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佛法在世間:從塵俗中開出菩提花


在佛法浩瀚如海的教義中,《六祖壇經》所傳之語常令人如雷貫耳、沉思再三。尤其這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更是慧能大師一語破的、道出佛法精髓所在。這短短二十字,卻如醍醐灌頂,道盡了佛法的實踐真義與修行的根本方向。


一、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的歷史背景


公元638年,慧能大師誕生於廣東新州(今中國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他家貧自幼失父,日販柴以養母。然雖粗衣糲食,卻天資聰慧,心性澄澈。當他一日聽聞《金剛經》之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如夢初醒,頓悟佛意,自此踏上尋法之路。後於嶺南黃梅山,拜五祖弘忍為師,最終繼承衣缽,成為禪宗第六祖。

《六祖壇經》乃其弟子法海等所記,乃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國人開示、被尊為「經」的佛教典籍。此書通俗而深遠,直指人心,破除形式,極具革新之精神,對中國禪宗發展有劃時代之影響。


二、「佛法在世間」的真正涵義


這句話的開頭——「佛法在世間」——看似平常,實則重擊千年來修行者的誤區。在許多人的想像中,佛法彷彿是一種超然出世的教義,是隱居山林、焚香禪坐、斷絕塵緣的生活方式。然而,慧能大師卻揭示出:真正的佛法,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從現實中覺悟;不是摒棄世俗,而是在世俗中淨化心靈。

「不離世間覺」,這五字乃是全句的心要。何謂「世間覺」?即是在紛擾世相中體悟真理,在勞動、親情、煩惱中修行佛法。若一味棄世求道,無異於閉目塞聽,自絕於實相。佛陀釋迦牟尼也並非在天界說法,而是生於公元前563年的印度迦毗羅衛國,經歷王宮榮華、人生苦痛、六年苦行,終於在菩提樹下覺悟。他一生行走於塵世,為人開示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因應世間種種而設。可見佛法從來不離人間,離開人間,佛法便成無根之木、虛空之花。


三、「離世覓菩提」的迷思與警醒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一句,則以譬喻精妙,將錯誤修行觀念一舉揭破。兔無角,眾所皆知;若有人執意尋找兔角,其癡妄可笑自明。慧能用此譬喻,點出若將菩提視為脫離世間、斷絕情感、遠避塵勞後所能得到的果實,便如苦苦尋覓虛無之物,徒耗光陰,終成空手。

這番警醒,對於當代人亦具重要啟示。在繁忙都市中修行者眾,有人在書中尋佛,有人以閉關為修,有人視塵世為障礙,試圖將佛法與生活切割開來。然而佛法從來不曾離開生活本身。正如《維摩詰經》所言:「雖處俗務,常行清淨。」真正的修行,從來不是逃避困難,而是於困難中生智慧;不是遠離塵勞,而是以塵勞為鏡,照見自我。


四、以慈悲與智慧踐行人間佛法


佛法在世間之核心,不僅是悟道,更是實踐。菩提心,非空談理想,而是將慈悲與智慧落實於日常中。面對苦難眾生,菩薩不忍獨善其身,而發願渡人。觀音菩薩耳聽四方苦聲,千手千眼,無不出於對「世間」之關懷;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更是以無盡悲心觀照塵世。

而在日常中,佛法亦無所不在。當你在工作中耐心傾聽一位同事的煩惱,那是慈悲;當你在紛爭中保持清明心意,不隨煩惱起舞,那是智慧;當你面對家人親友之無明與情緒,仍能守住一顆柔軟之心,那正是佛法的活水在流淌。


五、佛法不離生活,生活即是道場


在現代社會,佛教徒常被問:「你為何信佛?」這問題的答案,從不在於宗教儀式或信仰形式,而是對生命本質的體悟。佛教教人放下,不是放棄生活,而是放下執著;教人忍辱,不是壓抑情緒,而是看破無常。它不止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

「佛法在世間」的真正涵義,便是把道場建立在人間:在菜市場一抹微笑,在地鐵裡的一句善語,在家庭中的包容理解,在工作的盡責勤勉。處處皆是修行,事事皆可學佛。正如禪宗語錄所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六、結語:從塵埃中看見光明


《六祖壇經》並非高懸佛殿之上的神聖語錄,而是一部活在我們當下的智慧寶典。慧能大師以簡潔有力的話語,顛覆了世人對佛法的刻板印象。他告訴我們:佛法不是遠離塵囂的空想,而是在每一個呼吸、每一次選擇、每一段人生旅途中,點滴累積的智慧與慈悲。

若我們真能體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那麼菩提,便不再遙不可及。它不是彼岸的幻影,而是此岸的明燈;不是彼時彼地的夢想,而是當下的實踐。當我們願意放下對「兔角」的執念,轉而以腳踏實地的心,於塵俗中開出菩提之花,那麼,佛法之光,將在每一個平凡瞬間悄然綻放。


