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山河草木揚真諦;

風月樓臺演妙音。


摘自宋末元初‧報恩從倫禪師:「此之所謂『迷時三界有,悟後十方空。』至若檻外桃花,門前楊柳。任翩翩之蝶舞,縱恰恰之鶯啼。那消箇聽之不聽,聞之不聞。聲色純真,了無異念。還能如是麼?山河草木揚真諦,花月樓臺演妙音。」參閱《續藏67冊1304:虛堂集‧卷六》。


明‧覺連禪師將下聯「花」改成「風」,參閱《續藏24冊0467: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五》。


在中國佛教文化浩瀚的星河之中,宋末元初報恩從倫禪師的詩句猶如一縷清風,輕拂塵囂,透出禪意的明澈與空靈。其名句:「山河草木揚真諦;花月樓臺演妙音。」不僅是對宇宙萬象的靜心觀照,更是對佛法真諦的深刻揭示。


一、山河草木:真諦的自然彰顯


報恩從倫禪師的詩句以「山河草木」開篇,形象而生動地展現了自然萬物的真實面貌。此處的「山河草木」非僅指具體的山川草木,而是以宇宙自然為象徵,指向無處不在的「真諦」。在佛學中,「真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超越主觀執念,直指事物本然的空性與本質。

在迷茫的三界之中,我們往往被世間的種種幻象所束縛,眼見的、耳聞的,皆被執著所遮蔽。報恩從倫禪師引「迷時三界有,悟後十方空」一語,指出由迷到悟的徹底轉變——從執著於三界的實有,頓悟十方法界的空性。山河草木,在此脈絡中,不再只是靜態景象,而是「揚真諦」的活生生彰顯。它們無言卻有聲,無形卻有意,呈現出自然萬法的本來面目。

此處的「揚」字,如清晨初升的朝陽,明朗而有力,讓人彷彿聽見山嶺間溪流潺潺、草木搖曳的清脆響聲,這些都是宇宙本真理性的妙音在自然中自然流露。真諦,不需多言,透過大地萬物自然而然地表現,猶如大地母親的輕語,細膩而深遠。


二、花月樓臺:妙音的禪意演繹


下聯「花月樓臺演妙音」則把我們的視野從大自然的壯闊轉向人文空間的靜謐,繼續揭示佛理的深刻涵義。「花月」是中國文化中常用以寄託詩意與哲理的符號,花的盛美與月的皎潔相互輝映,營造出一種飄逸出塵的境界;「樓臺」則象徵人間的居所與精神的寄託之地。

在這詩句中,「妙音」即是禪宗所說的「法音」,也可以理解為佛法的妙義。禪師以花與月的自然之美,樓臺的清靜之處,寓意佛法如花間細語,月下輕吟,無聲勝有聲,潤物無聲。這些妙音不是外在的聲響,而是內心深處的覺知與智慧,無形卻穿透人心,令聽者心如止水。

報恩從倫禪師在《虛堂集》中所言的「檻外桃花,門前楊柳,任翩翩之蝶舞,縱恰恰之鶯啼」,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禪境畫面。桃花飛舞、楊柳依依、蝶舞鶯啼,這些都是世間常見的景象,然而禪師教導我們要以無染的心境去體察——「聽之不聽,聞之不聞」,即不被外境的聲色所攪亂,超越聲聞與色見,直入空性。


三、覺連禪師的「風月」與「花月」之變:禪理的深化


明代覺連禪師將報恩從倫禪師對聯中的「花」字改為「風」,由「花月」變成「風月」,這一字之差,意義卻深遠。花多象徵生命的繽紛與短暫,易逝而動人;風則是無形而無處不在,帶有動態的流轉與不定性。風與月的結合,更加強調佛法的無常與空寂之美。

「風月妙音」中,風是輕柔但有力的穿透者,月是清冷而明澈的見證者。二者結合,既有動態的變化,也有靜態的凝視,猶如禪宗所講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界,體現出佛法的圓融與自在。

覺連禪師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明代禪宗對無常與空性的更深刻體悟。佛法不僅在於生命的華麗表象,更在於其流轉無常的本質。風月妙音,是在變化中覺察永恆,在流轉中見證空性,是一種由外境引發的內心覺醒。而且風月一詞,更直指人間歡樂場、英雄埋骨地,覺連禪師將風月之地,也視為修行道場,可見其心無礙至何等清澈澄明之境。


四、佛學的「通達萬法,處處皆空」——從對聯到生命的哲學


「山河草木揚真諦;風月樓臺演妙音」這副對聯的核心思想,是禪宗中的空性觀照。佛教經典中,空性(Śūnyatā)指出一切法無自性、無固有自我,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隨緣而滅。

「通達萬法,處處皆空」表明修行者若能破除對萬象的執著,從心中捨棄分別念,就能見到萬法空相,從而獲得究竟的解脫。報恩從倫禪師與覺連禪師的詩句,正是以形象生動的自然與人文意象,傳達這一深奧的哲理。

我們的生命,猶如山河草木,風月樓臺,表面繁華,內蘊空靈。當迷惑覆蓋心靈,則見三界實有;當覺醒之光照亮內心,則十方皆空。此空非虛無,而是超越生死、苦樂的真實自由,是一種心靈的寧靜與自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檻外桃花」、「門前楊柳」,見到蝶舞鶯啼,無需刻意追逐,也無需排斥。正如禪師所言,「聽之不聽,聞之不聞」,是超越了分別心的境界。此處的「不聽不聞」非字面意義的閉目塞耳,而是一種深刻的覺察,心不被外境所染,能自在地感受生命的真諦。




keepnoter-avatar-img
keepnoter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山河草木揚真諦;

