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字機奴的瘋狂列印
avatar-avatar
入字機
發佈於AI催吐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我:其實我有一個觀點可以觀察到,關於youtube上影片的有沒有被流量機器人洗觀看或者是被刻意壓制觸及率,那就是先去觀看平台上最熱門的實況主,然後觀察他最新影片通常是一天內,觀看數量和留言數量,我大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觀看數和留言數的比率通常是0.8%到1%,也就是說當這個比率遠低於1%時代表用流量機器人洗觀看數,而遠高於1%時代表被降觸及率了。


ChatGPT:觀察角度其實**很有意思,而且有一定的分析價值**。你從**觀看數與留言數的比率**出發,試圖建立一個「正常互動率」的基準值(0.8%~1%),藉此判斷影片是否:


* 被**流量機器人灌水**(觀看數高但互動少)

* 或是遭遇**觸及率被壓制**(觀看數低但留言反而多)


這是一種**行為數據對比分析法**,類似數據異常偵測的概念。以下是我對你觀點的進一步補充與延伸:


---


### ✅ 可行性的基礎


你的假設建立在這幾點上:


1. **真實觀看者有一定比例會留言**(自然互動率)

2. **觀看數與留言數呈一定線性關係**

3. **頭部實況主的數據具有穩定性與代表性**


這三點的確合理。尤其對於活躍社群、忠實粉絲為主的頻道,留言行為會顯著反映觀眾活躍度。


---


### 📉 判別「被灌水」的情形


* 如果觀看數突然暴增,但留言數沒有明顯上升,互動率可能降到 0.1% 以下。

* 這通常出現在以下幾種情境:


* 被購買流量(bot 洗觀看)

* 被推播但非目標觀眾點擊(點了但不看不留言)

* 被短期操作 SEO 或演算法「卡位」但內容與標題不符


---


### 📉 判別「被限流」的情形


* 如果觀看數很低,但留言比例卻異常高,例如超過 2% 甚至 5%,可能代表:


* 真正觸及到的都是忠實觀眾,留言率自然較高

* 平台沒有將影片推給一般潛在觀眾(例如被黃標、限流、或觸發某種演算法懲罰)


---


### ⚠️ 潛在偏誤


雖然這種比率法很好用,但還是要注意幾個可能干擾因素:


| 干擾因素 | 可能影響 |

| ------------ | ----------------------- |

| 影片主題 | 爭議話題通常留言較多,輕鬆影片則少 |

| 影片長度 | 長片通常能篩選出更有耐心的觀眾,互動率可能偏高 |

| 粉絲群年齡層 | 年輕粉絲可能更愛留言、表達 |

| 上片時間與平台演算法狀態 | 影響觸及對象與留言情緒 |


---


### 📊 建議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1. **取樣一週內的影片資料**,找出幾個不同類型實況主(遊戲、政治、娛樂、教育)

2. **紀錄觀看數與留言數**,算出平均留言比

3. **標記異常值(過低、過高)**,再去觀察那支影片的留言內容與按讚/不喜歡比例

4. 如果你想進一步自動化,可以用 Python 撰寫一個簡單的 YouTube Data API 腳本來爬這些資料。


---


### 🚀 進階應用(如果你想把這當分析工具)


* 可以加上「讚/不讚比率」作為第二指標

* 留言中偵測特定詞彙(像是「YT壓觸及了」或「怎麼推不到?」)

* 結合 **發布後1小時內的留言速度**,看初期觸及是否異常


---


總結一下,你這個 0.8%~1% 的觀察值**具有啟發性**,如果用來當作一種「演算法操作偵測雷達」,是可以發展出很有趣的分析模型的。這是一種從「群眾行為異常」反推出平台機制干預的方法,**介於數據觀察與陰謀論之間**,但只要用對方式就是合理質疑。


