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出自《覺林菩薩偈》
一、開篇——深入佛偈的智慧核心
這句耳熟能詳的偈語,對於佛門弟子而言,早已不陌生。它原載於《華嚴經》之《覺林菩薩偈》,後世因《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普及流通,多於經首附印此偈,使其更廣為人知。然而,這句偈語雖短,卻蘊含著整部佛法的核心精神,是通往覺悟彼岸的無上法門,值得深入解析。
二、三世佛與法界性——時間與空間的超越
偈語首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開宗明義地指出一個問題意識:若人真心渴望了知歷代諸佛的究竟智慧與境界,便需觀察「法界性」。
所謂「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即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他們無一不是從法界中證悟而來。而「法界性」,即宇宙萬有的本質、真相,是一切諸法的法性本體。
這裡提醒我們,佛法所論並不局限於表面現象,也不侷限於某一時間維度,而是探討究竟實相。故若欲知諸佛所證,必須穿透表象,了悟法界的本性。
三、「一切唯心造」——宇宙與人生的根本法則
「一切唯心造」,是佛法最核心的哲理之一。這句話,乍看似簡單,實則深邃無比。它揭示了萬法由心而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
在唯識學中,「心」並非狹隘指個人情感或思想,而是指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源——阿賴耶識。這「心」是一切現象的根源,是世界運作的基石。
舉例而言,眾生所見的世界,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內心的業力、妄想與習氣所感召與投射的。猶如夢境,看似真實,卻皆由心而起。如《維摩詰經》所言:「心淨則佛土淨」,內心清淨,則所處之境亦清淨。
因此,佛教不單是宗教信仰,更是實踐與觀照內心的智慧方法。它教我們透過觀心、調心、轉心,從煩惱的牢籠中解脫出來,達到究竟的自由。
四、《華嚴感應緣起傳》與《地藏經》的典故關聯
既然《覺林菩薩偈》來自《華嚴經》,為何會被收錄於《地藏經》之前?這當中,藏著一則古老而感人的故事,見載於《華嚴感應緣起傳》中。
相傳,一位信佛的俗家弟子,在臨終之際神識離體,魂遊地府,見地藏菩薩慈悲示現。彼時有聲告曰:「若欲脫苦,應誦《覺林菩薩偈》。」誦畢,冥府諸苦頓息,遂復生人間,將此經歷流傳世間。
此類「瀕死經驗」與現代所記錄的案例頗有相似之處,如台灣雲林吳林罔腰女士死後復生,心識竟轉為金門少女朱秀華,驚動社會,成為經典的「借屍還魂」案例,載於《今日佛教》雜誌第五十四期。
古今中外,皆有記錄此類超常現象,說明佛法所說,並非虛構,而是有跡可尋、可證、可驗的智慧。
五、感應事蹟的價值——古人智慧與現代啟示
現代人往往崇尚科學,講求「證據」,而忽略了心靈層面與生命更深的實相。許多人對鬼神、輪迴等事嗤之以鼻,誤以為古人迷信,殊不知古代聖賢智慧深遠,記錄極為細緻嚴謹。
例如,《地藏經》《華嚴經》《法華經》等經典,自古便有大量感應錄相佐,如念佛見佛、夢中受記、冥中度化等等。當代弘法者如慧律法師,多年來更持續印製念佛感應系列叢書,已出版六至八冊,每冊厚達數百頁,皆記載信眾因念佛而得度之真實事跡。
這些事蹟並非宗教勸化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見證,證明佛法不僅僅是哲學,更是直指人心、深契生命本質的究竟之道。
六、「唯心」的修行實踐與轉化力量
若一切由心造,那麼,心的轉變將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這並非空談,而是一種強大的實踐方法。
當我們明白外在境界只是內心的投影,便不再怨天尤人,而開始轉向自我反觀。憤怒源自我執,恐懼來自無明,妄想由習氣而生……只要「轉念」,便可轉境。
這正是「一切唯心造」的實踐意義。它教我們從內而改,不執著、不逃避、不對抗,而是用慈悲與智慧溫柔地化解一切煩惱。佛法不只是告訴我們「一切唯心」,更提供實際的法門,如念佛、持咒、觀想、禪修,讓我們由凡入聖、由迷入覺。
七、總結——一切從心開始,亦從心圓滿
《覺林菩薩偈》如一串清澈的甘露珠,滴入渾濁的世間,激起無數覺醒的漣漪。那句「一切唯心造」不僅是一句經文,更是一個生命的宣言、一個宇宙的真理。
三世諸佛皆從此心成就,千萬眾生亦能從此心解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宇宙再大,不離一念;生命再苦,轉心即得自在。
讓我們從此偈中悟入佛心,觀照內心的真實與幻相,於日常中修持、於塵勞中覺醒,深信「心能轉境,境即隨心轉」,如此便能步步趨近覺道,步步邁向圓滿。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出自《覺林菩薩偈》
