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弘一法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七字。


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藝術家、音樂家、教育家,更是佛教界尊崇的高僧。其一生由繁華轉向清寂,由紅塵走入空門,最終以沉靜的筆墨,留下震撼人心的遺言:「悲欣交集見觀經」。這七字,簡約如素錦,卻包藏著萬千深意,成為後世研讀弘一心境、探究佛法修證的寶貴線索。


一、最後絕筆:「悲欣交集見觀經」的字義深意

「悲欣交集」四字,形容情緒的複雜交錯,悲與喜同時湧現。而「見觀經」則明指《觀無量壽經》,一部淨土宗經典,為淨宗三經之一。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教授十六觀法,以導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悲欣交集見觀經」,看似平淡,其實字字千鈞。臨終之際,弘一法師心中既有「悲」,亦有「欣」;既感眾生苦海無邊,亦欣慰自己今生修行圓滿,心向極樂,無有罣礙。而「見觀經」三字,猶如點睛之筆,不僅是指法師於此刻見經中真義,更可理解為親證其中所述之境界——心明見佛、乘願往生。

這不是一種口說無憑的誇談,而是來自一位參悟佛理、歷經紅塵與修行雙重鍛煉之人,最後一刻的內證之語。


二、淡如水的深情——與夏丐尊的告別偈


弘一法師生前與夏丐尊先生為莫逆之交。二人志趣相投,情誼深厚,但皆為君子之交,清淡自然。法師於離世前,曾致信夏丐尊,並附上一偈: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這首偈語,文字雖簡,卻意蘊深遠。第一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出自《莊子·山木篇》,強調真正的友情不在於熱烈表現,而在於彼此尊重、無所求之淡泊。「執象而求」源自《易經》,意指從表象中探索真理,點出人生真知難尋。「咫尺千里」則表達心靈雖近,命運卻遠的無奈與惜別。

在佛法上,這首偈也可看作是法師對「空」與「緣」的體悟:緣聚則會,緣散則離,情誼雖淡如水,卻能超越形跡的遠近,直指心性之本源。


三、「問余何適」的回應——無言中見圓滿


弟子劉質平曾問弘一法師:「師父將往何處?」面對這樣一個直指生命終點的提問,法師回以偈語: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此偈之美,如月下清風,雖無聲色,卻令人心曠神怡。

「問余何適」是弟子的問話,也是眾生的疑問。法師不以語言正面作答,而以「廓爾忘言」示之,表示心境空明,言語已失其用;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有證入者方能知之。

「華枝春滿」語出唐詩,意指修行成果如春花怒放;「天心月圓」則比喻內心光明圓滿,如夜空皎潔之月。這不僅是對個人境界的描述,更透露一種離世而不悲、了生而無憾的自在情懷。


四、弘一法師的修行脈絡——從塵世入法海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於光緒六年,浙江平湖人。早年留學日本,是中國近代藝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不僅創作了《送別》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致力於書法、戲劇、文學各領域。

但在人生高峰時,他卻毅然出家,於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法號「弘一」,後居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等地,潛心研修律宗,嚴持戒律,被譽為「律宗一代宗師」。

弘一一生之修行,不求神通、不事浮華,專注戒律、書法與教化弟子。這種近乎極端的「苦行」,正是他對佛法最誠摯的實踐。他的晚年極為簡樸,飲食如常,衣著破舊,常說:「寧可餓死,不受供養不清淨之物。」

這樣的修行方式,看似消極,實則是佛法中「破我執、去貪欲」的極致體現。他用一筆一墨書寫經文,也用一行一止踐行戒法,最終得以在臨終之際說出「見觀經」之言,顯示其心已融入經境,無有掛礙。


五、「悲欣交集」的佛學詮釋——如實觀心之真境


「悲」與「欣」這兩種情緒,在佛法中原是「染心」之表,但若能「如實觀察,不住情緒」,則可化情為境,進入修行的真義。

對於一般凡夫而言,「悲」多生於離別、「欣」多因貪著,情緒波動難免。但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已非俗情之波動,而是證悟後的內心實感。


——「悲」,是對眾生仍陷生死而未覺之悲憫;

——「欣」,是對自己修行得度、願力成就的清淨喜悅。


這正如《維摩詰經》中所述:「入世不染,悲智雙運。」悲與欣在佛法中並非對立,而是如一體之陰陽,合而成全。唯有透徹諸法實相,才能在臨終時不驚、不怖,坦然一笑,見佛來迎。


六、《觀無量壽經》之意象映照


《觀無量壽經》中,佛陀教韋提希夫人以「十六觀法」,每一觀皆從禪定入手,逐層引導行者入於極樂世界的境界。其中第十三觀,即「觀無量壽佛身觀」,教導行者觀想阿彌陀佛金身無量,身相莊嚴,光明遍照十方。

弘一法師臨終時「見觀經」,或可理解為已入觀境,內心所見即是佛土景象,如經中所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弘一法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七字。


