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禪師)


在滄海桑田的歷史長河中,唐代鳥窠禪師以其樸實而深刻的禪語,照亮了無數求道者的心靈。其名言「只此浮生是夢中」宛若一面明鏡,映照出人生如夢幻泡影的真相,也為我們理解佛法中的「無常」與「空」提供了生動的啟示。


鳥窠禪師,本名不詳,卻因棲身於枝葉繁茂、盤根錯節的松樹上修行,而得此雅號。他所處的杭州西湖喜鵲寺,風景如畫,山水間氤氳著禪意。後來他遠赴秦望山,隱居於松林深處,彷彿一隻自在的小鳥築巢安棲,身心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此種恬淡自在的修行生活,正是他詩句意境的具體體現。


詩中「來時無跡去無蹤」,淺顯而又深刻地描繪了人生的無常。生命如流水般匆匆而過,來時不留痕跡,去時亦不留痕跡,正如大地上的風,輕輕掠過,既無聲息,亦無形跡。這不僅是對人生短暫的描述,更是對「我執」的淡化。人們常常執著於生與死、來與去,於是苦惱纏身,但禪師告訴我們,這一切本無定形,皆是幻象。


「去與來時事一同」,更是揭示了時間的相對性與空性。過去與未來並非截然分明的兩端,它們如同一條流動的河流,交織成生命的全貌。當我們放下對過去的執念與對未來的憂慮,方能活在當下的真實之中。這是佛教中強調「當下念」的智慧所在,也是修行者應當追求的境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這句話如同一劑清涼的解藥,直接點破了人生的迷思。浮生,即浮華人生,猶如夢境一般虛幻無常。無論我們如何費盡心機去追求名利、感情或其他世間事物,終究不過如夢一場。這種洞察,正是佛教中「無我」與「空性」的體現,提醒我們不應被表象所迷惑,而應追尋生命背後的究竟真理。


鳥窠禪師的詩偈,對當時大文豪白居易產生了深遠影響。白居易,一代詩宗,文采斐然,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心靈敏感、追求精神超越的智者。曾經,他專程來到喜鵲寺,向禪師請教人生的苦與空。白居易的詩句中流露出他對生命如夢、禪法如空的困惑與追尋:「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他的提問,恰恰是千百年來無數求道者的心聲:人生真的是夢嗎?夢中的浮生又如何定義?


鳥窠禪師的回答不僅是哲理的解答,更是禪意的點化。他不因文字的繁複而阻攔思緒的自由,反而用簡潔的語言破除疑雲,讓人恍然大悟。這種直指人心的語言力量,正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佳詮釋。


細細品味鳥窠禪師與白居易的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佛法的妙義如何穿透塵世的迷霧,帶領人們步入內心的寧靜與解脫。白居易晚年皈依佛門,深感佛法能安撫浮躁心靈,於是他遍訪名山高僧,過著素食清修的生活,更將自宅改建成香山寺,化身為香山居士,虔誠念佛。他在詩偈中流露出的平和與自在,正是佛法帶給他的心靈洗禮。


鳥窠禪師的「浮生若夢」哲思,實質上呼應了佛教的根本教義——「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人生短暫如夢,執著則生苦,明悟空性則得自在。這種思想,不僅是個人修行的指引,更是人類普遍面對生命無常的智慧結晶。


在當代社會,人們依然深陷於物質與名利的追逐中,心靈的迷失與焦慮日益加劇。鳥窠禪師的教誨彷彿一股清泉,洗滌我們心中的塵埃,提醒我們回歸本真。當我們放下對「來」與「去」的執念,便能如同那盤根錯節的古松般,穩固而長青;如鳥窠一般,安然自在,心無罣礙。


「來時無跡去無蹤」,這不只是空泛的哲理,而是深刻的生命真實。理解此理,生命便從束縛中解放,於無盡的空間中綿延不息,不生亦不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這是佛教中「無生法忍」的境界,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究竟智慧。


總而言之,鳥窠禪師以他樸素卻深邃的語言,將佛教「無常」、「空」與「無我」的核心觀念,以「浮生若夢」的意象,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僅令白居易心折,也為後世無數迷茫的生命指明了方向。願我們在繁忙的塵世中,時常憶起這句禪語,體悟生命如夢的真諦,進而活出自在與安然,享受那穿越夢幻,直指心性的真實光明。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avatar-img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禪師)


