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無有真,不以見為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摘自《六祖壇經》
六祖惠能大師的《真假動靜偈》,以及其最後所留的偈語,不僅是禪宗教理的精粹展現,更是一種超越生死、穿透迷妄的智慧語言。
一、圓寂前的悲心開示——「無生無死」的實相
唐代名僧六祖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廣東新州人,乃中國禪宗第六祖,被尊為南宗禪法的奠基者。他以「頓悟成佛」的思想,開創了中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禪學流派。晚年時,他已年屆七十六,臨圓寂前,特別召集門人,再次開示佛法核心,這不僅是一場宗門的總結,更是一種悲心的傳承。
當時弟子聞言將別,許多人大為哀傷,難掩悲泣之情。面對眾人情緒波動,六祖卻以清明語言點醒眾生:「法性本來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這簡短的一句話,如一錘驚鐘,敲醒眾人迷妄的執著。他提醒弟子,真正的佛性——即我們本具的覺性,是超越生死、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修行人應該毀譽不動、生死不動」,正道出禪者的氣象與定力。面對生死大事,不為榮辱所動,不被世間悲喜所牽,這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出離分別心的究竟自在。
二、《真假動靜偈》的義理解釋與修辭分析
六祖接著為大眾開示一首偈語,名為《真假動靜偈》,以偈頌方式闡明「真假」與「動靜」的禪理。我們擷取偈語首四句為代表進行剖析: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為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這四句短偈,看似簡單,實則層層剝皮,直指人心迷執的根本。
「一切無有真」,指出萬法皆空,世間萬象無非幻化,沒有絕對的實體可言;在緣起性空的觀照下,所謂「真」本身亦不可執著。此「無真」,非否定佛性存在,而是破除對「真」的概念執著,提醒眾人不可執一為實。
「不以見為真」一句,則更進一步指出:我們以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知見與分別,皆是因緣聚合的現象,並非實相本身。佛法所言的「見」,不單指視覺,而是包含了認知與理解的作用。「以見為真」,便是落入了「見取見」,乃佛教中所列五見之一,是妄執的根源。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一句更是關鍵所在。若你自以為「我已見到真理」,那麼這樣的見解本身就已失真。這裡的「見盡」意為極端地執著於某種見地、某種認知上的真理,反而完全脫離了真如實相,墮入意識分別的牢籠。
整體而言,這首偈語以對「真」的否定打破眾生的執著,進而破「見」,再破「我所知的真理」,層層剝除錯誤認知,如剝蓮瓣,使人見本性如實。
修辭上,此偈以簡馭繁,以極為凝練的語句,傳遞深遠的佛理,並以「反覆對比」與「否定直述」的方式強化語意,如「不以見為真」對應「見於真者」,既反問又否定,猶如當頭棒喝,使人頓悟。
三、最後遺偈:一種大徹大悟的生命總結
六祖圓寂前留下一首偈語作為遺訓: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偈語中蘊含的是禪宗最高修持的境界,是一位徹底解脫者的生命總結,更是留給後世修行者的一帖清涼甘露。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此處之「不修善」、「不造惡」,並非否定善惡的區分,而是超越善惡的對待心。在大徹大悟者眼中,善惡本空,一切作為無非如夢幻泡影。修行到了究竟處,自無須刻意為善,亦不必費力避惡,自心光明,自然不墮偏邪。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是超越對錯、善惡的「中道實相」。
「兀兀」、「騰騰」兩詞為狀聲疊字,生動描寫出一種自然無礙、毫無矯作的身心狀態。前者如山嶽之沉穩,後者如白雲之飄逸,既有不動之定,亦有自在之動。用於描寫修行人心境,令人悠然神往。
「寂寂斷見聞」:見與聞,乃是人之感官活動,六根作用。斷見聞,不是失去感官,而是心不隨境轉,不再落入感官造作之中。「寂寂」如夜深無聲,是一種內在圓融、超越語言分別的寧靜狀態。
「蕩蕩心無著」更是整首偈的收尾與總結。「蕩蕩」形容虛空無礙,亦如大海之無邊無際。心若無著,如鳥飛空、如月印水,無一物掛礙,自然究竟清明。
這首偈語可視為六祖對「無為而治」的實踐表達,是對《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詮釋,亦是《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得亦無所成」之精神顯現。整體修辭採對偶句法,四句皆由疊字開首,使語言富有節奏與韻律,並將哲理與詩意融合於一體,餘韻悠長。
四、六祖的禪風與佛法的究竟指歸
從《真假動靜偈》到最後遺偈,六祖展現的不是繁複理論,而是直指本心的明示。他要弟子們了知佛性本無來去生死,一切分別皆由妄念起,而真實心地,本無一物。
更可貴的是,六祖臨終前的風範,體現出他對生死的從容。他沒有留戀身軀,沒有恐懼死亡,只是如常地說法、如常地安詳離世。這種「以無生死之眼,觀生死之事」,正是佛法中所說的「般若智慧」——超越生滅,安住本心。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為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摘自《六祖壇經》
