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這是鄭板橋的自題聯,雖源自清代書畫家之筆,卻蘊藏著深厚的佛理與生命智慧。這短短十四字,不僅為中國文人高潔品行的寫照,更如一縷清風,引人入禪境。
一、虛心——空性中的謙卑
「虛心竹有低頭葉」,一語雙關,既寫實竹葉下垂的自然形貌,亦象徵人格的謙和與自省。此「虛心」之語,與佛教所講「空性」深相呼應。
佛陀在《金剛經》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言即指出,一切存在皆為因緣所生,無自性可得。虛心之人,不執著己見,不自滿於所知,猶如竹中之空,容萬物而不盈。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能知萬法皆空者,則不執我慢,行止自有謙卑。
而竹葉之低頭,亦是一種對大自然、對萬象的敬畏。它不因自身挺拔而驕傲,反因內有空節而愈顯柔韌,正如《維摩詰所說經》所言:「大悲為室,柔和忍辱為衣,空諦為座。」虛心,是一切修行者的入門處,能虛其心者,方能受法、納教、化塵為道。
此外,佛法重視「聞、思、修」三慧,虛心者善聞,能思,能修。其如竹之中節,外挺內虛,外柔內剛,不斷拔節向上。唐代詩僧貫休詩云:「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更虛心。」此句雖為李苦禪所題,但實則出自貫休《竹詩》,竹之虛與節,正是菩薩道行的象徵。
二、傲骨——不動心中的堅持
「傲骨梅無仰面花」,此聯下句以梅喻人,讚其剛毅自守,堅貞不屈。梅之花常於隆冬寒雪中綻放,花瓣微垂,不向上仰,象徵其不媚權貴,不趨炎附勢。此即佛法所謂「不動心」的境界。
《楞嚴經》云:「不動者,諸妄想滅,即心清淨。」能在動盪寒冷中堅守本性,如梅不改其香,即為修行中人所應學之德。菩薩修道,行於世間,若無「傲骨」之守,便難免隨俗沉淪。
須知「傲骨」非「驕氣」,而是「持戒精嚴、堅守正念」的體現。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梅之不仰亦是不屈於惡勢。佛教講「不隨境轉」,心如明鏡,常自照察,若心依正法,則無論順逆,皆可轉為道用。
在《大乘起信論》中提到,菩薩修行應如「逆風而行,不為所轉」。梅之「無仰面花」,正寓此義。她不畏寒冷,不求矚目,卻暗香浮動,自有芬芳。這正是修行人逆境中堅守本心、內守清涼之象徵。
三、「虛心」與「傲骨」的圓融——中道實踐
從佛法角度看,「虛心」與「傲骨」,看似對立,實則互為因緣。如《中論》所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虛心,不是無主見的退讓;傲骨,亦非固執己見的剛愎。二者若能調和,如同「空有不二」,「慈悲與智慧」的融合,即為修行的中道之行。
正如《八風不動經》中提到的「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能於此八風之中,虛懷若谷而不自卑,堅守法義而不傲慢,方為真正的修行人。
鄭板橋自號「板橋居士」,其詩聯乃其人格修養之自勉。身處清代官場腐敗之際,能持如此人格操守,實為「不受五欲染,心如寒梅清」的寫照。
四、文人與佛意的共鳴——借物言志,觀心見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借花木以寓志,常有佛理潛藏其中。梅、竹皆為花中君子,不僅形象高潔,且象徵心性修養。
蘇軾愛竹,其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實則借竹喻道。其晚年遷謫黃州,更於逆境中領悟「無一物中無盡藏」,與佛法契合。又如王冕畫梅,不求售畫,只為寄情;而文天祥詩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節義精神,亦不離佛教「捨身護法」之大願心。
鄭板橋筆下之梅與竹,並非靜物,而是人格的映射,心性的投影。正如禪宗祖師所言:「見性成佛」,見花非花,見梅非梅,見即心也。
結語——持虛心以納萬法,存傲骨以立正道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不僅是鄭板橋一生修行與人格的凝練之作,更是一幅佛學心境的素描。虛心,是對法的接受與自省;傲骨,是堅守戒律與不動心的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方成修行之全德。
願我輩在紅塵中行走,不妨學竹之虛,取梅之傲;面對順境而不驕,處逆境而不屈;懷謙和之心,守剛直之骨。如此,方能於凡塵之中,修得清淨佛心,於動亂之世,開出智慧之花。