一、開篇——深入佛偈的智慧核心
這句耳熟能詳的偈語,對於佛門弟子而言,早已不陌生。它原載於《華嚴經》之《覺林菩薩偈》,後世因《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普及流通,多於經首附印此偈,使其更廣為人知。然而,這句偈語雖短,卻蘊含著整部佛法的核心精神,是通往覺悟彼岸的無上法門,值得深入解析。
二、三世佛與法界性——時間與空間的超越
偈語首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開宗明義地指出一個問題意識:若人真心渴望了知歷代諸佛的究竟智慧與境界,便需觀察「法界性」。
所謂「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即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他們無一不是從法界中證悟而來。而「法界性」,即宇宙萬有的本質、真相,是一切諸法的法性本體。
這裡提醒我們,佛法所論並不局限於表面現象,也不侷限於某一時間維度,而是探討究竟實相。故若欲知諸佛所證,必須穿透表象,了悟法界的本性。
三、「一切唯心造」——宇宙與人生的根本法則
「一切唯心造」,是佛法最核心的哲理之一。這句話,乍看似簡單,實則深邃無比。它揭示了萬法由心而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
在唯識學中,「心」並非狹隘指個人情感或思想,而是指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源——阿賴耶識。這「心」是一切現象的根源,是世界運作的基石。
舉例而言,眾生所見的世界,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內心的業力、妄想與習氣所感召與投射的。猶如夢境,看似真實,卻皆由心而起。如《維摩詰經》所言:「心淨則佛土淨」,內心清淨,則所處之境亦清淨。
因此,佛教不單是宗教信仰,更是實踐與觀照內心的智慧方法。它教我們透過觀心、調心、轉心,從煩惱的牢籠中解脫出來,達到究竟的自由。
四、《華嚴感應緣起傳》與《地藏經》的典故關聯
既然《覺林菩薩偈》來自《華嚴經》,為何會被收錄於《地藏經》之前?這當中,藏著一則古老而感人的故事,見載於《華嚴感應緣起傳》中。
相傳,一位信佛的俗家弟子,在臨終之際神識離體,魂遊地府,見地藏菩薩慈悲示現。彼時有聲告曰:「若欲脫苦,應誦《覺林菩薩偈》。」誦畢,冥府諸苦頓息,遂復生人間,將此經歷流傳世間。
此類「瀕死經驗」與現代所記錄的案例頗有相似之處,如台灣雲林吳林罔腰女士死後復生,心識竟轉為金門少女朱秀華,驚動社會,成為經典的「借屍還魂」案例,載於《今日佛教》雜誌第五十四期。
古今中外,皆有記錄此類超常現象,說明佛法所說,並非虛構,而是有跡可尋、可證、可驗的智慧。
五、感應事蹟的價值——古人智慧與現代啟示
現代人往往崇尚科學,講求「證據」,而忽略了心靈層面與生命更深的實相。許多人對鬼神、輪迴等事嗤之以鼻,誤以為古人迷信,殊不知古代聖賢智慧深遠,記錄極為細緻嚴謹。
例如,《地藏經》《華嚴經》《法華經》等經典,自古便有大量感應錄相佐,如念佛見佛、夢中受記、冥中度化等等。當代弘法者如慧律法師,多年來更持續印製念佛感應系列叢書,已出版六至八冊,每冊厚達數百頁,皆記載信眾因念佛而得度之真實事跡。
這些事蹟並非宗教勸化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見證,證明佛法不僅僅是哲學,更是直指人心、深契生命本質的究竟之道。
六、「唯心」的修行實踐與轉化力量
若一切由心造,那麼,心的轉變將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這並非空談,而是一種強大的實踐方法。
當我們明白外在境界只是內心的投影,便不再怨天尤人,而開始轉向自我反觀。憤怒源自我執,恐懼來自無明,妄想由習氣而生……只要「轉念」,便可轉境。
這正是「一切唯心造」的實踐意義。它教我們從內而改,不執著、不逃避、不對抗,而是用慈悲與智慧溫柔地化解一切煩惱。佛法不只是告訴我們「一切唯心」,更提供實際的法門,如念佛、持咒、觀想、禪修,讓我們由凡入聖、由迷入覺。
七、總結——一切從心開始,亦從心圓滿
《覺林菩薩偈》如一串清澈的甘露珠,滴入渾濁的世間,激起無數覺醒的漣漪。那句「一切唯心造」不僅是一句經文,更是一個生命的宣言、一個宇宙的真理。
三世諸佛皆從此心成就,千萬眾生亦能從此心解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宇宙再大,不離一念;生命再苦,轉心即得自在。
讓我們從此偈中悟入佛心,觀照內心的真實與幻相,於日常中修持、於塵勞中覺醒,深信「心能轉境,境即隨心轉」,如此便能步步趨近覺道,步步邁向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