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出自《華嚴經》


在幽深的佛法世界裡,心念是修行的根本。正念如春風拂面,溫潤萬物;邪念則似烈火燎原,頃刻焚盡福德。正如《華嚴經》中所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此語直指人心中「瞋恚」之可怖。短短十字,卻道盡修行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與此相呼應,《寒山大士詩》更進一步形象化瞋心的破壞力: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此處的「功德林」,乃是行者累積善行、修持忍辱、布施持戒所種下的福田;而一念怒火,竟可化為無明烈焰,將其焚毀殆盡,令人悔之晚矣。

瞋恚,梵語為 dveṣa,意指怒氣、怨憎與憤怒,是佛教所謂的「三毒」之一,與貪、癡並列為生死輪迴之根。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指出:「若有眾生,心懷瞋恚,則失正念,毀諸功德。」瞋心一旦生起,如同野獸脫韁,不僅吞噬理智,更摧毀心靈中的善根。

其可怖之處,不僅在於短時間內的情緒爆發,更在於後續所招感的業報。瞋心之人,往往不計後果地出言傷人、動手害物,造下深重惡業。這些惡業如黑雲積壓,不僅阻擋智慧之光,更在未來化為痛苦的果報,無法脫離生死苦海。

佛陀曾於《大般涅槃經》中開示:「瞋恚者,是大火聚;能燒一切善根功德。」此言不虛。許多修行人辛苦累積數十年功德,卻可能因一時怒火而毀於一旦。古印度佛教高僧世親菩薩,即曾譬喻瞋心如同毒蛇潛伏心田,一旦現身,非但自傷,亦害他人。

詩中以「火」比喻瞋心,形象鮮明。火,本具破壞之性;而「功德林」,則象徵行者長年修行所積之德,如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大士警示世人,若不慎控制瞋念,則如縱火者手執火把闖入林中,頃刻間燒成灰燼。

這首詩不僅警世,更透露出修行的關鍵——「忍辱」。欲行菩薩道者,當以忍辱為護心之盾。佛法中,忍辱波羅蜜為六度之一,是圓滿菩薩行不可或缺的要素。菩薩行者面對辱罵、誣陷、甚至迫害,仍能安忍不動,如大海納百川而不為之泛濫。

《金剛經》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觀境如幻,則無所瞋恨;反之,若執著於「我」與「他」,則瞋心易起,成為輪迴之因。


歷史上,佛陀本身即是忍辱的楷模。據《雜寶藏經》所載,過去世的佛陀曾化身為「忍辱仙人」,於山中靜修,不食人間煙火。然有暴君名曰歌利王,試探其忍力,竟將他四肢截斷。忍辱仙人不僅未起瞋心,反而以柔言安慰,並發願未來成佛,度化歌利王。

這個故事不僅彰顯佛陀過人的慈悲與忍耐,更道出修行者之所以能成道,在於將傷害化為慈心,以忍辱熄滅瞋火。這種力量,非懦弱逃避,而是深沉智慧與大悲心的結晶。

現代社會節奏快速,人心浮躁,衝突與對立無處不在。在職場、家庭、網路空間中,稍有不滿便爆發言語暴力。若無忍辱之心,瞋念如野火燎原,不僅傷己,更毀人間和諧。因此,佛法中的「忍辱」不僅是修行人的功課,更是現代人必修的心理課題。


佛法如明燈,照見人心深處的幽微與陰影。「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是虛言,而是提醒我們,心念一動,果報便隨之而來。我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情緒,都是未來命運的種子。


「功德林」非他物,正是我們每日善行、慈語、正念所耕耘之心田;而「心中火」則是一時貪瞋癡念的火苗。護持這片林地,唯有靠「忍辱」灌溉,靠「慈悲」守護。


願我們在怒氣即將升起之際,能如寒山大士所示,默念詩句,息滅瞋火;亦願人人以忍為力,以慈為燈,令世間少一分怨氣,多一分光明。


如此,方能真修菩薩道,穩步於覺悟之路,不負此生慧命。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出自《華嚴經》