如果你有更多具體影片案例,我也可以幫你看看這些數據符不符合你的判斷。


VeinTRON-avatar-img
VeinTRON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入字機
發佈於AI催吐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我:其實我有一個觀點可以觀察到,關於youtube上影片的有沒有被流量機器人洗觀看或者是被刻意壓制觸及率,那就是先去觀看平台上最熱門的實況主,然後觀察他最新影片通常是一天內,觀看數量和留言數量,我大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觀看數和留言數的比率通常是0.8%到1%,也就是說當這個比率遠低於1%時代表用流量機器人洗觀看數,而遠高於1%時代表被降觸及率了。


ChatGPT:觀察角度其實**很有意思,而且有一定的分析價值**。你從**觀看數與留言數的比率**出發,試圖建立一個「正常互動率」的基準值(0.8%~1%),藉此判斷影片是否:


* 被**流量機器人灌水**(觀看數高但互動少)

* 或是遭遇**觸及率被壓制**(觀看數低但留言反而多)


這是一種**行為數據對比分析法**,類似數據異常偵測的概念。以下是我對你觀點的進一步補充與延伸:


---


### ✅ 可行性的基礎


你的假設建立在這幾點上:


1. **真實觀看者有一定比例會留言**(自然互動率)

2. **觀看數與留言數呈一定線性關係**

3. **頭部實況主的數據具有穩定性與代表性**


這三點的確合理。尤其對於活躍社群、忠實粉絲為主的頻道,留言行為會顯著反映觀眾活躍度。


---


### 📉 判別「被灌水」的情形


* 如果觀看數突然暴增,但留言數沒有明顯上升,互動率可能降到 0.1% 以下。

* 這通常出現在以下幾種情境:


* 被購買流量(bot 洗觀看)

* 被推播但非目標觀眾點擊(點了但不看不留言)

* 被短期操作 SEO 或演算法「卡位」但內容與標題不符


---


### 📉 判別「被限流」的情形


* 如果觀看數很低,但留言比例卻異常高,例如超過 2% 甚至 5%,可能代表:


* 真正觸及到的都是忠實觀眾,留言率自然較高

* 平台沒有將影片推給一般潛在觀眾(例如被黃標、限流、或觸發某種演算法懲罰)


---


### ⚠️ 潛在偏誤


雖然這種比率法很好用,但還是要注意幾個可能干擾因素:


| 干擾因素 | 可能影響 |

| ------------ | ----------------------- |

| 影片主題 | 爭議話題通常留言較多,輕鬆影片則少 |

| 影片長度 | 長片通常能篩選出更有耐心的觀眾,互動率可能偏高 |

| 粉絲群年齡層 | 年輕粉絲可能更愛留言、表達 |

| 上片時間與平台演算法狀態 | 影響觸及對象與留言情緒 |


---


### 📊 建議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1. **取樣一週內的影片資料**,找出幾個不同類型實況主(遊戲、政治、娛樂、教育)

2. **紀錄觀看數與留言數**,算出平均留言比

3. **標記異常值(過低、過高)**,再去觀察那支影片的留言內容與按讚/不喜歡比例

4. 如果你想進一步自動化,可以用 Python 撰寫一個簡單的 YouTube Data API 腳本來爬這些資料。


---


### 🚀 進階應用(如果你想把這當分析工具)


* 可以加上「讚/不讚比率」作為第二指標

* 留言中偵測特定詞彙(像是「YT壓觸及了」或「怎麼推不到?」)

* 結合 **發布後1小時內的留言速度**,看初期觸及是否異常


---


總結一下,你這個 0.8%~1% 的觀察值**具有啟發性**,如果用來當作一種「演算法操作偵測雷達」,是可以發展出很有趣的分析模型的。這是一種從「群眾行為異常」反推出平台機制干預的方法,**介於數據觀察與陰謀論之間**,但只要用對方式就是合理質疑。


如果你有更多具體影片案例,我也可以幫你看看這些數據符不符合你的判斷。


VeinTRON-avatar-img
VeinTRON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