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落花有意隨流水;

流水無情戀落花。


摘自宋‧龍翔士珪禪師:「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參閱《大正藏51冊2077:續傳燈錄‧卷二十九》。


這句禪語,如詩如畫,蘊含深厚的佛理哲思。禪師以落花與流水的關係,生動描繪了眾生與因緣、心念與實相之間的微妙互動。本文將從佛學角度出發,融合歷史脈絡與哲學思辨,解讀此句的意涵,並結合元代高明《琵琶記》中「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的哀婉情懷,探討人生境遇與心靈寄託的禪味。


一、落花流水的禪境:無常與緣起


龍翔士珪禪師所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直指佛教中「見」的真相——一切表象皆非永恆不變,真見須超越表相。落花與流水的譬喻,更是說明了「無常」與「緣起」的佛理。

落花本是枝頭鮮豔的生命,當它飄零於水面,彷彿有意追隨流水的腳步,那是生命的主動選擇,似有情感、有意願。然而,流水對落花卻「無情戀」,即流水無所執著,只是自然地向前流淌,不因落花而停留。這正好映照了佛教教義: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無執著的流水象徵「法」的本質——常動不息、無我無我執。

此處,「落花有意」不過是眾生的心念,「流水無情」則象徵「法界」的真理。眾生以我執、愛執追逐各種欲望與情感,如落花隨流水,帶著對生命、幸福的渴望。但法界如流水般冷靜無情,無論眾生如何愛戀、追求,真實的法性不為所動,因為法性本是空無、清淨,無染無執。

這句禪語也讓人想到《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提醒人們要洞悉萬物無常的本質,放下分別執著,體認空性自在。


二、心托明月與照溝渠:理想與現實的悲喜交織


元代高明《琵琶記》中的詩句「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同樣表達人生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與無奈。心托明月,是一種美好而純粹的精神寄託,明月象徵清明皎潔、純淨不染的心境與理想。然而,明月卻照亮了溝渠,低沉污穢的現實,形成強烈的對比與諷刺。

這種落差讓人感受到生命中那份無法掌控、被誤解或失落的苦楚。從佛學角度來看,這是「我法不二」的反映:理想(明月)與現實(溝渠)雖似對立,實則同根同源,皆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正如禪師所言「見猶離見」,唯有不執著於理想或現實的對立,才能領悟生命的本真。

高明的這句詩,彷彿是落花隨流水的延伸,眾生把心託付給美好,卻往往被現實無情的流水所沖刷。明月照溝渠,是一種無奈的覺悟,也是佛教中「空」的智慧顯現——一切皆非所執,理想與現實皆是空性的展現。


三、從禪境到生命:放下與自在的心路歷程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超越語言文字的限制。龍翔士珪禪師的落花流水譬喻,正是如此以直觀形象傳遞深奧法義。

當眾生能如流水般不執著落花,任由因緣流轉,心即得自由自在。反之,若執著於落花的美麗與逝去,則生苦惱和悲傷。這是「放下」的真義:非是消極逃避,而是明了一切因緣無常,超脫於情感的枷鎖,從而在變幻中保持清明與寧靜。

這份放下,不是冷漠無情,而是深切的慈悲智慧。禪師以「流水無情」形容法界的本性,並非責難流水無情,而是提醒眾生莫把自身的我執投射於法界。流水的無情是自在的象徵,是法界無礙無染的實相。

佛學中,心托明月的寄託,是修行者追求覺悟的象徵。但正如明月照溝渠,修行之路也常伴隨著現實的挑戰與磨難。唯有不被環境牽絆,堅守內心明淨,才能於塵世中自得其樂。


四、歷史文化與佛學精神的交織


龍翔士珪禪師生活於宋代,正值禪宗興盛,禪語廣泛流傳。他的語錄反映當時禪師們以生活景象比喻佛理的特色,使深奧哲學通俗易懂,並具有詩意美感。

而元代高明的《琵琶記》融合了元雜劇的藝術形式,敘述人生百態與情感糾葛。詩句中所表達的寄託與落寞,也與禪宗「無常」、「空」的思想不謀而合。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讓人看到東亞文化中佛學思想對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無論是禪師的清靜語錄,還是元曲的哀婉詩句,都在講述人與世界的關係、心靈的迷惑與覺醒。


五、結語:落花流水的禪機與人生省思


「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是一則深邃的禪語,更是一面映照人生的鏡子。它教導我們觀察生命中的得失聚散,懂得看透情感的假象,學習放下執念,從而與宇宙萬物和諧共處。

而「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的悲涼,則提醒我們在心靈寄託中保持警覺與智慧,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接受生命的悲喜交織。

佛學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無常時,能有安頓心靈的智慧與慈悲。正如流水永不停息,生命也在不斷流轉,唯有心中明月不滅,方能超越生死煩惱,入於涅槃的清涼之境。



舒嫚-avatar-img
舒嫚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落花有意隨流水;

