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在宋代慧開禪師所作之《無門關》中,最膾炙人口的偈頌之一,莫過於這首。

這首短偈,如春風拂面,清簡淡雅,卻蘊含無窮的禪理智慧。它既是語言的藝術,又是解脫之道的寫照。當中所呈現的並非單純的四季風物描寫,而是一種超越世俗分別心的自在境界。


一、歷史脈絡:從語錄到偈頌的禪門風骨


《春花秋月》原出自宋代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所編《無門關》第十九則,題為〈平常是道〉。慧開為宋理宗祝壽時進呈此書於朝,時間為紹定二年(1229年)正月。《無門關》由其弟子弥衍宗绍編錄,收錄了四十八則禪宗語錄,每則包含“舉古”、“拈古”(即“無門曰”)與“頌古”。

第十九則記載南泉普願與弟子趙州從諗的一段機緣:

赵州問:「如何是道?」

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赵州曰:「還可趣向否?」

南泉曰:「擬向即乖。」

赵州曰:「不擬,爭知是道?」

南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

這段機鋒對話,是禪宗史上極為重要的篇章之一。南泉指出,道即是「平常心」,非由思維分別而得;趙州當下頓悟,正是對此「無擬」之境的體證。

慧開在「無門曰」中補註:「南泉被趙州發問,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趙州縱饒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這不僅是對趙州參禪毅力的肯定,也指出悟後的修行不容輕慢。

由此可知,《春花秋月》一詩並非尋常抒情詩,而是慧開對「平常心即是道」的禪意詮釋與弘揚。


二、佛學義理:平常心的無上妙道


全詩核心,在於最後兩句:「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閒事」,在禪宗語境中,並非指瑣碎庸務,而是指心中的妄念、執著、分別、計較。人心若常懸於名利、得失、是非、愛憎、榮辱等「心頭掛礙」,即使身處春花燦爛、秋月朗照之時,內心仍是幽暗煩惱;反之,若能無掛無礙,則四時皆美,處處皆是淨土。

這與《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異曲同工。佛教中「無住」非無感,而是不執著、不固執、不受染。如此心境,即是所謂「平常心」,非斷絕情感,而是不為情感所縛。

「春有百花」句,揭示四季流轉、萬象齊備,是宇宙自然本來如是。慧開並未要求出離世間或棄絕自然,而是教人安住當下、體會平常生活中本具的圓滿。這正是禪宗「即事而真」的實踐觀——道不在遠處,亦不在語言文字之外,而在日常行住坐臥之中。


三、修辭妙筆:語簡意深,動靜相宜


從詩詞角度觀察,《春花秋月》之妙,在於它採用極簡的對偶句式,通過「春花」、「秋月」、「夏風」、「冬雪」這些自然意象,鋪陳四時之美,節奏整齊,語感清朗,無半點雕琢痕跡,卻自有天然之趣。

句式上屬於典型的「排比對仗」,四季環繞,虛實相生。前兩句描寫四季風光,不著一情一詞,卻自顯風物之美。後兩句點出主旨,宛如畫龍點睛,將自然之美與心靈境界巧妙相接,形成靜動相參的修辭效果。

更值得一提者,詩中並無「佛」、「禪」、「道」之字,卻字字透露禪機,這正是禪宗的語言藝術——拈花不語,自有心傳。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詩不談玄理,卻勝過千言萬語。


四、文化涵義:從詩心見禪心,從禪心見人心


這首詩在《全宋詩》中曾誤載為釋紹曇之作,然此並非偶然。因為其中之情調、意境、語氣,極似尋常詩人吟詠四時風景。然而,慧開卻在這「尋常」之中,蘊藏「不尋常」的開示。

禪宗自馬祖道一以降,強調「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而慧開將此思想以詩偈形式表達,讓人於無形中感悟「道即日用常行」之真義。人若總欲尋求異境、神通或超凡入聖之法門,反而背離禪的本旨。南泉云:「擬向即乖」,此「擬」正是世人心中之追逐與分別。

換言之,慧開透過這首詩教導世人:不必遠求他方,只要當下能放下心中「閒事」,春花秋月即是極樂世界;夏風冬雪,皆為禪境清涼。


結語:一念放下,四季皆春


《春花秋月》既是一首詩,也是一面鏡,映照出我們每日心念起落的真實景象。詩中所謂的「人間好時節」,不在外境變化,而在一念之間——若無所掛,四時皆佳;若心事重重,四季如冬。