青簷-avatar-img
青簷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佛法在世間:從塵俗中開出菩提花


在佛法浩瀚如海的教義中,《六祖壇經》所傳之語常令人如雷貫耳、沉思再三。尤其這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更是慧能大師一語破的、道出佛法精髓所在。這短短二十字,卻如醍醐灌頂,道盡了佛法的實踐真義與修行的根本方向。


一、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的歷史背景


公元638年,慧能大師誕生於廣東新州(今中國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他家貧自幼失父,日販柴以養母。然雖粗衣糲食,卻天資聰慧,心性澄澈。當他一日聽聞《金剛經》之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如夢初醒,頓悟佛意,自此踏上尋法之路。後於嶺南黃梅山,拜五祖弘忍為師,最終繼承衣缽,成為禪宗第六祖。

《六祖壇經》乃其弟子法海等所記,乃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國人開示、被尊為「經」的佛教典籍。此書通俗而深遠,直指人心,破除形式,極具革新之精神,對中國禪宗發展有劃時代之影響。


二、「佛法在世間」的真正涵義


這句話的開頭——「佛法在世間」——看似平常,實則重擊千年來修行者的誤區。在許多人的想像中,佛法彷彿是一種超然出世的教義,是隱居山林、焚香禪坐、斷絕塵緣的生活方式。然而,慧能大師卻揭示出:真正的佛法,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從現實中覺悟;不是摒棄世俗,而是在世俗中淨化心靈。

「不離世間覺」,這五字乃是全句的心要。何謂「世間覺」?即是在紛擾世相中體悟真理,在勞動、親情、煩惱中修行佛法。若一味棄世求道,無異於閉目塞聽,自絕於實相。佛陀釋迦牟尼也並非在天界說法,而是生於公元前563年的印度迦毗羅衛國,經歷王宮榮華、人生苦痛、六年苦行,終於在菩提樹下覺悟。他一生行走於塵世,為人開示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因應世間種種而設。可見佛法從來不離人間,離開人間,佛法便成無根之木、虛空之花。


三、「離世覓菩提」的迷思與警醒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一句,則以譬喻精妙,將錯誤修行觀念一舉揭破。兔無角,眾所皆知;若有人執意尋找兔角,其癡妄可笑自明。慧能用此譬喻,點出若將菩提視為脫離世間、斷絕情感、遠避塵勞後所能得到的果實,便如苦苦尋覓虛無之物,徒耗光陰,終成空手。

這番警醒,對於當代人亦具重要啟示。在繁忙都市中修行者眾,有人在書中尋佛,有人以閉關為修,有人視塵世為障礙,試圖將佛法與生活切割開來。然而佛法從來不曾離開生活本身。正如《維摩詰經》所言:「雖處俗務,常行清淨。」真正的修行,從來不是逃避困難,而是於困難中生智慧;不是遠離塵勞,而是以塵勞為鏡,照見自我。


四、以慈悲與智慧踐行人間佛法


佛法在世間之核心,不僅是悟道,更是實踐。菩提心,非空談理想,而是將慈悲與智慧落實於日常中。面對苦難眾生,菩薩不忍獨善其身,而發願渡人。觀音菩薩耳聽四方苦聲,千手千眼,無不出於對「世間」之關懷;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更是以無盡悲心觀照塵世。

而在日常中,佛法亦無所不在。當你在工作中耐心傾聽一位同事的煩惱,那是慈悲;當你在紛爭中保持清明心意,不隨煩惱起舞,那是智慧;當你面對家人親友之無明與情緒,仍能守住一顆柔軟之心,那正是佛法的活水在流淌。


五、佛法不離生活,生活即是道場


在現代社會,佛教徒常被問:「你為何信佛?」這問題的答案,從不在於宗教儀式或信仰形式,而是對生命本質的體悟。佛教教人放下,不是放棄生活,而是放下執著;教人忍辱,不是壓抑情緒,而是看破無常。它不止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

「佛法在世間」的真正涵義,便是把道場建立在人間:在菜市場一抹微笑,在地鐵裡的一句善語,在家庭中的包容理解,在工作的盡責勤勉。處處皆是修行,事事皆可學佛。正如禪宗語錄所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六、結語:從塵埃中看見光明


《六祖壇經》並非高懸佛殿之上的神聖語錄,而是一部活在我們當下的智慧寶典。慧能大師以簡潔有力的話語,顛覆了世人對佛法的刻板印象。他告訴我們:佛法不是遠離塵囂的空想,而是在每一個呼吸、每一次選擇、每一段人生旅途中,點滴累積的智慧與慈悲。

若我們真能體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那麼菩提,便不再遙不可及。它不是彼岸的幻影,而是此岸的明燈;不是彼時彼地的夢想,而是當下的實踐。當我們願意放下對「兔角」的執念,轉而以腳踏實地的心,於塵俗中開出菩提之花,那麼,佛法之光,將在每一個平凡瞬間悄然綻放。


青簷-avatar-img
青簷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