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塵清,水參如是觀;
天高雲浮,月喻本来心。
——出自承德水月庵楹联
在幽靜的承德山林之間,有一座清淨禪庵,名為水月庵。其門上一副對聯,簡潔卻深蘊禪機,短短十八字,卻貫穿了自然、修行與佛理的交融,呈現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心靈地圖,也揭示了佛法中「性淨緣起」與「空性智慧」的深奧旨趣。
一、山靜塵清:外境之靜與內心之淨
「山靜塵清」四字,開篇即引人入境,彷彿步入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山,恒常不動;靜,非止於耳無聲,更是一種深層的寂然。這種「山靜」之境,並非僅是自然環境的幽靜無聲,更是象徵一種心無掛礙、寂滅為樂的禪意狀態。
「塵清」則雙關其義。一方面指世俗之塵埃消散,實際的環境清淨無染;另一方面,則是心靈層面的澄澈與脫塵,象徵著眾生若能遠離貪瞋癡三毒,則心自清明,煩惱亦不生。佛法中常言「塵」,不僅指物質的微塵,也比喻內心的煩惱與妄想。當外界安靜,內心塵埃也得以沉澱,達到一種心如止水、無波無瀾的境地。
此四字,猶如一聲晨鐘,喚醒修行者對於清淨本性的體悟。靜者非空,清者非滅,乃是智慧觀照下的如實體認。正如《楞嚴經》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靜而不滯,清而不枯,方為佛家所求之「淨土」初相。
二、水參如是觀:以水為鏡,參禪觀心
「水參如是觀」一句,則進一步將讀者引入修行的核心——觀心之道。佛門之中,「參」非僅思索,更是一種實踐,是身心全然投入的體證過程。所謂「參禪」,即是透過不斷觀照、體悟,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水,於佛教中具多重象徵意義。其一為清澈透明,象徵心性本淨;其二為柔順不爭,寓意順緣自性;其三則為無常變化,如流雲流水,展現世間萬象皆空的無常理。當修行者以水為觀照對象,觀其流轉不息之形,照見萬法緣起無自性;觀其靜止如鏡之面,體悟心無罣礙之境。
「如是觀」則呼應《金剛經》「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一種指導觀行的方法論。水之性即心之性,觀水之流即觀心之動,觀水之靜即觀心之止。水不執著於形,隨器而變;心亦不應執於法,應緣而現。於是,透過水的意象,修行者得以自省內觀,進入無分別智的觀照境界。
三、天高雲浮:超越俗塵,展翅自如
若說「山靜塵清」與「水參如是觀」描寫的是修行初階的清淨心境,那麼「天高雲浮」則將視野升華至更遼闊的層次——自在無礙的覺悟境界。
「天高」代表一種開闊無邊的心胸,象徵著修行者已破除一切執著與束縛,心無罣礙,如虛空一般不可得而又無所不容。而「雲浮」,則為輕盈自在之象,白雲無心,隨風漂泊,不執不滯,正如佛家常言「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乃大智慧之表徵。
此句亦可視為對證悟後心境的描寫。《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五陰。」唯有了悟心空,方得自在,如雲自在於空,不礙於形,不著於相。是故「天高雲浮」,非僅自然描寫,更是內在靈性飛揚的寫照,是菩薩行者入世出世皆自在的證境。
四、月喻本來心:皎潔圓滿,不增不減
終章「月喻本來心」,將整副聯語推向禪境最核心的本體論——本心佛性。
月亮,自古即為詩人寄情之物,亦為佛家常用之喻體。《六祖壇經》中云:「佛性猶如日月,常明不滅。」本來心,即是本有佛性,不假外求,圓滿具足。正如月在虛空,雖時現盈虧,實則本體不減不增。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其根本目的,即是令眾生明心見性,回歸本來清淨自性。此「本來心」既不屬思惟,亦非語言所能形容。猶如月光普照江河,雖水波萬千,月影不動。修行者若能靜心如水,則真如本性自然現前。
「月喻本來心」,言簡意深,將心性比作月亮,一則顯其清明無染,二則喻其圓融不失。此與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旨,暗合無礙;亦與天台宗所說「一念三千」之理互通無礙,皆指向心即佛、佛即心之圓融境界。
五、結語:自然與心性的交響詩
綜觀此聯,以「水、月、天、山」為體,以「靜、清、參、觀、高、浮、喻、心」為用,體用相融,外境與內境交映,構成一首靜謐悠遠的佛學交響詩。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致的歌詠,更是對修行歷程的隱喻。
在這副聯語中,我們看見的是一條從「靜觀外境」到「內觀本心」,再從「契入自在」到「證得本性」的修行之路。每一句皆可作為參禪的話頭,每個意象皆為觀照的鏡像。其語言雖簡,義理卻深,既富詩意之美,又具禪意之妙,堪稱佛理與修辭之圓融典範。
水月庵之名,取水與月為喻,正與聯語之旨相互照應。「水能觀心,月能映性」,此地非僅是修行之所,更是心靈回歸本源之道場。在此靜觀之境,修行者可與自然同頻,與佛性共鳴,最終超越塵俗苦海,歸於圓滿的本來心。