流水無情戀落花。


摘自宋‧龍翔士珪禪師:「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參閱《大正藏51冊2077:續傳燈錄‧卷二十九》。


這句禪語,如詩如畫,蘊含深厚的佛理哲思。禪師以落花與流水的關係,生動描繪了眾生與因緣、心念與實相之間的微妙互動。本文將從佛學角度出發,融合歷史脈絡與哲學思辨,解讀此句的意涵,並結合元代高明《琵琶記》中「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的哀婉情懷,探討人生境遇與心靈寄託的禪味。


一、落花流水的禪境:無常與緣起


龍翔士珪禪師所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直指佛教中「見」的真相——一切表象皆非永恆不變,真見須超越表相。落花與流水的譬喻,更是說明了「無常」與「緣起」的佛理。

落花本是枝頭鮮豔的生命,當它飄零於水面,彷彿有意追隨流水的腳步,那是生命的主動選擇,似有情感、有意願。然而,流水對落花卻「無情戀」,即流水無所執著,只是自然地向前流淌,不因落花而停留。這正好映照了佛教教義: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無執著的流水象徵「法」的本質——常動不息、無我無我執。

此處,「落花有意」不過是眾生的心念,「流水無情」則象徵「法界」的真理。眾生以我執、愛執追逐各種欲望與情感,如落花隨流水,帶著對生命、幸福的渴望。但法界如流水般冷靜無情,無論眾生如何愛戀、追求,真實的法性不為所動,因為法性本是空無、清淨,無染無執。

這句禪語也讓人想到《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提醒人們要洞悉萬物無常的本質,放下分別執著,體認空性自在。


二、心托明月與照溝渠:理想與現實的悲喜交織


元代高明《琵琶記》中的詩句「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同樣表達人生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與無奈。心托明月,是一種美好而純粹的精神寄託,明月象徵清明皎潔、純淨不染的心境與理想。然而,明月卻照亮了溝渠,低沉污穢的現實,形成強烈的對比與諷刺。

這種落差讓人感受到生命中那份無法掌控、被誤解或失落的苦楚。從佛學角度來看,這是「我法不二」的反映:理想(明月)與現實(溝渠)雖似對立,實則同根同源,皆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正如禪師所言「見猶離見」,唯有不執著於理想或現實的對立,才能領悟生命的本真。

高明的這句詩,彷彿是落花隨流水的延伸,眾生把心託付給美好,卻往往被現實無情的流水所沖刷。明月照溝渠,是一種無奈的覺悟,也是佛教中「空」的智慧顯現——一切皆非所執,理想與現實皆是空性的展現。


三、從禪境到生命:放下與自在的心路歷程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超越語言文字的限制。龍翔士珪禪師的落花流水譬喻,正是如此以直觀形象傳遞深奧法義。

當眾生能如流水般不執著落花,任由因緣流轉,心即得自由自在。反之,若執著於落花的美麗與逝去,則生苦惱和悲傷。這是「放下」的真義:非是消極逃避,而是明了一切因緣無常,超脫於情感的枷鎖,從而在變幻中保持清明與寧靜。

這份放下,不是冷漠無情,而是深切的慈悲智慧。禪師以「流水無情」形容法界的本性,並非責難流水無情,而是提醒眾生莫把自身的我執投射於法界。流水的無情是自在的象徵,是法界無礙無染的實相。

佛學中,心托明月的寄託,是修行者追求覺悟的象徵。但正如明月照溝渠,修行之路也常伴隨著現實的挑戰與磨難。唯有不被環境牽絆,堅守內心明淨,才能於塵世中自得其樂。


四、歷史文化與佛學精神的交織


龍翔士珪禪師生活於宋代,正值禪宗興盛,禪語廣泛流傳。他的語錄反映當時禪師們以生活景象比喻佛理的特色,使深奧哲學通俗易懂,並具有詩意美感。

而元代高明的《琵琶記》融合了元雜劇的藝術形式,敘述人生百態與情感糾葛。詩句中所表達的寄託與落寞,也與禪宗「無常」、「空」的思想不謀而合。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讓人看到東亞文化中佛學思想對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無論是禪師的清靜語錄,還是元曲的哀婉詩句,都在講述人與世界的關係、心靈的迷惑與覺醒。


五、結語:落花流水的禪機與人生省思


「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是一則深邃的禪語,更是一面映照人生的鏡子。它教導我們觀察生命中的得失聚散,懂得看透情感的假象,學習放下執念,從而與宇宙萬物和諧共處。

而「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的悲涼,則提醒我們在心靈寄託中保持警覺與智慧,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接受生命的悲喜交織。

佛學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無常時,能有安頓心靈的智慧與慈悲。正如流水永不停息,生命也在不斷流轉,唯有心中明月不滅,方能超越生死煩惱,入於涅槃的清涼之境。



舒嫚-avatar-img
舒嫚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