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Cynthia 爰居·所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些年我們念中文系的沉默,如今我想這樣回答



當我說出「我想慢慢轉型成為一名作家」時,收到幾位朋友的回應讓我一時語塞:

「蛤?現在文章不都 AI 寫就好了!妳還需要當作家嗎?」

那一瞬間,我竟有種熟悉的感覺湧上心頭。就像當年,我念中文系時,經常被問的那句——

「妳以後要幹嘛?念中文能做什麼?」

其中一位還笑著補了一句:「啊你不會說中文嗎?」

我當時一愣,現在回想起來,真想笑著問回去:

「你會說中文,但你會用它活出一種人生嗎?」「你會吃飯,但你會煮一桌讓人回味十年的菜嗎?」

有時候還會遇到另一種特別的誤解:

只要你念中文系,大家就會默默覺得——
你應該熟讀康熙字典、看懂所有冷僻字、成語隨手來、詩詞倒背如流。

常常我只是剛坐下喝杯咖啡,就有人突然問:

「欸欸,那個『麤』是什麼意思?」「『罅』這個字怎麼念?」「你中文系的,總該知道吧?」

我笑一笑,內心常想說:

「你有聽過醫生背得出所有藥的化學式嗎?」「我們學的是中文,不是文字魔法。」

我念中文,不是為了變成活字典。是為了更靠近人心的語言。是為了在某些情緒無法說出口時,知道該用哪句話、哪個字,接住自己,也接住別人。

說中文和念中文,是兩件事。一個是功能,一個是修煉。會說話,不代表能用文字陪人走過傷痛;會用字,不代表能讓一段詩句,在心裡沉澱成力量。

那時候的我,說不出這麼多道理,我只知道,每當我翻開詩文,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安靜。那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回到生命更深的真實。那是一種被文字抱住的感覺。不是為了找工作、拼升遷、比效率,而是——終於有人把我說不出口的情緒寫下來了,終於有一個地方,不需要強迫自己快起來。

當別人問「中文有什麼用」的時候,我的答案其實一直藏在那些沉默的閱讀與書寫裡:它陪我走過許多內心的波動,只是那時候,我還沒學會怎麼為這份安定感辯護。

現在,我終於比較能說清楚一點了。

當我說「我想當作家」,也不是說我想產出大量文字、成為能寫論文的人、或追著潮流熱詞跑的內容創作者。我想成為的,是一個願意靜靜用生命傾聽,再誠實地寫下來的人。我想記錄人心的裂縫與修補、愛與別離、記憶的亮點與混濁。

我漸漸知道,這些事情,不是AI不能模擬,而是它不曾走過

AI 可以寫得比我快,比我整齊、比我準確。

它寫不出我照顧母親失智時的無力,也寫不出我在深夜與傷心共處時的那一刻體會。它寫不出,那些我用痛與愛熬出來的語氣。

就像過去那些我們念中文系時靜靜讀過的詩、曲與散文,那些文字不是為了什麼「實用」,它們本身就是生命更深的用法。

所以,如果你也曾在某個時刻懷疑過自己的路;如果你也被問過「這有什麼用」,我想說——

願我們有一天,都能溫柔又堅定地回答:

「不是每個選擇,都需要證明它有用。有些選擇,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就像最近我教孩子們讀的〈五柳先生傳〉——
他窮、他不爭、他不求表現,但他的心是寧靜的。這世界可以快得像風,但我願意像他一樣,靜靜地寫、靜靜地走,安於筆下,甘之如飴。

我知道,這不是一條最快的路。它不帶效率的光芒,卻總讓我看見自己最真實的樣子。這就是我,願意走這條路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最有效率,而是——它讓我,成為我。


Star & Soul|Home-avatar-img
Star & Soul|Home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Cynthia 爰居·所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些年我們念中文系的沉默,如今我想這樣回答



當我說出「我想慢慢轉型成為一名作家」時,收到幾位朋友的回應讓我一時語塞:

「蛤?現在文章不都 AI 寫就好了!妳還需要當作家嗎?」

那一瞬間,我竟有種熟悉的感覺湧上心頭。就像當年,我念中文系時,經常被問的那句——

「妳以後要幹嘛?念中文能做什麼?」

其中一位還笑著補了一句:「啊你不會說中文嗎?」

我當時一愣,現在回想起來,真想笑著問回去:

「你會說中文,但你會用它活出一種人生嗎?」「你會吃飯,但你會煮一桌讓人回味十年的菜嗎?」

有時候還會遇到另一種特別的誤解:

只要你念中文系,大家就會默默覺得——
你應該熟讀康熙字典、看懂所有冷僻字、成語隨手來、詩詞倒背如流。

常常我只是剛坐下喝杯咖啡,就有人突然問:

「欸欸,那個『麤』是什麼意思?」「『罅』這個字怎麼念?」「你中文系的,總該知道吧?」

我笑一笑,內心常想說:

「你有聽過醫生背得出所有藥的化學式嗎?」「我們學的是中文,不是文字魔法。」

我念中文,不是為了變成活字典。是為了更靠近人心的語言。是為了在某些情緒無法說出口時,知道該用哪句話、哪個字,接住自己,也接住別人。

說中文和念中文,是兩件事。一個是功能,一個是修煉。會說話,不代表能用文字陪人走過傷痛;會用字,不代表能讓一段詩句,在心裡沉澱成力量。

那時候的我,說不出這麼多道理,我只知道,每當我翻開詩文,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安靜。那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回到生命更深的真實。那是一種被文字抱住的感覺。不是為了找工作、拼升遷、比效率,而是——終於有人把我說不出口的情緒寫下來了,終於有一個地方,不需要強迫自己快起來。

當別人問「中文有什麼用」的時候,我的答案其實一直藏在那些沉默的閱讀與書寫裡:它陪我走過許多內心的波動,只是那時候,我還沒學會怎麼為這份安定感辯護。

現在,我終於比較能說清楚一點了。

當我說「我想當作家」,也不是說我想產出大量文字、成為能寫論文的人、或追著潮流熱詞跑的內容創作者。我想成為的,是一個願意靜靜用生命傾聽,再誠實地寫下來的人。我想記錄人心的裂縫與修補、愛與別離、記憶的亮點與混濁。

我漸漸知道,這些事情,不是AI不能模擬,而是它不曾走過

AI 可以寫得比我快,比我整齊、比我準確。

它寫不出我照顧母親失智時的無力,也寫不出我在深夜與傷心共處時的那一刻體會。它寫不出,那些我用痛與愛熬出來的語氣。

就像過去那些我們念中文系時靜靜讀過的詩、曲與散文,那些文字不是為了什麼「實用」,它們本身就是生命更深的用法。

所以,如果你也曾在某個時刻懷疑過自己的路;如果你也被問過「這有什麼用」,我想說——

願我們有一天,都能溫柔又堅定地回答:

「不是每個選擇,都需要證明它有用。有些選擇,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就像最近我教孩子們讀的〈五柳先生傳〉——
他窮、他不爭、他不求表現,但他的心是寧靜的。這世界可以快得像風,但我願意像他一樣,靜靜地寫、靜靜地走,安於筆下,甘之如飴。

我知道,這不是一條最快的路。它不帶效率的光芒,卻總讓我看見自己最真實的樣子。這就是我,願意走這條路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最有效率,而是——它讓我,成為我。


Star & Soul|Home-avatar-img
Star & Soul|Home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