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這是鄭板橋的自題聯,雖源自清代書畫家之筆,卻蘊藏著深厚的佛理與生命智慧。這短短十四字,不僅為中國文人高潔品行的寫照,更如一縷清風,引人入禪境。
一、虛心——空性中的謙卑
「虛心竹有低頭葉」,一語雙關,既寫實竹葉下垂的自然形貌,亦象徵人格的謙和與自省。此「虛心」之語,與佛教所講「空性」深相呼應。
佛陀在《金剛經》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言即指出,一切存在皆為因緣所生,無自性可得。虛心之人,不執著己見,不自滿於所知,猶如竹中之空,容萬物而不盈。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能知萬法皆空者,則不執我慢,行止自有謙卑。
而竹葉之低頭,亦是一種對大自然、對萬象的敬畏。它不因自身挺拔而驕傲,反因內有空節而愈顯柔韌,正如《維摩詰所說經》所言:「大悲為室,柔和忍辱為衣,空諦為座。」虛心,是一切修行者的入門處,能虛其心者,方能受法、納教、化塵為道。
此外,佛法重視「聞、思、修」三慧,虛心者善聞,能思,能修。其如竹之中節,外挺內虛,外柔內剛,不斷拔節向上。唐代詩僧貫休詩云:「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更虛心。」此句雖為李苦禪所題,但實則出自貫休《竹詩》,竹之虛與節,正是菩薩道行的象徵。
二、傲骨——不動心中的堅持
「傲骨梅無仰面花」,此聯下句以梅喻人,讚其剛毅自守,堅貞不屈。梅之花常於隆冬寒雪中綻放,花瓣微垂,不向上仰,象徵其不媚權貴,不趨炎附勢。此即佛法所謂「不動心」的境界。
《楞嚴經》云:「不動者,諸妄想滅,即心清淨。」能在動盪寒冷中堅守本性,如梅不改其香,即為修行中人所應學之德。菩薩修道,行於世間,若無「傲骨」之守,便難免隨俗沉淪。
須知「傲骨」非「驕氣」,而是「持戒精嚴、堅守正念」的體現。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梅之不仰亦是不屈於惡勢。佛教講「不隨境轉」,心如明鏡,常自照察,若心依正法,則無論順逆,皆可轉為道用。
在《大乘起信論》中提到,菩薩修行應如「逆風而行,不為所轉」。梅之「無仰面花」,正寓此義。她不畏寒冷,不求矚目,卻暗香浮動,自有芬芳。這正是修行人逆境中堅守本心、內守清涼之象徵。
三、「虛心」與「傲骨」的圓融——中道實踐
從佛法角度看,「虛心」與「傲骨」,看似對立,實則互為因緣。如《中論》所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虛心,不是無主見的退讓;傲骨,亦非固執己見的剛愎。二者若能調和,如同「空有不二」,「慈悲與智慧」的融合,即為修行的中道之行。
正如《八風不動經》中提到的「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能於此八風之中,虛懷若谷而不自卑,堅守法義而不傲慢,方為真正的修行人。
鄭板橋自號「板橋居士」,其詩聯乃其人格修養之自勉。身處清代官場腐敗之際,能持如此人格操守,實為「不受五欲染,心如寒梅清」的寫照。
四、文人與佛意的共鳴——借物言志,觀心見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借花木以寓志,常有佛理潛藏其中。梅、竹皆為花中君子,不僅形象高潔,且象徵心性修養。
蘇軾愛竹,其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實則借竹喻道。其晚年遷謫黃州,更於逆境中領悟「無一物中無盡藏」,與佛法契合。又如王冕畫梅,不求售畫,只為寄情;而文天祥詩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節義精神,亦不離佛教「捨身護法」之大願心。
鄭板橋筆下之梅與竹,並非靜物,而是人格的映射,心性的投影。正如禪宗祖師所言:「見性成佛」,見花非花,見梅非梅,見即心也。
結語——持虛心以納萬法,存傲骨以立正道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不僅是鄭板橋一生修行與人格的凝練之作,更是一幅佛學心境的素描。虛心,是對法的接受與自省;傲骨,是堅守戒律與不動心的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方成修行之全德。
願我輩在紅塵中行走,不妨學竹之虛,取梅之傲;面對順境而不驕,處逆境而不屈;懷謙和之心,守剛直之骨。如此,方能於凡塵之中,修得清淨佛心,於動亂之世,開出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