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門外千竿竹;

佛前一炷香。


摘自宋‧德山志先禪師,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門外千竿竹,佛前一炷香。」

參閱《續藏78冊1553: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三》。



一、前言:禪意如竹,香煙似心


「門外千竿竹,佛前一炷香」,這二句話,出自北宋德山志先禪師,記載於《天聖廣燈錄》第二十三卷。短短十四字,卻蘊含深邃禪機。面對僧人提出的經典問題:「祖師西來意為何?」德山志先未以哲理對答,亦無引經據典,而是以一幅詩意畫面回應:「門外千竿竹,佛前一炷香。」

這不是逃避問題,而是以景入禪,以象顯理。這十四字,不僅是一種詩性的回應,更是一場佛性與自然、禪境與日常的靜默交流。


二、歷史背景:禪宗問答的語境


德山志先(?-11世紀初),乃宋代中期禪門高僧,法嗣自法眼文益一脈,為禪宗法眼宗承繼者。其語錄收錄於《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三,此錄為北宋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彙編而成,原由景德寺僧道原所撰,後由他人續編,記錄五代至北宋初年禪宗法語。

「祖師西來意」是中國禪宗歷來的根本問題之一,起源於達摩東來傳法,目的為何?是為度生?是為破相?還是為示無言之教?歷代禪者對此莫不設法參悟,其答往往極富象徵與暗示。

德山志先的答法,既不辯解亦不申明,只以自然景與禪意香火為答,足見其修為之高妙。


三、意境剖析:竹影如心,香煙似性


1. 門外千竿竹:清明無染,性本自然

「門外千竿竹」——竹者,四時常青,空心挺直,自古以來為君子之象徵。在中國文化中,竹亦寓意正直、虛懷、堅貞不屈。門外林立千竿,既寫出一種靜謐景觀,也隱含禪宗「萬法皆空」、「心如虛竹」的思想。

這千竿竹,是什麼?是外在的萬象,是六塵緣起,也是眾生種種境遇。竹竿林立,不語而自靜,如無言師表,宛若諸佛示現。這千竿竹中,無聲無形地傳遞著祖師的「西來意」,正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活現。

竹,不語卻可傳情,不動卻具無窮生機,猶如本心本性,不假言說自能了悟。


2. 佛前一炷香:一念虔誠,通達無礙


「佛前一炷香」,是佛門常見儀式之一。燃香,非為取悅神明,而是象徵供養、淨心、止語之道。香煙繚繞,直上不回,象徵清淨心念直趨覺道。

此處的一炷香,不僅是物理行為,更象徵心靈之虔誠與專注。與外在千竿竹相對應,形成「動與靜」、「多與一」、「外與內」的辯證關係。若千竿竹是世界萬象,那麼一炷香便是心中一念清明;若竹是外相,香則是內觀。

德山禪師此語,點明了修行者應在萬象之中尋得一心,在塵世之竹林中不迷失本性,而將心香奉上佛前,了達佛意。


四、對照文本:白居易詩中的禪境共鳴


白居易《竹樓宿》中有云:


小書樓下千竿竹,

深火爐前一盞燈。

此處與誰相伴宿?

燒丹道士坐禪僧。


此詩與德山禪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詩中「千竿竹」象徵環境清幽,境如禪林;「一盞燈」則如一炷香,燈火微明,照見心源。詩人描寫一夜禪宿,與道士、僧人同宿於幽竹樓,畫面淡遠,如夢似幻。此中禪意,與德山語境相輝映——皆以外在景象表達內在靈思。

白居易雖非出家人,卻極富佛緣,詩中處處透露對禪理的體悟。他的「千竿竹」不只是自然之景,亦為心靈的延伸;他的「一盞燈」,照見的,不只是黑夜,也是內心的光明。


五、修辭與象徵:語言中的禪意


德山語雖短,修辭卻極具張力:


對仗工整:「門外千竿竹」對「佛前一炷香」,字數、節奏、意象皆對應,營造平衡美感。

象徵強烈:竹象徵自然與靜謐,香象徵心靈與修持,雙象同構,傳達一體兩面的佛理。

意境深遠:全句無主語、無動詞,皆為靜態描寫,彷彿時間靜止,只剩禪者之心與萬籟之音相對。

留白之美:語言之外的空白,正是禪的真味所在。答案不在語中,而在語外。


此種語法與詩境之結合,使德山語成為禪宗語錄中的經典,不僅可供參禪,亦為修辭之極品。


六、禪意詮釋:祖師西來意,不在語言中


回到問題本身:「祖師西來意」是什麼?

德山未明答,卻以一幅畫面喚醒聽者自省之心。竹林之外,焚香之際,皆在暗示:「祖師西來,非為言說;佛法無相,心悟為宗。」言語之外,更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句話所傳達的,是一種「不說之說」:真正的佛法,不在文字經卷,不在語言邏輯,而在一炷香火升起的一念虔誠之中,在門外萬竿靜竹之間的無聲對話之中。

祖師西來意,正如一炷香——燃時無聲,盡時無影,但心頭那道馨香,卻餘韻不絕。


七、結語:靜觀萬象,一香見心


從千竿竹的挺拔,到一炷香的幽微,皆是一場由外觀內、由物見性的修行旅程。這句話,不只是德山禪師的答語,更是千年來無數行者心中的一幅靜謐畫卷:那竹影婆娑處,香煙繚繞時,祖師之意,早已默然而現。




Ean連苡安-avatar-img
Ean連苡安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門外千竿竹;