在滄海桑田的歷史長河中,唐代鳥窠禪師以其樸實而深刻的禪語,照亮了無數求道者的心靈。其名言「只此浮生是夢中」宛若一面明鏡,映照出人生如夢幻泡影的真相,也為我們理解佛法中的「無常」與「空」提供了生動的啟示。


鳥窠禪師,本名不詳,卻因棲身於枝葉繁茂、盤根錯節的松樹上修行,而得此雅號。他所處的杭州西湖喜鵲寺,風景如畫,山水間氤氳著禪意。後來他遠赴秦望山,隱居於松林深處,彷彿一隻自在的小鳥築巢安棲,身心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此種恬淡自在的修行生活,正是他詩句意境的具體體現。


詩中「來時無跡去無蹤」,淺顯而又深刻地描繪了人生的無常。生命如流水般匆匆而過,來時不留痕跡,去時亦不留痕跡,正如大地上的風,輕輕掠過,既無聲息,亦無形跡。這不僅是對人生短暫的描述,更是對「我執」的淡化。人們常常執著於生與死、來與去,於是苦惱纏身,但禪師告訴我們,這一切本無定形,皆是幻象。


「去與來時事一同」,更是揭示了時間的相對性與空性。過去與未來並非截然分明的兩端,它們如同一條流動的河流,交織成生命的全貌。當我們放下對過去的執念與對未來的憂慮,方能活在當下的真實之中。這是佛教中強調「當下念」的智慧所在,也是修行者應當追求的境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這句話如同一劑清涼的解藥,直接點破了人生的迷思。浮生,即浮華人生,猶如夢境一般虛幻無常。無論我們如何費盡心機去追求名利、感情或其他世間事物,終究不過如夢一場。這種洞察,正是佛教中「無我」與「空性」的體現,提醒我們不應被表象所迷惑,而應追尋生命背後的究竟真理。


鳥窠禪師的詩偈,對當時大文豪白居易產生了深遠影響。白居易,一代詩宗,文采斐然,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心靈敏感、追求精神超越的智者。曾經,他專程來到喜鵲寺,向禪師請教人生的苦與空。白居易的詩句中流露出他對生命如夢、禪法如空的困惑與追尋:「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他的提問,恰恰是千百年來無數求道者的心聲:人生真的是夢嗎?夢中的浮生又如何定義?


鳥窠禪師的回答不僅是哲理的解答,更是禪意的點化。他不因文字的繁複而阻攔思緒的自由,反而用簡潔的語言破除疑雲,讓人恍然大悟。這種直指人心的語言力量,正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佳詮釋。


細細品味鳥窠禪師與白居易的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佛法的妙義如何穿透塵世的迷霧,帶領人們步入內心的寧靜與解脫。白居易晚年皈依佛門,深感佛法能安撫浮躁心靈,於是他遍訪名山高僧,過著素食清修的生活,更將自宅改建成香山寺,化身為香山居士,虔誠念佛。他在詩偈中流露出的平和與自在,正是佛法帶給他的心靈洗禮。


鳥窠禪師的「浮生若夢」哲思,實質上呼應了佛教的根本教義——「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人生短暫如夢,執著則生苦,明悟空性則得自在。這種思想,不僅是個人修行的指引,更是人類普遍面對生命無常的智慧結晶。


在當代社會,人們依然深陷於物質與名利的追逐中,心靈的迷失與焦慮日益加劇。鳥窠禪師的教誨彷彿一股清泉,洗滌我們心中的塵埃,提醒我們回歸本真。當我們放下對「來」與「去」的執念,便能如同那盤根錯節的古松般,穩固而長青;如鳥窠一般,安然自在,心無罣礙。


「來時無跡去無蹤」,這不只是空泛的哲理,而是深刻的生命真實。理解此理,生命便從束縛中解放,於無盡的空間中綿延不息,不生亦不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這是佛教中「無生法忍」的境界,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究竟智慧。


總而言之,鳥窠禪師以他樸素卻深邃的語言,將佛教「無常」、「空」與「無我」的核心觀念,以「浮生若夢」的意象,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僅令白居易心折,也為後世無數迷茫的生命指明了方向。願我們在繁忙的塵世中,時常憶起這句禪語,體悟生命如夢的真諦,進而活出自在與安然,享受那穿越夢幻,直指心性的真實光明。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avatar-img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