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路一悠哉,何須問去來;
去見梅花落,來見梅花開。
在中國佛教禪宗的歷史長河中,詩與偈不僅是修行者的情感抒發,更是通向頓悟的橋梁。明代高僧擔當禪師(1593–1651),其人其詩,如清泉灑石、明月穿林,不著一字塵埃,卻能直指人心。
詩題為《答友》,蓋因友人問他,何時可以再來呢?
擔當禪師回答得十分瀟脫:我離去時,梅花隨風飄零;下次我再來,或許梅花就盛開了。
人的來去聚散,與梅花的開落,皆是順合天理,自由自在。
讓我們分段解析這首詩聯,探究其中所蘊含的禪宗義理、歷史脈絡與修辭之美。
一、「別路一悠哉,何須問去來」——超越時空的自在之道
此句語調平緩如行雲流水,卻蘊藏對世事的透徹洞察。
「別路一悠哉」,別路者,非尋常之道;「一」者,獨也、絕也。此路無人同行,亦無來回之念。所謂「悠哉」,既寫意境之閒適無拘,亦隱現禪者心境之安然自若。此非普通旅人所行之路,而是超越對錯、捨執捨我之「涅槃之道」。
「何須問去來」則更明禪宗本懷——放下分別心,不問前程。不論是「去」還是「來」,在大悟之人眼中皆如幻象。正如《金剛經》所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世人執著於來去,困於生滅苦海;而禪者逍遙於無礙法界,不問起止,不求結果,當下即道。
修辭上,作者以「何須問」一語斷絕尋常心機,語氣平中帶決,蘊含不容置疑之決斷力,極具禪宗破執之風格。
二、「去見梅花落,來見梅花開」——順逆皆道,花開花落總關情
「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堅韌孤高,也寓意清寒中之芬芳。然在禪門眼中,梅花更為覺性之象徵。其開於嚴冬,盛於靜境,若非心地清明,難以親見。
「去見梅花落」,似為惜別之景,落花飄零,象徵無常與別離。然「來見梅花開」又轉境為喜,春回大地,芳華再現。這一開一落,生與滅的循環,恰是佛法中「諸行無常」與「緣起性空」的直觀呈現。
擔當禪師以「去」「來」貫穿「落」「開」,表面為行旅所見,實則指出:不論境遇如何,只要眼見心明,皆可見法。佛性非止於高堂法座,也在一瓣花開、一葉飄落之中。世人往往為順逆所困,而禪者於逆境見梅落之美,於順境觀梅開之喜,無非皆是道途風景。
這兩句的句式對仗,節奏和諧,語義含蓄卻直指人心,既有詩意之韻律,又有修行者的澄澈之見。
三、「不待海枯才見底;但逢月上即敲門」——頓悟之機,在當下
不待海枯才見底;
但逢月上即敲門。
本詩懸於雲南雞足山寂光寺之楹,正如清風徐來,靜中生慧。雞足山,為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示現之地,亦為擔當禪師駐錫之地,歷來香火鼎盛,信眾雲集。
「不待海枯才見底」,明言修行不必等待漫長時日,亦不需等苦盡甘來。禪宗講究頓悟,不拘形式,不計年歲。此句深斥執著於「未來某日將會開悟」的妄念——海何時會枯?或許萬古不見,而悟道卻可能在瞬息之間發生。
與之相對,「但逢月上即敲門」則更顯機鋒。此句描繪的是一種警覺與準備,月上之時,即刻行動,「敲門」即是向道而進、求見真理之舉。禪門故事中常有「夜敲門求見師」的記載,正寓意把握契機,不錯失靈光一現的瞬間。
修辭上,「不待」與「但逢」對照強烈,「海枯見底」與「月上敲門」皆為形象鮮明之譬喻,前者寫漫長與虛幻,後者則寓即時與可為,令人眼前一亮,思接千載。
四、禪詩與人生——花開處即有慧光
從整體結構觀之,〈梅花開落〉詩聯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由身外之景,入心內之境;由感悟無常,至頓悟當下。其語簡義深,既有哲理的重量,也有詩意的溫度。
佛法不離世間覺,梅花既為自然物象,亦成覺悟象徵。擔當禪師借「梅花開落」作題,於日常見聞中體悟真如,提醒修行人不需他求,亦不必等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才轉心見道——真正的覺醒,就藏在眼前的花開一瞬、耳邊的一陣風響之中。
更深一層,梅花落而復開,象徵生命的輪迴與重生。對眾生而言,「落」可能是失敗、悲痛、病苦,「開」則是新生、喜悅與清明。禪宗教人無論遇何境,皆能以慧眼觀之,不執著、不排斥,即可在塵世風霜中步步蓮華。
五、擔當禪師:詩與禪的典範
擔當禪師,俗姓范,名道一,字擔當。其行止如煙霞過目,不為名相所拘,曾入滇南雲遊,隱居雞足山與滇池周邊,遺墨遍佈名山古剎。其詩風兼具蘇軾之豪放與寒山之幽絕,被後人譽為「禪詩畫三絕」。
他不僅是詩人,也是修行者,常於詩中藏法,以景寫心,以物顯道。〈梅花開落〉正是其於寂光寺幽棲之時,觀物悟道所作,是其心境、禪觀與詩意三者交融的結晶。
結語:開落之間見本心,去來之中識真道
〈梅花開落〉不是一首單純的詩,而是一場靈魂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人生無需問「去」何方、「來」何處,因為每一步,都是道途;每一瓣落花,都是佛光的倒影。

別路一悠哉,何須問去來;
去見梅花落,來見梅花開。
在中國佛教禪宗的歷史長河中,詩與偈不僅是修行者的情感抒發,更是通向頓悟的橋梁。明代高僧擔當禪師(1593–1651),其人其詩,如清泉灑石、明月穿林,不著一字塵埃,卻能直指人心。
詩題為《答友》,蓋因友人問他,何時可以再來呢?