風月樓臺演妙音。


摘自宋末元初‧報恩從倫禪師:「此之所謂『迷時三界有,悟後十方空。』至若檻外桃花,門前楊柳。任翩翩之蝶舞,縱恰恰之鶯啼。那消箇聽之不聽,聞之不聞。聲色純真,了無異念。還能如是麼?山河草木揚真諦,花月樓臺演妙音。」參閱《續藏67冊1304:虛堂集‧卷六》。


明‧覺連禪師將下聯「花」改成「風」,參閱《續藏24冊0467: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五》。


在中國佛教文化浩瀚的星河之中,宋末元初報恩從倫禪師的詩句猶如一縷清風,輕拂塵囂,透出禪意的明澈與空靈。其名句:「山河草木揚真諦;花月樓臺演妙音。」不僅是對宇宙萬象的靜心觀照,更是對佛法真諦的深刻揭示。


一、山河草木:真諦的自然彰顯


報恩從倫禪師的詩句以「山河草木」開篇,形象而生動地展現了自然萬物的真實面貌。此處的「山河草木」非僅指具體的山川草木,而是以宇宙自然為象徵,指向無處不在的「真諦」。在佛學中,「真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超越主觀執念,直指事物本然的空性與本質。

在迷茫的三界之中,我們往往被世間的種種幻象所束縛,眼見的、耳聞的,皆被執著所遮蔽。報恩從倫禪師引「迷時三界有,悟後十方空」一語,指出由迷到悟的徹底轉變——從執著於三界的實有,頓悟十方法界的空性。山河草木,在此脈絡中,不再只是靜態景象,而是「揚真諦」的活生生彰顯。它們無言卻有聲,無形卻有意,呈現出自然萬法的本來面目。

此處的「揚」字,如清晨初升的朝陽,明朗而有力,讓人彷彿聽見山嶺間溪流潺潺、草木搖曳的清脆響聲,這些都是宇宙本真理性的妙音在自然中自然流露。真諦,不需多言,透過大地萬物自然而然地表現,猶如大地母親的輕語,細膩而深遠。


二、花月樓臺:妙音的禪意演繹


下聯「花月樓臺演妙音」則把我們的視野從大自然的壯闊轉向人文空間的靜謐,繼續揭示佛理的深刻涵義。「花月」是中國文化中常用以寄託詩意與哲理的符號,花的盛美與月的皎潔相互輝映,營造出一種飄逸出塵的境界;「樓臺」則象徵人間的居所與精神的寄託之地。

在這詩句中,「妙音」即是禪宗所說的「法音」,也可以理解為佛法的妙義。禪師以花與月的自然之美,樓臺的清靜之處,寓意佛法如花間細語,月下輕吟,無聲勝有聲,潤物無聲。這些妙音不是外在的聲響,而是內心深處的覺知與智慧,無形卻穿透人心,令聽者心如止水。

報恩從倫禪師在《虛堂集》中所言的「檻外桃花,門前楊柳,任翩翩之蝶舞,縱恰恰之鶯啼」,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禪境畫面。桃花飛舞、楊柳依依、蝶舞鶯啼,這些都是世間常見的景象,然而禪師教導我們要以無染的心境去體察——「聽之不聽,聞之不聞」,即不被外境的聲色所攪亂,超越聲聞與色見,直入空性。


三、覺連禪師的「風月」與「花月」之變:禪理的深化


明代覺連禪師將報恩從倫禪師對聯中的「花」字改為「風」,由「花月」變成「風月」,這一字之差,意義卻深遠。花多象徵生命的繽紛與短暫,易逝而動人;風則是無形而無處不在,帶有動態的流轉與不定性。風與月的結合,更加強調佛法的無常與空寂之美。

「風月妙音」中,風是輕柔但有力的穿透者,月是清冷而明澈的見證者。二者結合,既有動態的變化,也有靜態的凝視,猶如禪宗所講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界,體現出佛法的圓融與自在。

覺連禪師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明代禪宗對無常與空性的更深刻體悟。佛法不僅在於生命的華麗表象,更在於其流轉無常的本質。風月妙音,是在變化中覺察永恆,在流轉中見證空性,是一種由外境引發的內心覺醒。而且風月一詞,更直指人間歡樂場、英雄埋骨地,覺連禪師將風月之地,也視為修行道場,可見其心無礙至何等清澈澄明之境。


四、佛學的「通達萬法,處處皆空」——從對聯到生命的哲學


「山河草木揚真諦;風月樓臺演妙音」這副對聯的核心思想,是禪宗中的空性觀照。佛教經典中,空性(Śūnyatā)指出一切法無自性、無固有自我,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隨緣而滅。

「通達萬法,處處皆空」表明修行者若能破除對萬象的執著,從心中捨棄分別念,就能見到萬法空相,從而獲得究竟的解脫。報恩從倫禪師與覺連禪師的詩句,正是以形象生動的自然與人文意象,傳達這一深奧的哲理。

我們的生命,猶如山河草木,風月樓臺,表面繁華,內蘊空靈。當迷惑覆蓋心靈,則見三界實有;當覺醒之光照亮內心,則十方皆空。此空非虛無,而是超越生死、苦樂的真實自由,是一種心靈的寧靜與自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檻外桃花」、「門前楊柳」,見到蝶舞鶯啼,無需刻意追逐,也無需排斥。正如禪師所言,「聽之不聽,聞之不聞」,是超越了分別心的境界。此處的「不聽不聞」非字面意義的閉目塞耳,而是一種深刻的覺察,心不被外境所染,能自在地感受生命的真諦。




keepnoter-avatar-img
keepnoter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