在幽深的佛法世界裡,心念是修行的根本。正念如春風拂面,溫潤萬物;邪念則似烈火燎原,頃刻焚盡福德。正如《華嚴經》中所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此語直指人心中「瞋恚」之可怖。短短十字,卻道盡修行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與此相呼應,《寒山大士詩》更進一步形象化瞋心的破壞力: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此處的「功德林」,乃是行者累積善行、修持忍辱、布施持戒所種下的福田;而一念怒火,竟可化為無明烈焰,將其焚毀殆盡,令人悔之晚矣。

瞋恚,梵語為 dveṣa,意指怒氣、怨憎與憤怒,是佛教所謂的「三毒」之一,與貪、癡並列為生死輪迴之根。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指出:「若有眾生,心懷瞋恚,則失正念,毀諸功德。」瞋心一旦生起,如同野獸脫韁,不僅吞噬理智,更摧毀心靈中的善根。

其可怖之處,不僅在於短時間內的情緒爆發,更在於後續所招感的業報。瞋心之人,往往不計後果地出言傷人、動手害物,造下深重惡業。這些惡業如黑雲積壓,不僅阻擋智慧之光,更在未來化為痛苦的果報,無法脫離生死苦海。

佛陀曾於《大般涅槃經》中開示:「瞋恚者,是大火聚;能燒一切善根功德。」此言不虛。許多修行人辛苦累積數十年功德,卻可能因一時怒火而毀於一旦。古印度佛教高僧世親菩薩,即曾譬喻瞋心如同毒蛇潛伏心田,一旦現身,非但自傷,亦害他人。

詩中以「火」比喻瞋心,形象鮮明。火,本具破壞之性;而「功德林」,則象徵行者長年修行所積之德,如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大士警示世人,若不慎控制瞋念,則如縱火者手執火把闖入林中,頃刻間燒成灰燼。

這首詩不僅警世,更透露出修行的關鍵——「忍辱」。欲行菩薩道者,當以忍辱為護心之盾。佛法中,忍辱波羅蜜為六度之一,是圓滿菩薩行不可或缺的要素。菩薩行者面對辱罵、誣陷、甚至迫害,仍能安忍不動,如大海納百川而不為之泛濫。

《金剛經》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觀境如幻,則無所瞋恨;反之,若執著於「我」與「他」,則瞋心易起,成為輪迴之因。


歷史上,佛陀本身即是忍辱的楷模。據《雜寶藏經》所載,過去世的佛陀曾化身為「忍辱仙人」,於山中靜修,不食人間煙火。然有暴君名曰歌利王,試探其忍力,竟將他四肢截斷。忍辱仙人不僅未起瞋心,反而以柔言安慰,並發願未來成佛,度化歌利王。

這個故事不僅彰顯佛陀過人的慈悲與忍耐,更道出修行者之所以能成道,在於將傷害化為慈心,以忍辱熄滅瞋火。這種力量,非懦弱逃避,而是深沉智慧與大悲心的結晶。

現代社會節奏快速,人心浮躁,衝突與對立無處不在。在職場、家庭、網路空間中,稍有不滿便爆發言語暴力。若無忍辱之心,瞋念如野火燎原,不僅傷己,更毀人間和諧。因此,佛法中的「忍辱」不僅是修行人的功課,更是現代人必修的心理課題。


佛法如明燈,照見人心深處的幽微與陰影。「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是虛言,而是提醒我們,心念一動,果報便隨之而來。我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情緒,都是未來命運的種子。


「功德林」非他物,正是我們每日善行、慈語、正念所耕耘之心田;而「心中火」則是一時貪瞋癡念的火苗。護持這片林地,唯有靠「忍辱」灌溉,靠「慈悲」守護。


願我們在怒氣即將升起之際,能如寒山大士所示,默念詩句,息滅瞋火;亦願人人以忍為力,以慈為燈,令世間少一分怨氣,多一分光明。


如此,方能真修菩薩道,穩步於覺悟之路,不負此生慧命。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