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水底有天藏世界,

潭中無物映山河;

金鱗破浪翻身去,

敢借風雷意若何。


清代隱元隆琦禪師(1592年-1673年),俗姓林,號隱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臨濟宗禪師。其生於福建泉州,後東渡日本弘法,開創「黃檗宗」,對東亞佛教發展影響深遠。他不僅以高僧身分聞名,更是一位詩偈造詣極高的文學僧侶。其詩作《水底有天》收錄於《嘉興藏》第27冊《隱元禪師語錄‧卷十四》,表面看似描繪自然景象,實則蘊涵深奧的佛法意趣,尤以禪宗之「空性」、「頓悟」、「真如」為核心。


一、水底有天藏世界 —— 空性與幻現的境界


首句「水底有天藏世界」,初讀似寫自然奇觀,然實則深蘊佛理。水底之「天」,非指肉眼所見的天空,乃是指於無明煩惱的「水底」之中,蘊藏着清淨自在的「世界」——即真如本性之境,亦即佛性所現之法界。

水者,象徵眾生心念波動,常因貪瞋癡攪動不息,若水清而澄明,方可映現天光,即表「清淨心現清淨境」。此「天藏世界」即指佛性不隨境轉,寂而常照之境。正如《維摩詰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在混濁煩惱的「水底」,仍有「天」,此天乃自性之天、解脫之天,藏於每一眾生之心中,只待覺悟顯現。

此句結構亦頗具巧思:「水底」為地之極,而「天」為高遠之象,兩極相遇,乃暗示「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亦如《華嚴經》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世界藏於水底之天,正是萬法唯心現、世界本空本圓之寫照。


二、潭中無物映山河 —— 無相之境的光明


次句進一步鋪陳詩境,亦是佛境的轉寫。潭中「無物」,非全無之「空」,而是無一法可執之「無相」。在無物之潭,竟能映出山河之壯麗,意味著:雖無自性,萬象皆可現;雖無一物,卻萬象俱足。

此乃禪宗所謂「空而不空」、「空中有色」之觀念。正如《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潭水若無塵染,方能映照萬象;人心若無執著,方能通達法界。映出山河之潭,不正是覺者心鏡?

修辭上,此句運用了「對比法」:潭中之空,與山河之實;虛與實互為映照。詩意幽深,語境清遠,如鏡花水月,轉瞬即逝又真實不虛,恰似禪者悟境——不可說,不可思議。


三、金鱗破浪翻身去 —— 頓悟之躍的象徵


第三句是全詩最具動感與戲劇張力者。「金鱗」,即是魚之鱗,因光澤如金,象徵內具慧光的覺者;而「破浪翻身」,則是從平靜轉為躍動,象徵修行者從無明之海破浪而出,轉凡成聖之瞬間——即所謂「頓悟」。

這不僅是一條魚的翻身,更是一個生命從苦海翻越而出、從輪迴中覺醒的壯麗圖景。魚者,常隱於水中,難為察見;金鱗者,則有佛性的光芒。此魚破浪而出,躍出俗世浪濤,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破浪」並非任性而為之舉,是逆流而上的勇氣,是於無常中尋常,是破除妄想分別,直面空性大海。魚之翻身,是一種境界的突變、一種見性的頓超。這不是凡魚,而是菩薩之象;不是水中遊戲,而是智者之行。


四、敢借風雷意若何 —— 問道者的勇氣與無畏


最後一句收筆於一問,卻餘韻無窮。風雷者,象徵天地間變動之氣,亦指法力之猛、大覺之勢。詩人自問:若敢借風雷之勢,欲成就破浪翻身之志,當如何乎?這不僅是一句自問,更是向同修提出的省思。

「敢借」二字,道出修行之勇:敢破妄執,敢越名相,敢面對自身無明的根源。風雷之力是自然界中最不可馴服的象徵,欲借其力,亦需有大智慧與大誓願。此「意若何」的反詰,正是佛門公案的語境,迫使聽者靜觀自性,尋找內心的回應。

這一問,非求知識之答,而是逼近存在的根本。如同臨濟義玄禪師常以棒喝逼弟子開悟,這句偈末正是一擊驚雷,將同修從詩境中驚醒,引向直探本心的修行之道。


五、總結:詩偈中的禪宗心印


整首詩偈,語言凝鍊,意象深遠,從水底天藏,到潭中映河,至金鱗破浪,再至風雷破問,四句環環相扣,宛如修行者內在心路的四個階段:


悟本性 —— 在水底見天,即於妄念中見真如。

見空性 —— 在無物中映萬象,觀照心境清淨。

頓翻身 —— 如魚破浪,勇猛精進,不懼風波。

問自心 —— 勇敢自省,借助法力,以風雷之勢證道。


此詩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佛理的結晶。它以自然象徵來寓意人生與修行,將無形的空性、無相的真理,具象化為讀者可感可思的意境。隱元隆琦禪師以其禪悟之筆,將悟道之路,描繪得既幽玄又具體,既超脫又直指人心。

對今日修行者而言,或許正可從這首短短四句之詩偈中,見自身之影,聞內心之聲,識本性之光。


——「水底有天」,原來佛國早藏心中,只待你我翻身而起,敢問風雷借一程耳。


keepnoter-avatar-img
keepnoter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水底有天藏世界,

