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出自《緇門警訓》


《人身難得》佛學深析:穿越塵世的覺悟之光


在浩瀚的佛教教義中,有一句話如暮鼓晨鐘,時時叩擊著眾生迷惘的心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句看似平常的語句,實則蘊含了無量劫以來眾生得度的關鍵契機,是警醒、是期許,更是一種超越塵俗的深刻呼喚。


篇頭所引偈語以四句簡練語言,傳達了佛教對「人身」與「佛法」兩項因緣的深切珍惜,同時勉勵修行者切莫蹉跎光陰,當下即是修行度脫最佳時機。


一、人身難得,如龜遇孔


在《雜阿含經》第九百八十四經中,佛陀提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譬喻:

「譬如盲龜,百年一出頭,海中有浮木,木有一孔。彼龜偶出,得入其孔,此尚難遇,人身難得過於此。」

這是佛教經典中最為著名的譬喻之一。盲龜象徵著無明的眾生,浩瀚大海代表無盡輪迴,而那浮木的孔洞則是難得的人身。百年才出一次頭的盲龜,竟在波濤洶湧中準確地穿入孔洞,這樣的巧遇幾乎不可能,佛陀卻說:「人身之難得,遠過於此。」

從佛教觀點看,六道輪迴如車輪不息,眾生根據其善惡業力流轉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之中。而「人道」,不僅身具六根、聰慧辨識,且最適合於修行,堪稱六道中最可貴的存在。

然而,要獲得這樣的身命,並非偶然。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佛陀更進一步地指出:「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層層疊疊的困難,不是要讓人沮喪,而是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今生能以人身,完整、清明,實已是千百劫來累積善業的結果。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去女即男難」並沒有藐視女性的意思,在佛陀眼中,眾生平等,更別說男女之別了,之所以提出此點,是現實境況的考量,試觀如今的印度女性被虐案件層出不窮,世界各地的女性所承受的壓力與不公平待遇,即可證此言非虛。


二、佛法難聞,千載一聞


如果說「得人身」是寶,那「聞佛法」就是點亮這寶藏的明燈。

《增壹阿含經》中提及:「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這裡「值佛世」與「聞佛法」同義,皆是表達正法難遇之意。

佛法並非只是理論,而是一條通往究竟解脫之路。但要有緣聽聞正法,絕非偶然。須有深厚的福報、善根與因緣,方能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得以依教奉行。

在《法華經》中,佛陀亦以另一個形象的譬喻教導弟子:「如人於曠野,忽得寶珠。」這寶珠便象徵佛法——曠野中迷失方向的旅人,若忽得明珠,便能指引方向,脫離險境。

因此,得人身固然難,若於此身中,又得聞佛法,那便是「因上加因,福中之福」。


三、珍惜今生,莫待來生


偈語第三句:「此身不向今生度」,是一種警世的叩問:若今生不修行,不解脫,難道真能指望下一生仍有如此良緣再來?

佛教認為,因果業報精密如法網,來生去處,皆由今生善惡業力所牽。雖有大悲願力加持,但若自己不行一步,誰也無法代度。

《優婆塞戒經》中說:「世人多望來世修福,豈知命無常,不待人老。」人生短暫如曇花一現,明日是否尚在,尚無定數。何不趁今身尚健、心神清明之時,即行菩提之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這是偈語最後一問,實為一種當頭棒喝。生死未卜,來生難期,今生若不修證道果,何以保證未來仍具此緣?這不是恐嚇,而是喚醒,是佛陀慈悲的搖肩醒夢之語。


四、今生此身,如金似玉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旅程,那今生這具人身,便是我們通向覺悟的唯一船筏。《涅槃經》有云:「如人乘筏,渡河已後,亦應捨筏。」這裡的「筏」,象徵人身與佛法——有用,但終須超越。

然而,若無此筏,連河都過不了。佛法雖指向空性,卻不輕忽世間因果之實。修行也非逃避現實,而是於現實中拔苦予樂,解脫自己,也利益他人。

回望歷史,自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六世紀誕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其一生正是為眾生開啟了解脫之道。佛陀住世四十五載,言教如甘露,言行合一,為後人留下無數智慧經典。而我們今日仍能聞其教,便是「難中之難」的殊勝因緣。


結語:願君珍惜此身,莫負今生


總結而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是一句簡單的警語,而是一種深切的生命覺知。這不只是宗教上的忠告,更是一種哲學的深思:在短暫的人生裡,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自己?我們是選擇沉淪於五欲六塵,還是願意抬頭,尋找一條通往真如之路?

