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中國詩詞的浩瀚星空中,蘇軾的詞如一縷清風,既豪邁灑脫,亦內蘊禪機。其《臨江仙‧送钱穆父》中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出千古不變的人生真義。若再將此詞與他的《夜來偈》及《觀潮》兩首禪詩相對照,我們彷彿可以聽見東坡於紅塵萬象中,低語佛理、點醒眾生的聲音。
一、紅塵中的行人:人生即是修行
一别都門三改火,
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做春温。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
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 · 送錢穆父》
「一别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此兩句開篇,宛若書寫一段飄泊無依的旅程,亦可視為行腳僧人雲遊四方的縮影。所謂「三改火」,乃古人形容旅途中更換居所頻繁,用火做象徵,意即數度變遷,身無定處。此句不僅寫實蘇軾贈別友人錢穆父的奔波,更寓意人生之無常與飄搖。天涯路遠,紅塵浩蕩,每一步皆需用心踏實,宛如行於逆旅——這是一場永不停歇的修行。
在佛教中,「人生苦」為四聖諦之一,世人終其一生皆在輪轉於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之苦中。而蘇軾深諳此理,將「逆旅」二字,賦予一種超脫紅塵的理解。他非逃避世間,而是在接納無常之後,以一種行者之姿,從容地走在人生之道上。
二、笑對塵世:悲中藏喜的禪意
「依然一笑做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這數語,透露出東坡面對風雨人生的溫柔態度。一笑之中,包藏萬象。這笑,並非嬉笑,而是一種經歷滄桑後的慈悲與理解,一種來自心底的春風溫潤。即便人生多變,紅塵浮沉,仍可在心中維持一方清明,猶如「無波古井」,內心不動如止水;亦如「秋筠」之節,即使秋霜已至,亦不失其挺拔品格。
此處「古井」與「秋筠」象徵佛家「寂靜」與「堅持正念」。古井深沉,靜中藏智慧,象徵修行者澄明無染的心靈;秋竹不凋,有節有骨,如持戒之僧,外冷內熱,堅韌不拔。這種將自然意象化為心境的手法,正與《夜來偈》中所言「山色無非清淨身」互為呼應。天地萬象,無一不是法身之顯現,皆為清淨所化。
三、夜來偈語:萬象皆法,聲色不離般若
【夜來偈】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廣長舌」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象徵說法無盡,普濟眾生。東坡以「溪聲」為佛語,顯示萬物皆能說法。當行者心靈澄明,則風聲鳥語、水流山影皆能啟發智慧。
蘇軾曾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此三地本為貶所,卻也成就他對人生最深的體悟。他於山水間見禪機,在失意中得真趣。
「山色無非清淨身」,正是以身入道,以境修心。對於真正修行者而言,外境無非內心之映照。當心如止水,萬象皆可為法;若心波未靜,即使身處寶剎亦難得安寧。
四、潮起潮落:覺悟的起點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若再觀《觀潮》一偈,真可謂悟後之言。廬山與浙江,皆為名勝,未至之時,心生執念,念念難安;然至後驚覺:所求之事,本無分別,皆為妄想所生。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妙義。
人生多有追求:名利、情愛、權勢……皆似那未至之潮,引人無限神往;然而真正抵達,卻發現皆如夢幻泡影。「原來無別事」,如夢初醒,方知千般執著,僅是自縛之繩。這與蘇軾所說「人生如逆旅」遙相呼應——行至天涯,才知起點與終點本無不同;紅塵萬象,不過是一場戲,一場夢。
五、送行之別,亦是放下之修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送別場景中,情感濃厚而不張揚。帆影孤獨,夜色淒迷,離情隱含於淡月微雲之中,情意更顯深長。而最後一語「樽前不用翠眉顰」,則是點睛之筆——不需憂眉苦臉,因為人生本是行旅,離別亦在所難免。
此處的「放下」即佛家所說之「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於愛,亦不執於別;不戀美酒,不苦離情。正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人不止是旅行之人,更是心中無礙、腳步自在的修行者。蘇軾看似為友人送行,實則是一場內心的告別:與昨日、與執念、與自己道別。
結語:東坡禪心,千年猶響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句話不僅是蘇軾對自己一生顛沛流離的坦然接受,更是佛教「行者」精神的完美詮釋。他沒有選擇逃避現實,也未沉溺於哀愁,而是在塵世的苦旅中,找到了清明、慈悲與智慧的光。
他看見山色溪聲,便知一切皆是佛語;
他經歷別離悲歡,便能一笑做春溫;
他觀照潮來潮去,便了悟原來無別事。