擔當禪師回答得十分瀟脫:我離去時,梅花隨風飄零;下次我再來,或許梅花就盛開了。
人的來去聚散,與梅花的開落,皆是順合天理,自由自在。
讓我們分段解析這首詩聯,探究其中所蘊含的禪宗義理、歷史脈絡與修辭之美。
一、「別路一悠哉,何須問去來」——超越時空的自在之道
此句語調平緩如行雲流水,卻蘊藏對世事的透徹洞察。
「別路一悠哉」,別路者,非尋常之道;「一」者,獨也、絕也。此路無人同行,亦無來回之念。所謂「悠哉」,既寫意境之閒適無拘,亦隱現禪者心境之安然自若。此非普通旅人所行之路,而是超越對錯、捨執捨我之「涅槃之道」。
「何須問去來」則更明禪宗本懷——放下分別心,不問前程。不論是「去」還是「來」,在大悟之人眼中皆如幻象。正如《金剛經》所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世人執著於來去,困於生滅苦海;而禪者逍遙於無礙法界,不問起止,不求結果,當下即道。
修辭上,作者以「何須問」一語斷絕尋常心機,語氣平中帶決,蘊含不容置疑之決斷力,極具禪宗破執之風格。
二、「去見梅花落,來見梅花開」——順逆皆道,花開花落總關情
「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堅韌孤高,也寓意清寒中之芬芳。然在禪門眼中,梅花更為覺性之象徵。其開於嚴冬,盛於靜境,若非心地清明,難以親見。
「去見梅花落」,似為惜別之景,落花飄零,象徵無常與別離。然「來見梅花開」又轉境為喜,春回大地,芳華再現。這一開一落,生與滅的循環,恰是佛法中「諸行無常」與「緣起性空」的直觀呈現。
擔當禪師以「去」「來」貫穿「落」「開」,表面為行旅所見,實則指出:不論境遇如何,只要眼見心明,皆可見法。佛性非止於高堂法座,也在一瓣花開、一葉飄落之中。世人往往為順逆所困,而禪者於逆境見梅落之美,於順境觀梅開之喜,無非皆是道途風景。
這兩句的句式對仗,節奏和諧,語義含蓄卻直指人心,既有詩意之韻律,又有修行者的澄澈之見。
三、「不待海枯才見底;但逢月上即敲門」——頓悟之機,在當下
不待海枯才見底;
但逢月上即敲門。
本詩懸於雲南雞足山寂光寺之楹,正如清風徐來,靜中生慧。雞足山,為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示現之地,亦為擔當禪師駐錫之地,歷來香火鼎盛,信眾雲集。
「不待海枯才見底」,明言修行不必等待漫長時日,亦不需等苦盡甘來。禪宗講究頓悟,不拘形式,不計年歲。此句深斥執著於「未來某日將會開悟」的妄念——海何時會枯?或許萬古不見,而悟道卻可能在瞬息之間發生。
與之相對,「但逢月上即敲門」則更顯機鋒。此句描繪的是一種警覺與準備,月上之時,即刻行動,「敲門」即是向道而進、求見真理之舉。禪門故事中常有「夜敲門求見師」的記載,正寓意把握契機,不錯失靈光一現的瞬間。
修辭上,「不待」與「但逢」對照強烈,「海枯見底」與「月上敲門」皆為形象鮮明之譬喻,前者寫漫長與虛幻,後者則寓即時與可為,令人眼前一亮,思接千載。
四、禪詩與人生——花開處即有慧光
從整體結構觀之,〈梅花開落〉詩聯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由身外之景,入心內之境;由感悟無常,至頓悟當下。其語簡義深,既有哲理的重量,也有詩意的溫度。
佛法不離世間覺,梅花既為自然物象,亦成覺悟象徵。擔當禪師借「梅花開落」作題,於日常見聞中體悟真如,提醒修行人不需他求,亦不必等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才轉心見道——真正的覺醒,就藏在眼前的花開一瞬、耳邊的一陣風響之中。
更深一層,梅花落而復開,象徵生命的輪迴與重生。對眾生而言,「落」可能是失敗、悲痛、病苦,「開」則是新生、喜悅與清明。禪宗教人無論遇何境,皆能以慧眼觀之,不執著、不排斥,即可在塵世風霜中步步蓮華。
五、擔當禪師:詩與禪的典範
擔當禪師,俗姓范,名道一,字擔當。其行止如煙霞過目,不為名相所拘,曾入滇南雲遊,隱居雞足山與滇池周邊,遺墨遍佈名山古剎。其詩風兼具蘇軾之豪放與寒山之幽絕,被後人譽為「禪詩畫三絕」。
他不僅是詩人,也是修行者,常於詩中藏法,以景寫心,以物顯道。〈梅花開落〉正是其於寂光寺幽棲之時,觀物悟道所作,是其心境、禪觀與詩意三者交融的結晶。
結語:開落之間見本心,去來之中識真道
〈梅花開落〉不是一首單純的詩,而是一場靈魂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人生無需問「去」何方、「來」何處,因為每一步,都是道途;每一瓣落花,都是佛光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