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 李叔同(弘一法師)


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裡,這句話宛如清風過林、晨鐘暮鼓,喚醒無數被煩惱與欲望纏繞的心靈。短短八字,看似簡淡,卻蘊藏深沉智慧與寂靜大悲。它來自近代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高僧——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一位集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教育家與佛教僧侶於一身的時代巨人。

他的這句話,不只是對個人生命的參悟,更是一種圓融處世的佛學境界。


一、李叔同:從風華才子到出塵高僧


李叔同,字息霜,號弘一。生於1879年(清光緒五年),出生地為天津。幼年喪父,早年即展現卓絕才情,後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正式研習西洋繪畫與音樂的藝術家。歸國後在上海、杭州等地執教,曾培育出豐子愷等名家,開創中國現代藝術教育之先河。

他是《送別》的作者,是風雅儒逸的文人,是藝壇的弄潮兒。然而,世人未曾預料,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生命炫目的男子,竟會在1927年,在福建泉州虎溪岩出家為僧,自號弘一,從此削髮緇衣,潛心修行,行腳四方,以身弘法,直至1942年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

這八字偈語,便是他晚年開示常用之語,是他一生經歷繁華與苦難、看盡人間風景後的簡約總結,是智慧與慈悲交融後的心靈低語。


二、「一念放下」:頓斷執著,覺悟當下


何謂「一念」?在佛學語境中,「一念」不僅是瞬間的意識波動,更是一切因果、輪迴、生死、解脫的起點。所謂「一念迷,萬劫沉淪;一念覺,當下成佛」,正說明此「一念」之關鍵。

「放下」二字,是整句的轉軸與核心。放下什麼?放下對名利的執著,放下對愛恨的糾纏,放下對過往的眷戀,放下對未來的恐懼。不是放棄,而是放下執著與貢高我慢。

這「一念放下」,不是漫不經心的遺忘,而是經過深切洞察後的捨離,是明白所有法皆因緣生滅,故能不執著於任何一法,不將人生的苦樂、成敗、得失視為永恆的真理。放下之後,心如止水,智慧如燈,才得以通往真正的自在。

正如佛陀在《阿含經》中所說:「內無所取,外無所貪,中間無所住,是為無上正道。」真正的修行者,不是對塵世無感,而是心能穿透塵世,不為其所束縛。


三、「萬般從容」:自在處世,清風自來


當那一念真正放下之時,萬事萬物便自然順暢,一切境緣皆可從容對待。此「萬般從容」,並非懈怠或逃避,而是一種游刃有餘的安然之態,是面對人生起伏的靜定心力,是經歷世間繁華與滄桑之後的雲淡風輕。

「從容」之美,古已有之。《莊子‧達生篇》有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講的便是有智慧之人,其言行自然安定,心如太虛,行如流水。佛法更強調「無住生心」,於無執中生慈悲,於無我中現妙用,這便是從容的根本。

李叔同在出家後,不再講究外相與言語,而以身示教。他每日持戒誦經,簡約樸素,寫字只用舊紙,穿衣僅著粗布,凡事節儉如常人不可想像。他將世俗的榮華富貴一筆勾銷,換得一生的寧靜與澄明。這正是「萬般從容」的最佳註解——並非遠離人群,而是身在紅塵而不染塵。


四、佛法義理:放下即是解脫


在佛教中,「放下」是通往解脫之必經之門。無論是小乘四諦中的「滅諦」,或是大乘般若的「空性」,皆指向同一真理:唯有放下執著,才能證得涅槃,證得無上菩提。

《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的「見諸相非相」,就是放下對相的執著,看破事物本質的無常與空寂。李叔同正是通過對人生百態的深入體會,最終將這句話轉化為「一念放下,萬般從容」的現代語言,讓千萬心靈得以領受佛法的清涼意。

佛教所言之「空」,並非無物、無意,而是一種無所執、無所礙的境界,是「有而不執」、「行而不著」的自在之道。當內心不再執著於任何形式、不再拘泥於對錯榮辱,便能於任何境中自在安住,萬般從容。


五、現代意義:在繁忙與焦慮中尋得安住之道


今日世界節奏飛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心易躁、情緒起伏劇烈。焦慮成為時代通病,競爭讓人失去自我,關係的變遷也讓人迷失方向。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念放下,萬般從容」不僅是出世者的箴言,更是在世者的心靈良藥。

它提醒我們:在困境中不妨退一步,在紛擾中不妨靜一靜。放下對完美的過份追求,放下對控制的執念內耗,放下對過往的怨懟與未來的焦慮,那麼此時此刻便能得大自在。

工作壓力中,我們可以放下對結果的恐懼,專注於當下的努力;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放下爭對錯的執念,轉而理解彼此的苦處;面對病痛與老去,我們可以放下對永恆的渴求,轉而珍惜當下的呼吸與清晨的陽光。


結語:一念之間,千江有月


李叔同一生走過繁華,也走過寂靜;走過光彩,也走過黯淡。他用行動證明,放下不是退讓,而是灑脫;不是無能為力,而是看破真相之後的慈悲與自在。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這不只是人生的座右銘,更是一條修行之路,一條通往覺悟、解脫與安然的路。

Hank,資產累積之路-avatar-img
Hank,資產累積之路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 李叔同(弘一法師)


