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出自---天衣義懷禪師開示弟子的偈文。
一、雁影與水影:空性之詮釋
偈中「雁過長空,影沉寒水」,構建了一幅靜謐清遠的畫面。大雁從高空翩然掠過,長空寂寥無聲;寒水波心,映出片影,轉瞬即逝。這兩句詩看似寫景,實則道出「緣起性空」的佛理。萬象皆生於緣起,亦皆歸於無常。雁飛而不留痕,水映而不執影,正是無所住心的展現。
在《金剛經》中,佛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義懷禪師的偈語即是對此教義的生動詮釋。雁飛不執於長空之軌跡,寒水不戀於一時之影,正如修行者不應執著於名利、得失、成敗或是修行本身。萬法無常,念念生滅,當體即空。這種空,不是虛無的否定,而是破除執著的自在。
「雁無遺蹤之意」,是說大雁並不刻意要留下什麼痕跡;「水無留影之心」,則是寒水本然無心,不貪不取。人心若能如此,不造作、不妄求、不執著,則無所掛礙,自在通透。這正是禪宗追求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以空性破妄,返本還源。
二、悲心初動:童年不忍之舉
天衣義懷禪師,俗姓陳,出生於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9),永嘉樂清(今浙江溫州)人,自幼家貧,家族以捕魚為生。孩童時期的他,常隨父親泛舟江上。每當魚兒被捕上船,父親令他以繩串魚,然而這位日後的高僧,卻屢屢將魚悄悄放生。
這樣的行為,在年幼的義懷而言,或許只是出自純然的惻隱之心。但在佛學的眼中,這已是一顆悲憫種子的萌芽。所謂「大悲為本」,一切佛道皆從悲心出發。即便尚未聞法,即便尚未剃度,義懷禪師的內心已蘊藏著菩薩的本願——護生不殺,慈念眾生。
當父親發怒,用竹杖痛打他時,他卻「恬然如故」,毫無怨懟,也不辯解。這份從容,不只是逆來順受的忍讓,而是內心早已明白「眾生皆苦」的真相。他看見魚兒掙扎、看見父親的暴怒、也看見自身的無能為力——而這份看見,就是悟道的起點。
三、求道之路:神僧一語,啟慧之門
年歲稍長,義懷禪師離家前往京師,投身景德寺,為佛門童行。其身形清癯修長,在僧眾中如鶴立雞群,自然引人注目。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他正式受戒,參加試經得度,奠定了出家修道的根基。
然而,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發生在他與神僧「言法華」的邂逅中。此人拍著義懷禪師的背,神秘地說道:「臨濟德山去。」短短一句話,如雷霆驟響,令他心生疑惑。詢問耆宿後,方知此乃喻其將於禪宗一門有所作為,需行腳參方,不可滯於一寺一地。
這件事猶如《楞嚴經》中所說:「若欲識佛性,當觀時節因緣。」神僧之語,是外緣的催化,而義懷禪師內心那顆追尋真理的種子,早已悄然萌發。若無早年放魚之慈心、童年忍辱之穩重,他或許無法當下領悟此語之深意。世事冥冥,但於覺者而言,無非因緣和合的顯化。
四、不滯於處:禪者之路與悟道之心
耆宿之語:「汝其當宏禪宗乎?行矣,勿滯於此。」不僅是一句勉勵,更是禪宗修行的根本精神——「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義懷禪師聞言,遂決志雲遊參學。這一段行腳參方的歷程,是歷代禪者所必經的心路歷程,既是苦行的體驗,也是智慧的淬煉。
禪宗不偏經論,不依語言,而重於直觀心性。「言下大悟」、「當面錯過」,這些語句正反映出其特殊的教學方式。義懷禪師之後投雪竇重顯門下,終成其法嗣,亦即是從參學之旅中,完成了自心的洗煉與慧命的承接。
五、偈語的回響:空性與慈悲的合一
再回到《雁過長空》這首偈文,便可知其並非憑空吟誦的文字之美,而是義懷禪師以身證道後的悟境顯露。雁之飛、不留一蹤;水之映、不存一影,皆是表法之境,喻示人生如幻、萬象皆空。
但此空性非冷漠之否定,而是涵藏慈悲之光。正如禪師自幼釋魚於江,不為功德,不求回報;他後來的弘法利生,亦是不著相之施度。空而不虛,慈而不執,正是大乘佛法中「悲智雙運」的極致體現。
六、結語:長空無痕,心燈不滅
義懷禪師圓寂於北宋嘉祐五年(1060),享年七十二。他一生簡樸澹然,猶如長空之雁,來無影、去無蹤。然而,他所留下的法語與風骨,卻猶如寒水中影,映照後世無數修行者的心田。
《雁過長空》不是靜止的圖景,而是流動的智慧之河。它引導我們看見一種無執、無礙的生命態度,也提醒我們,萬象皆空,惟有一念慈心可貫古今。願讀此偈者,如見明燈,在繁華與苦厄之中,守一顆不著痕跡的清明之心。