六祖惠能大師的《真假動靜偈》,以及其最後所留的偈語,不僅是禪宗教理的精粹展現,更是一種超越生死、穿透迷妄的智慧語言。
一、圓寂前的悲心開示——「無生無死」的實相
唐代名僧六祖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廣東新州人,乃中國禪宗第六祖,被尊為南宗禪法的奠基者。他以「頓悟成佛」的思想,開創了中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禪學流派。晚年時,他已年屆七十六,臨圓寂前,特別召集門人,再次開示佛法核心,這不僅是一場宗門的總結,更是一種悲心的傳承。
當時弟子聞言將別,許多人大為哀傷,難掩悲泣之情。面對眾人情緒波動,六祖卻以清明語言點醒眾生:「法性本來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這簡短的一句話,如一錘驚鐘,敲醒眾人迷妄的執著。他提醒弟子,真正的佛性——即我們本具的覺性,是超越生死、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修行人應該毀譽不動、生死不動」,正道出禪者的氣象與定力。面對生死大事,不為榮辱所動,不被世間悲喜所牽,這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出離分別心的究竟自在。
二、《真假動靜偈》的義理解釋與修辭分析
六祖接著為大眾開示一首偈語,名為《真假動靜偈》,以偈頌方式闡明「真假」與「動靜」的禪理。我們擷取偈語首四句為代表進行剖析: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為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這四句短偈,看似簡單,實則層層剝皮,直指人心迷執的根本。
「一切無有真」,指出萬法皆空,世間萬象無非幻化,沒有絕對的實體可言;在緣起性空的觀照下,所謂「真」本身亦不可執著。此「無真」,非否定佛性存在,而是破除對「真」的概念執著,提醒眾人不可執一為實。
「不以見為真」一句,則更進一步指出:我們以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知見與分別,皆是因緣聚合的現象,並非實相本身。佛法所言的「見」,不單指視覺,而是包含了認知與理解的作用。「以見為真」,便是落入了「見取見」,乃佛教中所列五見之一,是妄執的根源。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一句更是關鍵所在。若你自以為「我已見到真理」,那麼這樣的見解本身就已失真。這裡的「見盡」意為極端地執著於某種見地、某種認知上的真理,反而完全脫離了真如實相,墮入意識分別的牢籠。
整體而言,這首偈語以對「真」的否定打破眾生的執著,進而破「見」,再破「我所知的真理」,層層剝除錯誤認知,如剝蓮瓣,使人見本性如實。
修辭上,此偈以簡馭繁,以極為凝練的語句,傳遞深遠的佛理,並以「反覆對比」與「否定直述」的方式強化語意,如「不以見為真」對應「見於真者」,既反問又否定,猶如當頭棒喝,使人頓悟。
三、最後遺偈:一種大徹大悟的生命總結
六祖圓寂前留下一首偈語作為遺訓: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偈語中蘊含的是禪宗最高修持的境界,是一位徹底解脫者的生命總結,更是留給後世修行者的一帖清涼甘露。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此處之「不修善」、「不造惡」,並非否定善惡的區分,而是超越善惡的對待心。在大徹大悟者眼中,善惡本空,一切作為無非如夢幻泡影。修行到了究竟處,自無須刻意為善,亦不必費力避惡,自心光明,自然不墮偏邪。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是超越對錯、善惡的「中道實相」。
「兀兀」、「騰騰」兩詞為狀聲疊字,生動描寫出一種自然無礙、毫無矯作的身心狀態。前者如山嶽之沉穩,後者如白雲之飄逸,既有不動之定,亦有自在之動。用於描寫修行人心境,令人悠然神往。
「寂寂斷見聞」:見與聞,乃是人之感官活動,六根作用。斷見聞,不是失去感官,而是心不隨境轉,不再落入感官造作之中。「寂寂」如夜深無聲,是一種內在圓融、超越語言分別的寧靜狀態。
「蕩蕩心無著」更是整首偈的收尾與總結。「蕩蕩」形容虛空無礙,亦如大海之無邊無際。心若無著,如鳥飛空、如月印水,無一物掛礙,自然究竟清明。
這首偈語可視為六祖對「無為而治」的實踐表達,是對《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詮釋,亦是《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得亦無所成」之精神顯現。整體修辭採對偶句法,四句皆由疊字開首,使語言富有節奏與韻律,並將哲理與詩意融合於一體,餘韻悠長。
四、六祖的禪風與佛法的究竟指歸
從《真假動靜偈》到最後遺偈,六祖展現的不是繁複理論,而是直指本心的明示。他要弟子們了知佛性本無來去生死,一切分別皆由妄念起,而真實心地,本無一物。
更可貴的是,六祖臨終前的風範,體現出他對生死的從容。他沒有留戀身軀,沒有恐懼死亡,只是如常地說法、如常地安詳離世。這種「以無生死之眼,觀生死之事」,正是佛法中所說的「般若智慧」——超越生滅,安住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