海


1. 無上甚深微妙法


首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為整首偈的核心起始,開宗明義地讚歎佛法的至高無上與深邃奧妙。「無上」二字,已標示佛法為諸學問之巔,世間萬法皆不能與之並論。佛法不僅指涉教義文字,更涵蓋了宇宙實相、生死根本、因果輪迴的法則。

「甚深微妙」四字,如天外之音,輕柔卻沉穩。佛法之「甚深」,在於它直指本心,揭示萬法緣起性空;其「微妙」,則是指雖難以言傳,卻能契機契理,應病予藥,恰如其分地導引眾生走出迷途。此句是修行者對佛法的由衷讚歎,也是對得聞佛法機緣的珍惜。


2. 百千萬劫難遭遇


第二句「百千萬劫難遭遇」將世間之稀有難得描繪得淋漓盡致。佛經常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漫漫輪迴中,眾生沉淪六道,浮沉不已,能得人身已屬萬幸,能遇佛法更是無比殊勝。

所謂「百千萬劫」,非單指時間的久遠,更是象徵機緣的難遇。劫者,古印度計時單位,僅一大劫即相當於宇宙一次生成與毀滅的周期。可見,得遇佛法之機,如曇花一現,若不把握,便如白駒過隙,失之千載。此句喚醒眾生警覺:勿因一時散漫而錯失了千劫難逢的機會。


3. 我今見聞得受持


第三句「我今見聞得受持」轉而由外境說回內心,從讚歎佛法與時機難得,進入到當下自我覺察與承擔。這句話表明:「我」——即當下的行者,既已得人身、聞佛法,便不應虛擲此生。

「見聞」二字,表示接觸與了解佛法的初步行動;「受持」則是深一層的實踐與承諾。這並非僅是口頭朗誦或記憶經文,而是內化佛法於心,進而實行。這是一種發願,一種承諾,也是一種信仰的落實。

此句語氣真摯懇切,如誓言般鏗鏘有力,讓人心生敬畏與共鳴。


4. 願解如來真實義


最後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則是整首偈的目標與終點。學佛者聞法、受持、修行的最終目的,不過是「願解」二字,即希望深入了解如來所說的真理。

「如來真實義」不是文字表相的知識堆疊,而是穿透表象、契入佛心的實相智慧。佛所說法,皆為度眾生之方便,真正的佛法,不拘於語言文字,亦不止於形式儀軌,而是要以智契理、以行印心。

這句不僅是一種「願望」,更是一種「志向」,代表著學佛者一生不改的初衷與終極方向。


三、修辭之美:四句偈語的語言藝術


此偈文雖短,卻處處見匠心。四句皆為五言,節奏整齊,音律和諧,誦讀之時自然流暢,饒富詩意。

「無上甚深微妙法」用四個形容詞層層推進,由「無上」之尊,至「甚深」之奧,再到「微妙」之精,最後收於「法」字,氣勢宏大,卻不失細膩。

「百千萬劫難遭遇」以數字堆疊法,強調時間之漫長與機緣之難得。

「我今見聞得受持」則以連續動詞排列,展現出由被動接觸到主動實踐的心路歷程。

「願解如來真實義」結語以「願」字開頭,具備強烈的祈願語氣;「真實義」三字則顯現佛法的最終實相,令人心生嚮往。

這樣的修辭設計,不僅富含文學美感,更使偈語易於記誦、流傳與誦持,歷千年而不衰。


四、千載傳承:從朝堂至禪堂


自武則天親題以來,《開經偈》不僅在朝廷流傳,更深入寺院民間,成為佛教儀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晨鐘暮鼓、誦經禮懺,僧俗二眾都以此偈作為開啟經典智慧的敲門磚。

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四句偈語如春風化雨,滋潤著無數修行者的心靈,使其於煩惱塵世中,能有一處清涼之地,得以觀照內心、接近真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禾邸家-avatar-img
大禾邸家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藏中,若要尋一偈語作為通向真理之門的鑰匙,那無疑便是這四句膾炙人口、代代相傳的《開經偈》。


這四句簡潔凝練的偈語,不僅是誦經前的開場語,更是修行人心中最虔誠的祈願與發願。它宛如佛法的大門,以四句話揭示了修行者對佛法的敬重、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及對真理不倦的追尋。


一、歷史溯源:武則天與《華嚴經》的殊勝因緣


《開經偈》的由來,有其深遠且莊嚴的歷史背景。據佛教史載,此偈初見於八十卷《華嚴經》漢譯圓滿之時。譯經的法師為唐代高僧實叉難陀,經歷多年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堪稱佛教義理巔峰之作。