願同修於此文字中,燃起一念覺悟之火。如若今生得此身、聞正法,便當勤修福慧,不負所託。此身一失,萬劫難回;此心一動,千門可開。


把握當下,就是永恆的開始。


UL-avatar-img
UL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出自《緇門警訓》


《人身難得》佛學深析:穿越塵世的覺悟之光


在浩瀚的佛教教義中,有一句話如暮鼓晨鐘,時時叩擊著眾生迷惘的心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句看似平常的語句,實則蘊含了無量劫以來眾生得度的關鍵契機,是警醒、是期許,更是一種超越塵俗的深刻呼喚。


篇頭所引偈語以四句簡練語言,傳達了佛教對「人身」與「佛法」兩項因緣的深切珍惜,同時勉勵修行者切莫蹉跎光陰,當下即是修行度脫最佳時機。


一、人身難得,如龜遇孔


在《雜阿含經》第九百八十四經中,佛陀提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譬喻:

「譬如盲龜,百年一出頭,海中有浮木,木有一孔。彼龜偶出,得入其孔,此尚難遇,人身難得過於此。」

這是佛教經典中最為著名的譬喻之一。盲龜象徵著無明的眾生,浩瀚大海代表無盡輪迴,而那浮木的孔洞則是難得的人身。百年才出一次頭的盲龜,竟在波濤洶湧中準確地穿入孔洞,這樣的巧遇幾乎不可能,佛陀卻說:「人身之難得,遠過於此。」

從佛教觀點看,六道輪迴如車輪不息,眾生根據其善惡業力流轉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之中。而「人道」,不僅身具六根、聰慧辨識,且最適合於修行,堪稱六道中最可貴的存在。

然而,要獲得這樣的身命,並非偶然。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佛陀更進一步地指出:「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層層疊疊的困難,不是要讓人沮喪,而是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今生能以人身,完整、清明,實已是千百劫來累積善業的結果。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去女即男難」並沒有藐視女性的意思,在佛陀眼中,眾生平等,更別說男女之別了,之所以提出此點,是現實境況的考量,試觀如今的印度女性被虐案件層出不窮,世界各地的女性所承受的壓力與不公平待遇,即可證此言非虛。


二、佛法難聞,千載一聞


如果說「得人身」是寶,那「聞佛法」就是點亮這寶藏的明燈。

《增壹阿含經》中提及:「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這裡「值佛世」與「聞佛法」同義,皆是表達正法難遇之意。

佛法並非只是理論,而是一條通往究竟解脫之路。但要有緣聽聞正法,絕非偶然。須有深厚的福報、善根與因緣,方能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得以依教奉行。

在《法華經》中,佛陀亦以另一個形象的譬喻教導弟子:「如人於曠野,忽得寶珠。」這寶珠便象徵佛法——曠野中迷失方向的旅人,若忽得明珠,便能指引方向,脫離險境。

因此,得人身固然難,若於此身中,又得聞佛法,那便是「因上加因,福中之福」。


三、珍惜今生,莫待來生


偈語第三句:「此身不向今生度」,是一種警世的叩問:若今生不修行,不解脫,難道真能指望下一生仍有如此良緣再來?

佛教認為,因果業報精密如法網,來生去處,皆由今生善惡業力所牽。雖有大悲願力加持,但若自己不行一步,誰也無法代度。

《優婆塞戒經》中說:「世人多望來世修福,豈知命無常,不待人老。」人生短暫如曇花一現,明日是否尚在,尚無定數。何不趁今身尚健、心神清明之時,即行菩提之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這是偈語最後一問,實為一種當頭棒喝。生死未卜,來生難期,今生若不修證道果,何以保證未來仍具此緣?這不是恐嚇,而是喚醒,是佛陀慈悲的搖肩醒夢之語。


四、今生此身,如金似玉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旅程,那今生這具人身,便是我們通向覺悟的唯一船筏。《涅槃經》有云:「如人乘筏,渡河已後,亦應捨筏。」這裡的「筏」,象徵人身與佛法——有用,但終須超越。

然而,若無此筏,連河都過不了。佛法雖指向空性,卻不輕忽世間因果之實。修行也非逃避現實,而是於現實中拔苦予樂,解脫自己,也利益他人。

回望歷史,自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六世紀誕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其一生正是為眾生開啟了解脫之道。佛陀住世四十五載,言教如甘露,言行合一,為後人留下無數智慧經典。而我們今日仍能聞其教,便是「難中之難」的殊勝因緣。


結語:願君珍惜此身,莫負今生


總結而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是一句簡單的警語,而是一種深切的生命覺知。這不只是宗教上的忠告,更是一種哲學的深思:在短暫的人生裡,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自己?我們是選擇沉淪於五欲六塵,還是願意抬頭,尋找一條通往真如之路?

願同修於此文字中,燃起一念覺悟之火。如若今生得此身、聞正法,便當勤修福慧,不負所託。此身一失,萬劫難回;此心一動,千門可開。


把握當下,就是永恆的開始。


UL-avatar-img
UL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