山静塵清,水參如是觀;
天高雲浮,月喻本来心。
——出自承德水月庵楹联
在幽靜的承德山林之間,有一座清淨禪庵,名為水月庵。其門上一副對聯,簡潔卻深蘊禪機,短短十八字,卻貫穿了自然、修行與佛理的交融,呈現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心靈地圖,也揭示了佛法中「性淨緣起」與「空性智慧」的深奧旨趣。
一、山靜塵清:外境之靜與內心之淨
「山靜塵清」四字,開篇即引人入境,彷彿步入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山,恒常不動;靜,非止於耳無聲,更是一種深層的寂然。這種「山靜」之境,並非僅是自然環境的幽靜無聲,更是象徵一種心無掛礙、寂滅為樂的禪意狀態。
「塵清」則雙關其義。一方面指世俗之塵埃消散,實際的環境清淨無染;另一方面,則是心靈層面的澄澈與脫塵,象徵著眾生若能遠離貪瞋癡三毒,則心自清明,煩惱亦不生。佛法中常言「塵」,不僅指物質的微塵,也比喻內心的煩惱與妄想。當外界安靜,內心塵埃也得以沉澱,達到一種心如止水、無波無瀾的境地。
此四字,猶如一聲晨鐘,喚醒修行者對於清淨本性的體悟。靜者非空,清者非滅,乃是智慧觀照下的如實體認。正如《楞嚴經》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靜而不滯,清而不枯,方為佛家所求之「淨土」初相。
二、水參如是觀:以水為鏡,參禪觀心
「水參如是觀」一句,則進一步將讀者引入修行的核心——觀心之道。佛門之中,「參」非僅思索,更是一種實踐,是身心全然投入的體證過程。所謂「參禪」,即是透過不斷觀照、體悟,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水,於佛教中具多重象徵意義。其一為清澈透明,象徵心性本淨;其二為柔順不爭,寓意順緣自性;其三則為無常變化,如流雲流水,展現世間萬象皆空的無常理。當修行者以水為觀照對象,觀其流轉不息之形,照見萬法緣起無自性;觀其靜止如鏡之面,體悟心無罣礙之境。
「如是觀」則呼應《金剛經》「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一種指導觀行的方法論。水之性即心之性,觀水之流即觀心之動,觀水之靜即觀心之止。水不執著於形,隨器而變;心亦不應執於法,應緣而現。於是,透過水的意象,修行者得以自省內觀,進入無分別智的觀照境界。
三、天高雲浮:超越俗塵,展翅自如
若說「山靜塵清」與「水參如是觀」描寫的是修行初階的清淨心境,那麼「天高雲浮」則將視野升華至更遼闊的層次——自在無礙的覺悟境界。
「天高」代表一種開闊無邊的心胸,象徵著修行者已破除一切執著與束縛,心無罣礙,如虛空一般不可得而又無所不容。而「雲浮」,則為輕盈自在之象,白雲無心,隨風漂泊,不執不滯,正如佛家常言「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乃大智慧之表徵。
此句亦可視為對證悟後心境的描寫。《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五陰。」唯有了悟心空,方得自在,如雲自在於空,不礙於形,不著於相。是故「天高雲浮」,非僅自然描寫,更是內在靈性飛揚的寫照,是菩薩行者入世出世皆自在的證境。
四、月喻本來心:皎潔圓滿,不增不減
終章「月喻本來心」,將整副聯語推向禪境最核心的本體論——本心佛性。
月亮,自古即為詩人寄情之物,亦為佛家常用之喻體。《六祖壇經》中云:「佛性猶如日月,常明不滅。」本來心,即是本有佛性,不假外求,圓滿具足。正如月在虛空,雖時現盈虧,實則本體不減不增。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其根本目的,即是令眾生明心見性,回歸本來清淨自性。此「本來心」既不屬思惟,亦非語言所能形容。猶如月光普照江河,雖水波萬千,月影不動。修行者若能靜心如水,則真如本性自然現前。
「月喻本來心」,言簡意深,將心性比作月亮,一則顯其清明無染,二則喻其圓融不失。此與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旨,暗合無礙;亦與天台宗所說「一念三千」之理互通無礙,皆指向心即佛、佛即心之圓融境界。
五、結語:自然與心性的交響詩
綜觀此聯,以「水、月、天、山」為體,以「靜、清、參、觀、高、浮、喻、心」為用,體用相融,外境與內境交映,構成一首靜謐悠遠的佛學交響詩。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致的歌詠,更是對修行歷程的隱喻。
在這副聯語中,我們看見的是一條從「靜觀外境」到「內觀本心」,再從「契入自在」到「證得本性」的修行之路。每一句皆可作為參禪的話頭,每個意象皆為觀照的鏡像。其語言雖簡,義理卻深,既富詩意之美,又具禪意之妙,堪稱佛理與修辭之圓融典範。
水月庵之名,取水與月為喻,正與聯語之旨相互照應。「水能觀心,月能映性」,此地非僅是修行之所,更是心靈回歸本源之道場。在此靜觀之境,修行者可與自然同頻,與佛性共鳴,最終超越塵俗苦海,歸於圓滿的本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