當時執政者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唐朝武則天。她觀閱此經後,法喜充滿、歡喜讚歎,遂親筆題寫此四句偈語,作為讚頌經文之序。雖僅短短四句,卻蘊含無窮深義,自此傳誦千古,成為華人佛教世界中誦經前必念的偈語。


歷代以來,無數大德高僧試圖撰寫新的開經偈,以替代原作,然皆難出其右,足見此偈語之精妙,既契合佛理,又動人心弦。


二、偈義解析:四句中見無窮義海


1. 無上甚深微妙法


首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為整首偈的核心起始,開宗明義地讚歎佛法的至高無上與深邃奧妙。「無上」二字,已標示佛法為諸學問之巔,世間萬法皆不能與之並論。佛法不僅指涉教義文字,更涵蓋了宇宙實相、生死根本、因果輪迴的法則。

「甚深微妙」四字,如天外之音,輕柔卻沉穩。佛法之「甚深」,在於它直指本心,揭示萬法緣起性空;其「微妙」,則是指雖難以言傳,卻能契機契理,應病予藥,恰如其分地導引眾生走出迷途。此句是修行者對佛法的由衷讚歎,也是對得聞佛法機緣的珍惜。


2. 百千萬劫難遭遇


第二句「百千萬劫難遭遇」將世間之稀有難得描繪得淋漓盡致。佛經常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漫漫輪迴中,眾生沉淪六道,浮沉不已,能得人身已屬萬幸,能遇佛法更是無比殊勝。

所謂「百千萬劫」,非單指時間的久遠,更是象徵機緣的難遇。劫者,古印度計時單位,僅一大劫即相當於宇宙一次生成與毀滅的周期。可見,得遇佛法之機,如曇花一現,若不把握,便如白駒過隙,失之千載。此句喚醒眾生警覺:勿因一時散漫而錯失了千劫難逢的機會。


3. 我今見聞得受持


第三句「我今見聞得受持」轉而由外境說回內心,從讚歎佛法與時機難得,進入到當下自我覺察與承擔。這句話表明:「我」——即當下的行者,既已得人身、聞佛法,便不應虛擲此生。

「見聞」二字,表示接觸與了解佛法的初步行動;「受持」則是深一層的實踐與承諾。這並非僅是口頭朗誦或記憶經文,而是內化佛法於心,進而實行。這是一種發願,一種承諾,也是一種信仰的落實。

此句語氣真摯懇切,如誓言般鏗鏘有力,讓人心生敬畏與共鳴。


4. 願解如來真實義


最後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則是整首偈的目標與終點。學佛者聞法、受持、修行的最終目的,不過是「願解」二字,即希望深入了解如來所說的真理。

「如來真實義」不是文字表相的知識堆疊,而是穿透表象、契入佛心的實相智慧。佛所說法,皆為度眾生之方便,真正的佛法,不拘於語言文字,亦不止於形式儀軌,而是要以智契理、以行印心。

這句不僅是一種「願望」,更是一種「志向」,代表著學佛者一生不改的初衷與終極方向。


三、修辭之美:四句偈語的語言藝術


此偈文雖短,卻處處見匠心。四句皆為五言,節奏整齊,音律和諧,誦讀之時自然流暢,饒富詩意。

「無上甚深微妙法」用四個形容詞層層推進,由「無上」之尊,至「甚深」之奧,再到「微妙」之精,最後收於「法」字,氣勢宏大,卻不失細膩。

「百千萬劫難遭遇」以數字堆疊法,強調時間之漫長與機緣之難得。

「我今見聞得受持」則以連續動詞排列,展現出由被動接觸到主動實踐的心路歷程。

「願解如來真實義」結語以「願」字開頭,具備強烈的祈願語氣;「真實義」三字則顯現佛法的最終實相,令人心生嚮往。

這樣的修辭設計,不僅富含文學美感,更使偈語易於記誦、流傳與誦持,歷千年而不衰。


四、千載傳承:從朝堂至禪堂


自武則天親題以來,《開經偈》不僅在朝廷流傳,更深入寺院民間,成為佛教儀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晨鐘暮鼓、誦經禮懺,僧俗二眾都以此偈作為開啟經典智慧的敲門磚。

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四句偈語如春風化雨,滋潤著無數修行者的心靈,使其於煩惱塵世中,能有一處清涼之地,得以觀照內心、接近真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禾邸家-avatar-img
大禾邸家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