潭中無物映山河;

金鱗破浪翻身去,

敢借風雷意若何。


清代隱元隆琦禪師(1592年-1673年),俗姓林,號隱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臨濟宗禪師。其生於福建泉州,後東渡日本弘法,開創「黃檗宗」,對東亞佛教發展影響深遠。他不僅以高僧身分聞名,更是一位詩偈造詣極高的文學僧侶。其詩作《水底有天》收錄於《嘉興藏》第27冊《隱元禪師語錄‧卷十四》,表面看似描繪自然景象,實則蘊涵深奧的佛法意趣,尤以禪宗之「空性」、「頓悟」、「真如」為核心。


一、水底有天藏世界 —— 空性與幻現的境界


首句「水底有天藏世界」,初讀似寫自然奇觀,然實則深蘊佛理。水底之「天」,非指肉眼所見的天空,乃是指於無明煩惱的「水底」之中,蘊藏着清淨自在的「世界」——即真如本性之境,亦即佛性所現之法界。

水者,象徵眾生心念波動,常因貪瞋癡攪動不息,若水清而澄明,方可映現天光,即表「清淨心現清淨境」。此「天藏世界」即指佛性不隨境轉,寂而常照之境。正如《維摩詰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在混濁煩惱的「水底」,仍有「天」,此天乃自性之天、解脫之天,藏於每一眾生之心中,只待覺悟顯現。

此句結構亦頗具巧思:「水底」為地之極,而「天」為高遠之象,兩極相遇,乃暗示「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亦如《華嚴經》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世界藏於水底之天,正是萬法唯心現、世界本空本圓之寫照。


二、潭中無物映山河 —— 無相之境的光明


次句進一步鋪陳詩境,亦是佛境的轉寫。潭中「無物」,非全無之「空」,而是無一法可執之「無相」。在無物之潭,竟能映出山河之壯麗,意味著:雖無自性,萬象皆可現;雖無一物,卻萬象俱足。

此乃禪宗所謂「空而不空」、「空中有色」之觀念。正如《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潭水若無塵染,方能映照萬象;人心若無執著,方能通達法界。映出山河之潭,不正是覺者心鏡?

修辭上,此句運用了「對比法」:潭中之空,與山河之實;虛與實互為映照。詩意幽深,語境清遠,如鏡花水月,轉瞬即逝又真實不虛,恰似禪者悟境——不可說,不可思議。


三、金鱗破浪翻身去 —— 頓悟之躍的象徵


第三句是全詩最具動感與戲劇張力者。「金鱗」,即是魚之鱗,因光澤如金,象徵內具慧光的覺者;而「破浪翻身」,則是從平靜轉為躍動,象徵修行者從無明之海破浪而出,轉凡成聖之瞬間——即所謂「頓悟」。

這不僅是一條魚的翻身,更是一個生命從苦海翻越而出、從輪迴中覺醒的壯麗圖景。魚者,常隱於水中,難為察見;金鱗者,則有佛性的光芒。此魚破浪而出,躍出俗世浪濤,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破浪」並非任性而為之舉,是逆流而上的勇氣,是於無常中尋常,是破除妄想分別,直面空性大海。魚之翻身,是一種境界的突變、一種見性的頓超。這不是凡魚,而是菩薩之象;不是水中遊戲,而是智者之行。


四、敢借風雷意若何 —— 問道者的勇氣與無畏


最後一句收筆於一問,卻餘韻無窮。風雷者,象徵天地間變動之氣,亦指法力之猛、大覺之勢。詩人自問:若敢借風雷之勢,欲成就破浪翻身之志,當如何乎?這不僅是一句自問,更是向同修提出的省思。

「敢借」二字,道出修行之勇:敢破妄執,敢越名相,敢面對自身無明的根源。風雷之力是自然界中最不可馴服的象徵,欲借其力,亦需有大智慧與大誓願。此「意若何」的反詰,正是佛門公案的語境,迫使聽者靜觀自性,尋找內心的回應。

這一問,非求知識之答,而是逼近存在的根本。如同臨濟義玄禪師常以棒喝逼弟子開悟,這句偈末正是一擊驚雷,將同修從詩境中驚醒,引向直探本心的修行之道。


五、總結:詩偈中的禪宗心印


整首詩偈,語言凝鍊,意象深遠,從水底天藏,到潭中映河,至金鱗破浪,再至風雷破問,四句環環相扣,宛如修行者內在心路的四個階段:


悟本性 —— 在水底見天,即於妄念中見真如。

見空性 —— 在無物中映萬象,觀照心境清淨。

頓翻身 —— 如魚破浪,勇猛精進,不懼風波。

問自心 —— 勇敢自省,借助法力,以風雷之勢證道。


此詩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佛理的結晶。它以自然象徵來寓意人生與修行,將無形的空性、無相的真理,具象化為讀者可感可思的意境。隱元隆琦禪師以其禪悟之筆,將悟道之路,描繪得既幽玄又具體,既超脫又直指人心。

對今日修行者而言,或許正可從這首短短四句之詩偈中,見自身之影,聞內心之聲,識本性之光。


——「水底有天」,原來佛國早藏心中,只待你我翻身而起,敢問風雷借一程耳。


keepnoter-avatar-img
keepnoter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