慧開禪師以簡潔之語,傳達無上之理,正如他對《無門關》所下之註語一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在宋代慧開禪師所作之《無門關》中,最膾炙人口的偈頌之一,莫過於這首。

這首短偈,如春風拂面,清簡淡雅,卻蘊含無窮的禪理智慧。它既是語言的藝術,又是解脫之道的寫照。當中所呈現的並非單純的四季風物描寫,而是一種超越世俗分別心的自在境界。


一、歷史脈絡:從語錄到偈頌的禪門風骨


《春花秋月》原出自宋代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所編《無門關》第十九則,題為〈平常是道〉。慧開為宋理宗祝壽時進呈此書於朝,時間為紹定二年(1229年)正月。《無門關》由其弟子弥衍宗绍編錄,收錄了四十八則禪宗語錄,每則包含“舉古”、“拈古”(即“無門曰”)與“頌古”。

第十九則記載南泉普願與弟子趙州從諗的一段機緣:

赵州問:「如何是道?」

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赵州曰:「還可趣向否?」

南泉曰:「擬向即乖。」

赵州曰:「不擬,爭知是道?」

南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

這段機鋒對話,是禪宗史上極為重要的篇章之一。南泉指出,道即是「平常心」,非由思維分別而得;趙州當下頓悟,正是對此「無擬」之境的體證。

慧開在「無門曰」中補註:「南泉被趙州發問,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趙州縱饒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這不僅是對趙州參禪毅力的肯定,也指出悟後的修行不容輕慢。

由此可知,《春花秋月》一詩並非尋常抒情詩,而是慧開對「平常心即是道」的禪意詮釋與弘揚。


二、佛學義理:平常心的無上妙道


全詩核心,在於最後兩句:「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閒事」,在禪宗語境中,並非指瑣碎庸務,而是指心中的妄念、執著、分別、計較。人心若常懸於名利、得失、是非、愛憎、榮辱等「心頭掛礙」,即使身處春花燦爛、秋月朗照之時,內心仍是幽暗煩惱;反之,若能無掛無礙,則四時皆美,處處皆是淨土。

這與《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異曲同工。佛教中「無住」非無感,而是不執著、不固執、不受染。如此心境,即是所謂「平常心」,非斷絕情感,而是不為情感所縛。

「春有百花」句,揭示四季流轉、萬象齊備,是宇宙自然本來如是。慧開並未要求出離世間或棄絕自然,而是教人安住當下、體會平常生活中本具的圓滿。這正是禪宗「即事而真」的實踐觀——道不在遠處,亦不在語言文字之外,而在日常行住坐臥之中。


三、修辭妙筆:語簡意深,動靜相宜


從詩詞角度觀察,《春花秋月》之妙,在於它採用極簡的對偶句式,通過「春花」、「秋月」、「夏風」、「冬雪」這些自然意象,鋪陳四時之美,節奏整齊,語感清朗,無半點雕琢痕跡,卻自有天然之趣。

句式上屬於典型的「排比對仗」,四季環繞,虛實相生。前兩句描寫四季風光,不著一情一詞,卻自顯風物之美。後兩句點出主旨,宛如畫龍點睛,將自然之美與心靈境界巧妙相接,形成靜動相參的修辭效果。

更值得一提者,詩中並無「佛」、「禪」、「道」之字,卻字字透露禪機,這正是禪宗的語言藝術——拈花不語,自有心傳。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詩不談玄理,卻勝過千言萬語。


四、文化涵義:從詩心見禪心,從禪心見人心


這首詩在《全宋詩》中曾誤載為釋紹曇之作,然此並非偶然。因為其中之情調、意境、語氣,極似尋常詩人吟詠四時風景。然而,慧開卻在這「尋常」之中,蘊藏「不尋常」的開示。

禪宗自馬祖道一以降,強調「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而慧開將此思想以詩偈形式表達,讓人於無形中感悟「道即日用常行」之真義。人若總欲尋求異境、神通或超凡入聖之法門,反而背離禪的本旨。南泉云:「擬向即乖」,此「擬」正是世人心中之追逐與分別。

換言之,慧開透過這首詩教導世人:不必遠求他方,只要當下能放下心中「閒事」,春花秋月即是極樂世界;夏風冬雪,皆為禪境清涼。


結語:一念放下,四季皆春


《春花秋月》既是一首詩,也是一面鏡,映照出我們每日心念起落的真實景象。詩中所謂的「人間好時節」,不在外境變化,而在一念之間——若無所掛,四時皆佳;若心事重重,四季如冬。

慧開禪師以簡潔之語,傳達無上之理,正如他對《無門關》所下之註語一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