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出自---天衣義懷禪師開示弟子的偈文。
一、雁影與水影:空性之詮釋
偈中「雁過長空,影沉寒水」,構建了一幅靜謐清遠的畫面。大雁從高空翩然掠過,長空寂寥無聲;寒水波心,映出片影,轉瞬即逝。這兩句詩看似寫景,實則道出「緣起性空」的佛理。萬象皆生於緣起,亦皆歸於無常。雁飛而不留痕,水映而不執影,正是無所住心的展現。
在《金剛經》中,佛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義懷禪師的偈語即是對此教義的生動詮釋。雁飛不執於長空之軌跡,寒水不戀於一時之影,正如修行者不應執著於名利、得失、成敗或是修行本身。萬法無常,念念生滅,當體即空。這種空,不是虛無的否定,而是破除執著的自在。
「雁無遺蹤之意」,是說大雁並不刻意要留下什麼痕跡;「水無留影之心」,則是寒水本然無心,不貪不取。人心若能如此,不造作、不妄求、不執著,則無所掛礙,自在通透。這正是禪宗追求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以空性破妄,返本還源。
二、悲心初動:童年不忍之舉
天衣義懷禪師,俗姓陳,出生於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9),永嘉樂清(今浙江溫州)人,自幼家貧,家族以捕魚為生。孩童時期的他,常隨父親泛舟江上。每當魚兒被捕上船,父親令他以繩串魚,然而這位日後的高僧,卻屢屢將魚悄悄放生。
這樣的行為,在年幼的義懷而言,或許只是出自純然的惻隱之心。但在佛學的眼中,這已是一顆悲憫種子的萌芽。所謂「大悲為本」,一切佛道皆從悲心出發。即便尚未聞法,即便尚未剃度,義懷禪師的內心已蘊藏著菩薩的本願——護生不殺,慈念眾生。
當父親發怒,用竹杖痛打他時,他卻「恬然如故」,毫無怨懟,也不辯解。這份從容,不只是逆來順受的忍讓,而是內心早已明白「眾生皆苦」的真相。他看見魚兒掙扎、看見父親的暴怒、也看見自身的無能為力——而這份看見,就是悟道的起點。
三、求道之路:神僧一語,啟慧之門
年歲稍長,義懷禪師離家前往京師,投身景德寺,為佛門童行。其身形清癯修長,在僧眾中如鶴立雞群,自然引人注目。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他正式受戒,參加試經得度,奠定了出家修道的根基。
然而,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發生在他與神僧「言法華」的邂逅中。此人拍著義懷禪師的背,神秘地說道:「臨濟德山去。」短短一句話,如雷霆驟響,令他心生疑惑。詢問耆宿後,方知此乃喻其將於禪宗一門有所作為,需行腳參方,不可滯於一寺一地。
這件事猶如《楞嚴經》中所說:「若欲識佛性,當觀時節因緣。」神僧之語,是外緣的催化,而義懷禪師內心那顆追尋真理的種子,早已悄然萌發。若無早年放魚之慈心、童年忍辱之穩重,他或許無法當下領悟此語之深意。世事冥冥,但於覺者而言,無非因緣和合的顯化。
四、不滯於處:禪者之路與悟道之心
耆宿之語:「汝其當宏禪宗乎?行矣,勿滯於此。」不僅是一句勉勵,更是禪宗修行的根本精神——「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義懷禪師聞言,遂決志雲遊參學。這一段行腳參方的歷程,是歷代禪者所必經的心路歷程,既是苦行的體驗,也是智慧的淬煉。
禪宗不偏經論,不依語言,而重於直觀心性。「言下大悟」、「當面錯過」,這些語句正反映出其特殊的教學方式。義懷禪師之後投雪竇重顯門下,終成其法嗣,亦即是從參學之旅中,完成了自心的洗煉與慧命的承接。
五、偈語的回響:空性與慈悲的合一
再回到《雁過長空》這首偈文,便可知其並非憑空吟誦的文字之美,而是義懷禪師以身證道後的悟境顯露。雁之飛、不留一蹤;水之映、不存一影,皆是表法之境,喻示人生如幻、萬象皆空。
但此空性非冷漠之否定,而是涵藏慈悲之光。正如禪師自幼釋魚於江,不為功德,不求回報;他後來的弘法利生,亦是不著相之施度。空而不虛,慈而不執,正是大乘佛法中「悲智雙運」的極致體現。
六、結語:長空無痕,心燈不滅
義懷禪師圓寂於北宋嘉祐五年(1060),享年七十二。他一生簡樸澹然,猶如長空之雁,來無影、去無蹤。然而,他所留下的法語與風骨,卻猶如寒水中影,映照後世無數修行者的心田。
《雁過長空》不是靜止的圖景,而是流動的智慧之河。它引導我們看見一種無執、無礙的生命態度,也提醒我們,萬象皆空,惟有一念慈心可貫古今。願讀此偈者,如見明燈,在繁華與苦厄之中,守一顆不著痕跡的清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