蘇軾的詞,早已超越了詞本身的文學意義,而成為穿越千年的智慧之燈。於我們今人而言,讀其詞如沐禪風,觀其情如見菩提。若人生真如逆旅,那麼讓我們學東坡——提起行囊,帶著慈悲與智慧,一路向前。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中國詩詞的浩瀚星空中,蘇軾的詞如一縷清風,既豪邁灑脫,亦內蘊禪機。其《臨江仙‧送钱穆父》中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出千古不變的人生真義。若再將此詞與他的《夜來偈》及《觀潮》兩首禪詩相對照,我們彷彿可以聽見東坡於紅塵萬象中,低語佛理、點醒眾生的聲音。
一、紅塵中的行人:人生即是修行
一别都門三改火,
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做春温。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
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 · 送錢穆父》
「一别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此兩句開篇,宛若書寫一段飄泊無依的旅程,亦可視為行腳僧人雲遊四方的縮影。所謂「三改火」,乃古人形容旅途中更換居所頻繁,用火做象徵,意即數度變遷,身無定處。此句不僅寫實蘇軾贈別友人錢穆父的奔波,更寓意人生之無常與飄搖。天涯路遠,紅塵浩蕩,每一步皆需用心踏實,宛如行於逆旅——這是一場永不停歇的修行。
在佛教中,「人生苦」為四聖諦之一,世人終其一生皆在輪轉於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之苦中。而蘇軾深諳此理,將「逆旅」二字,賦予一種超脫紅塵的理解。他非逃避世間,而是在接納無常之後,以一種行者之姿,從容地走在人生之道上。
二、笑對塵世:悲中藏喜的禪意
「依然一笑做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這數語,透露出東坡面對風雨人生的溫柔態度。一笑之中,包藏萬象。這笑,並非嬉笑,而是一種經歷滄桑後的慈悲與理解,一種來自心底的春風溫潤。即便人生多變,紅塵浮沉,仍可在心中維持一方清明,猶如「無波古井」,內心不動如止水;亦如「秋筠」之節,即使秋霜已至,亦不失其挺拔品格。
此處「古井」與「秋筠」象徵佛家「寂靜」與「堅持正念」。古井深沉,靜中藏智慧,象徵修行者澄明無染的心靈;秋竹不凋,有節有骨,如持戒之僧,外冷內熱,堅韌不拔。這種將自然意象化為心境的手法,正與《夜來偈》中所言「山色無非清淨身」互為呼應。天地萬象,無一不是法身之顯現,皆為清淨所化。
三、夜來偈語:萬象皆法,聲色不離般若
【夜來偈】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廣長舌」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象徵說法無盡,普濟眾生。東坡以「溪聲」為佛語,顯示萬物皆能說法。當行者心靈澄明,則風聲鳥語、水流山影皆能啟發智慧。
蘇軾曾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此三地本為貶所,卻也成就他對人生最深的體悟。他於山水間見禪機,在失意中得真趣。
「山色無非清淨身」,正是以身入道,以境修心。對於真正修行者而言,外境無非內心之映照。當心如止水,萬象皆可為法;若心波未靜,即使身處寶剎亦難得安寧。
四、潮起潮落:覺悟的起點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若再觀《觀潮》一偈,真可謂悟後之言。廬山與浙江,皆為名勝,未至之時,心生執念,念念難安;然至後驚覺:所求之事,本無分別,皆為妄想所生。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妙義。
人生多有追求:名利、情愛、權勢……皆似那未至之潮,引人無限神往;然而真正抵達,卻發現皆如夢幻泡影。「原來無別事」,如夢初醒,方知千般執著,僅是自縛之繩。這與蘇軾所說「人生如逆旅」遙相呼應——行至天涯,才知起點與終點本無不同;紅塵萬象,不過是一場戲,一場夢。
五、送行之別,亦是放下之修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送別場景中,情感濃厚而不張揚。帆影孤獨,夜色淒迷,離情隱含於淡月微雲之中,情意更顯深長。而最後一語「樽前不用翠眉顰」,則是點睛之筆——不需憂眉苦臉,因為人生本是行旅,離別亦在所難免。
此處的「放下」即佛家所說之「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於愛,亦不執於別;不戀美酒,不苦離情。正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人不止是旅行之人,更是心中無礙、腳步自在的修行者。蘇軾看似為友人送行,實則是一場內心的告別:與昨日、與執念、與自己道別。
結語:東坡禪心,千年猶響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句話不僅是蘇軾對自己一生顛沛流離的坦然接受,更是佛教「行者」精神的完美詮釋。他沒有選擇逃避現實,也未沉溺於哀愁,而是在塵世的苦旅中,找到了清明、慈悲與智慧的光。
他看見山色溪聲,便知一切皆是佛語;
他經歷別離悲歡,便能一笑做春溫;
他觀照潮來潮去,便了悟原來無別事。
蘇軾的詞,早已超越了詞本身的文學意義,而成為穿越千年的智慧之燈。於我們今人而言,讀其詞如沐禪風,觀其情如見菩提。若人生真如逆旅,那麼讓我們學東坡——提起行囊,帶著慈悲與智慧,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