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藝術家、音樂家、教育家,更是佛教界尊崇的高僧。其一生由繁華轉向清寂,由紅塵走入空門,最終以沉靜的筆墨,留下震撼人心的遺言:「悲欣交集見觀經」。這七字,簡約如素錦,卻包藏著萬千深意,成為後世研讀弘一心境、探究佛法修證的寶貴線索。


一、最後絕筆:「悲欣交集見觀經」的字義深意

「悲欣交集」四字,形容情緒的複雜交錯,悲與喜同時湧現。而「見觀經」則明指《觀無量壽經》,一部淨土宗經典,為淨宗三經之一。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教授十六觀法,以導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悲欣交集見觀經」,看似平淡,其實字字千鈞。臨終之際,弘一法師心中既有「悲」,亦有「欣」;既感眾生苦海無邊,亦欣慰自己今生修行圓滿,心向極樂,無有罣礙。而「見觀經」三字,猶如點睛之筆,不僅是指法師於此刻見經中真義,更可理解為親證其中所述之境界——心明見佛、乘願往生。

這不是一種口說無憑的誇談,而是來自一位參悟佛理、歷經紅塵與修行雙重鍛煉之人,最後一刻的內證之語。


二、淡如水的深情——與夏丐尊的告別偈


弘一法師生前與夏丐尊先生為莫逆之交。二人志趣相投,情誼深厚,但皆為君子之交,清淡自然。法師於離世前,曾致信夏丐尊,並附上一偈: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這首偈語,文字雖簡,卻意蘊深遠。第一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出自《莊子·山木篇》,強調真正的友情不在於熱烈表現,而在於彼此尊重、無所求之淡泊。「執象而求」源自《易經》,意指從表象中探索真理,點出人生真知難尋。「咫尺千里」則表達心靈雖近,命運卻遠的無奈與惜別。

在佛法上,這首偈也可看作是法師對「空」與「緣」的體悟:緣聚則會,緣散則離,情誼雖淡如水,卻能超越形跡的遠近,直指心性之本源。


三、「問余何適」的回應——無言中見圓滿


弟子劉質平曾問弘一法師:「師父將往何處?」面對這樣一個直指生命終點的提問,法師回以偈語: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此偈之美,如月下清風,雖無聲色,卻令人心曠神怡。

「問余何適」是弟子的問話,也是眾生的疑問。法師不以語言正面作答,而以「廓爾忘言」示之,表示心境空明,言語已失其用;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有證入者方能知之。

「華枝春滿」語出唐詩,意指修行成果如春花怒放;「天心月圓」則比喻內心光明圓滿,如夜空皎潔之月。這不僅是對個人境界的描述,更透露一種離世而不悲、了生而無憾的自在情懷。


四、弘一法師的修行脈絡——從塵世入法海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於光緒六年,浙江平湖人。早年留學日本,是中國近代藝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不僅創作了《送別》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致力於書法、戲劇、文學各領域。

但在人生高峰時,他卻毅然出家,於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法號「弘一」,後居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等地,潛心研修律宗,嚴持戒律,被譽為「律宗一代宗師」。

弘一一生之修行,不求神通、不事浮華,專注戒律、書法與教化弟子。這種近乎極端的「苦行」,正是他對佛法最誠摯的實踐。他的晚年極為簡樸,飲食如常,衣著破舊,常說:「寧可餓死,不受供養不清淨之物。」

這樣的修行方式,看似消極,實則是佛法中「破我執、去貪欲」的極致體現。他用一筆一墨書寫經文,也用一行一止踐行戒法,最終得以在臨終之際說出「見觀經」之言,顯示其心已融入經境,無有掛礙。


五、「悲欣交集」的佛學詮釋——如實觀心之真境


「悲」與「欣」這兩種情緒,在佛法中原是「染心」之表,但若能「如實觀察,不住情緒」,則可化情為境,進入修行的真義。

對於一般凡夫而言,「悲」多生於離別、「欣」多因貪著,情緒波動難免。但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已非俗情之波動,而是證悟後的內心實感。


——「悲」,是對眾生仍陷生死而未覺之悲憫;

——「欣」,是對自己修行得度、願力成就的清淨喜悅。


這正如《維摩詰經》中所述:「入世不染,悲智雙運。」悲與欣在佛法中並非對立,而是如一體之陰陽,合而成全。唯有透徹諸法實相,才能在臨終時不驚、不怖,坦然一笑,見佛來迎。


六、《觀無量壽經》之意象映照


《觀無量壽經》中,佛陀教韋提希夫人以「十六觀法」,每一觀皆從禪定入手,逐層引導行者入於極樂世界的境界。其中第十三觀,即「觀無量壽佛身觀」,教導行者觀想阿彌陀佛金身無量,身相莊嚴,光明遍照十方。

弘一法師臨終時「見觀經」,或可理解為已入觀境,內心所見即是佛土景象,如經中所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