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裡,這句話宛如清風過林、晨鐘暮鼓,喚醒無數被煩惱與欲望纏繞的心靈。短短八字,看似簡淡,卻蘊藏深沉智慧與寂靜大悲。它來自近代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高僧——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一位集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教育家與佛教僧侶於一身的時代巨人。

他的這句話,不只是對個人生命的參悟,更是一種圓融處世的佛學境界。


一、李叔同:從風華才子到出塵高僧


李叔同,字息霜,號弘一。生於1879年(清光緒五年),出生地為天津。幼年喪父,早年即展現卓絕才情,後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正式研習西洋繪畫與音樂的藝術家。歸國後在上海、杭州等地執教,曾培育出豐子愷等名家,開創中國現代藝術教育之先河。

他是《送別》的作者,是風雅儒逸的文人,是藝壇的弄潮兒。然而,世人未曾預料,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生命炫目的男子,竟會在1927年,在福建泉州虎溪岩出家為僧,自號弘一,從此削髮緇衣,潛心修行,行腳四方,以身弘法,直至1942年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

這八字偈語,便是他晚年開示常用之語,是他一生經歷繁華與苦難、看盡人間風景後的簡約總結,是智慧與慈悲交融後的心靈低語。


二、「一念放下」:頓斷執著,覺悟當下


何謂「一念」?在佛學語境中,「一念」不僅是瞬間的意識波動,更是一切因果、輪迴、生死、解脫的起點。所謂「一念迷,萬劫沉淪;一念覺,當下成佛」,正說明此「一念」之關鍵。

「放下」二字,是整句的轉軸與核心。放下什麼?放下對名利的執著,放下對愛恨的糾纏,放下對過往的眷戀,放下對未來的恐懼。不是放棄,而是放下執著與貢高我慢。

這「一念放下」,不是漫不經心的遺忘,而是經過深切洞察後的捨離,是明白所有法皆因緣生滅,故能不執著於任何一法,不將人生的苦樂、成敗、得失視為永恆的真理。放下之後,心如止水,智慧如燈,才得以通往真正的自在。

正如佛陀在《阿含經》中所說:「內無所取,外無所貪,中間無所住,是為無上正道。」真正的修行者,不是對塵世無感,而是心能穿透塵世,不為其所束縛。


三、「萬般從容」:自在處世,清風自來


當那一念真正放下之時,萬事萬物便自然順暢,一切境緣皆可從容對待。此「萬般從容」,並非懈怠或逃避,而是一種游刃有餘的安然之態,是面對人生起伏的靜定心力,是經歷世間繁華與滄桑之後的雲淡風輕。

「從容」之美,古已有之。《莊子‧達生篇》有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講的便是有智慧之人,其言行自然安定,心如太虛,行如流水。佛法更強調「無住生心」,於無執中生慈悲,於無我中現妙用,這便是從容的根本。

李叔同在出家後,不再講究外相與言語,而以身示教。他每日持戒誦經,簡約樸素,寫字只用舊紙,穿衣僅著粗布,凡事節儉如常人不可想像。他將世俗的榮華富貴一筆勾銷,換得一生的寧靜與澄明。這正是「萬般從容」的最佳註解——並非遠離人群,而是身在紅塵而不染塵。


四、佛法義理:放下即是解脫


在佛教中,「放下」是通往解脫之必經之門。無論是小乘四諦中的「滅諦」,或是大乘般若的「空性」,皆指向同一真理:唯有放下執著,才能證得涅槃,證得無上菩提。

《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的「見諸相非相」,就是放下對相的執著,看破事物本質的無常與空寂。李叔同正是通過對人生百態的深入體會,最終將這句話轉化為「一念放下,萬般從容」的現代語言,讓千萬心靈得以領受佛法的清涼意。

佛教所言之「空」,並非無物、無意,而是一種無所執、無所礙的境界,是「有而不執」、「行而不著」的自在之道。當內心不再執著於任何形式、不再拘泥於對錯榮辱,便能於任何境中自在安住,萬般從容。


五、現代意義:在繁忙與焦慮中尋得安住之道


今日世界節奏飛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心易躁、情緒起伏劇烈。焦慮成為時代通病,競爭讓人失去自我,關係的變遷也讓人迷失方向。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念放下,萬般從容」不僅是出世者的箴言,更是在世者的心靈良藥。

它提醒我們:在困境中不妨退一步,在紛擾中不妨靜一靜。放下對完美的過份追求,放下對控制的執念內耗,放下對過往的怨懟與未來的焦慮,那麼此時此刻便能得大自在。

工作壓力中,我們可以放下對結果的恐懼,專注於當下的努力;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放下爭對錯的執念,轉而理解彼此的苦處;面對病痛與老去,我們可以放下對永恆的渴求,轉而珍惜當下的呼吸與清晨的陽光。


結語:一念之間,千江有月


李叔同一生走過繁華,也走過寂靜;走過光彩,也走過黯淡。他用行動證明,放下不是退讓,而是灑脫;不是無能為力,而是看破真相之後的慈悲與自在。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這不只是人生的座右銘,更是一條修行之路,一條通往覺悟、解脫與安然的路。

Hank,資產累積之路-avatar-img
Hank,資產累積之路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