佛前一炷香。


摘自宋‧德山志先禪師,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門外千竿竹,佛前一炷香。」

參閱《續藏78冊1553: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三》。



一、前言:禪意如竹,香煙似心


「門外千竿竹,佛前一炷香」,這二句話,出自北宋德山志先禪師,記載於《天聖廣燈錄》第二十三卷。短短十四字,卻蘊含深邃禪機。面對僧人提出的經典問題:「祖師西來意為何?」德山志先未以哲理對答,亦無引經據典,而是以一幅詩意畫面回應:「門外千竿竹,佛前一炷香。」

這不是逃避問題,而是以景入禪,以象顯理。這十四字,不僅是一種詩性的回應,更是一場佛性與自然、禪境與日常的靜默交流。


二、歷史背景:禪宗問答的語境


德山志先(?-11世紀初),乃宋代中期禪門高僧,法嗣自法眼文益一脈,為禪宗法眼宗承繼者。其語錄收錄於《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三,此錄為北宋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彙編而成,原由景德寺僧道原所撰,後由他人續編,記錄五代至北宋初年禪宗法語。

「祖師西來意」是中國禪宗歷來的根本問題之一,起源於達摩東來傳法,目的為何?是為度生?是為破相?還是為示無言之教?歷代禪者對此莫不設法參悟,其答往往極富象徵與暗示。

德山志先的答法,既不辯解亦不申明,只以自然景與禪意香火為答,足見其修為之高妙。


三、意境剖析:竹影如心,香煙似性


1. 門外千竿竹:清明無染,性本自然

「門外千竿竹」——竹者,四時常青,空心挺直,自古以來為君子之象徵。在中國文化中,竹亦寓意正直、虛懷、堅貞不屈。門外林立千竿,既寫出一種靜謐景觀,也隱含禪宗「萬法皆空」、「心如虛竹」的思想。

這千竿竹,是什麼?是外在的萬象,是六塵緣起,也是眾生種種境遇。竹竿林立,不語而自靜,如無言師表,宛若諸佛示現。這千竿竹中,無聲無形地傳遞著祖師的「西來意」,正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活現。

竹,不語卻可傳情,不動卻具無窮生機,猶如本心本性,不假言說自能了悟。


2. 佛前一炷香:一念虔誠,通達無礙


「佛前一炷香」,是佛門常見儀式之一。燃香,非為取悅神明,而是象徵供養、淨心、止語之道。香煙繚繞,直上不回,象徵清淨心念直趨覺道。

此處的一炷香,不僅是物理行為,更象徵心靈之虔誠與專注。與外在千竿竹相對應,形成「動與靜」、「多與一」、「外與內」的辯證關係。若千竿竹是世界萬象,那麼一炷香便是心中一念清明;若竹是外相,香則是內觀。

德山禪師此語,點明了修行者應在萬象之中尋得一心,在塵世之竹林中不迷失本性,而將心香奉上佛前,了達佛意。


四、對照文本:白居易詩中的禪境共鳴


白居易《竹樓宿》中有云:


小書樓下千竿竹,

深火爐前一盞燈。

此處與誰相伴宿?

燒丹道士坐禪僧。


此詩與德山禪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詩中「千竿竹」象徵環境清幽,境如禪林;「一盞燈」則如一炷香,燈火微明,照見心源。詩人描寫一夜禪宿,與道士、僧人同宿於幽竹樓,畫面淡遠,如夢似幻。此中禪意,與德山語境相輝映——皆以外在景象表達內在靈思。

白居易雖非出家人,卻極富佛緣,詩中處處透露對禪理的體悟。他的「千竿竹」不只是自然之景,亦為心靈的延伸;他的「一盞燈」,照見的,不只是黑夜,也是內心的光明。


五、修辭與象徵:語言中的禪意


德山語雖短,修辭卻極具張力:


對仗工整:「門外千竿竹」對「佛前一炷香」,字數、節奏、意象皆對應,營造平衡美感。

象徵強烈:竹象徵自然與靜謐,香象徵心靈與修持,雙象同構,傳達一體兩面的佛理。

意境深遠:全句無主語、無動詞,皆為靜態描寫,彷彿時間靜止,只剩禪者之心與萬籟之音相對。

留白之美:語言之外的空白,正是禪的真味所在。答案不在語中,而在語外。


此種語法與詩境之結合,使德山語成為禪宗語錄中的經典,不僅可供參禪,亦為修辭之極品。


六、禪意詮釋:祖師西來意,不在語言中


回到問題本身:「祖師西來意」是什麼?

德山未明答,卻以一幅畫面喚醒聽者自省之心。竹林之外,焚香之際,皆在暗示:「祖師西來,非為言說;佛法無相,心悟為宗。」言語之外,更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句話所傳達的,是一種「不說之說」:真正的佛法,不在文字經卷,不在語言邏輯,而在一炷香火升起的一念虔誠之中,在門外萬竿靜竹之間的無聲對話之中。

祖師西來意,正如一炷香——燃時無聲,盡時無影,但心頭那道馨香,卻餘韻不絕。


七、結語:靜觀萬象,一香見心


從千竿竹的挺拔,到一炷香的幽微,皆是一場由外觀內、由物見性的修行旅程。這句話,不只是德山禪師的答語,更是千年來無數行者心中的一幅靜謐畫卷:那竹影婆娑處,香煙繚繞時,祖師之意,早已默然而現。




Ean連苡安-avatar-img
Ean連苡安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