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千佛山興國禪寺西門楹聯

出自清代舉人楊崇慶


在千佛山興國禪寺,西門兩側有一無款識的楹聯。彷彿歷經風霜卻依然堅定地守護著世人心靈的歸途。這副對聯出自清代舉人楊兆慶(原名楊崇慶)之手。

這短短二十字,既是文辭精煉的修辭藝術,更是深蘊佛理的警世之語。


一、佛教義理的精髓——從夢幻泡影中醒覺


楹聯首句「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描寫禪寺每日必行的儀式——晨鐘與暮鼓。鐘鼓非僅為報時之具,更為喚醒之聲。晨鐘一響,如黎明初現,擊碎黑夜的沉睡;暮鼓回盪,如暮雲收捲,敲開塵世的煩惱。這一聲聲既震耳亦撼心,猶如佛陀以法語喚醒眾生的迷妄。

「世間名利客」即沉溺於紅塵的芸芸眾生,追逐權位金銀,奔波於功名場上,宛如迷失的旅人,被名利的迷霧遮蔽心靈。「驚醒」二字,不僅是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的震顫。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金剛經》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聲聲鐘鼓,實則是在提醒眾生萬法皆空,功名富貴終如過眼雲煙,唯有覺悟方能得解脫。

次句「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則更進一步揭示佛門的慈悲本願。誦經與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常見的兩種方式。佛號聲聲,如慈母呼喚遊子歸來,經文句句,如甘露潤澤枯竭心田。所謂「喚回」,正是把那沉溺苦海、迷失方向的人召喚回正道之意。

「苦海夢迷人」以譬喻手法點出眾生如在夢中浮沉,身陷生死輪迴之苦。佛教認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無一不令人痛苦。然世人往往沉迷於夢境而不自知,將浮華當作實有。此處以「苦海」象徵輪迴的無盡與難脫,以「夢迷」寫出眾生對真理的無知與顛倒——正是佛教所說的「無明」。


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氣息——千佛山與楊兆慶


此聯懸於山東濟南千佛山的興國禪寺,該寺初建於隋代,重興於唐,歷經千年興衰,屢毀屢建。寺名「興國」意含佛法興盛,護佑一方。千佛山本是濟南八景之一,古木參天,鐘聲悠遠,常為文人雅士登臨吟詠之地。此聯的題書者楊兆慶,清代舉人,學問淵博,筆墨清麗,曾以儒學修養融合佛理,以書聯之形表現佛意之深。足見其功力非凡、學識不凡。

楊兆慶以簡潔二十字,勾勒出禪寺清音與世俗塵囂之對比,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合一」的思維體系。對他而言,佛法非出世避世之學,而是一種濟世度人的慈悲行動,一種啟發人心的智慧之道。他將自己對佛教的理解融入楹聯,使其成為寺門之眼、修行者之鏡。


三、修辭藝術與情感表達——從形式到心靈


此聯在修辭上極為工整,對仗嚴謹。「暮鼓」「晨鐘」對應「經聲」「佛號」,皆為寺中聲響;「驚醒」對「喚回」,皆有喚醒之意;「名利客」對「夢迷人」,皆為未覺之眾生。「客」與「人」雖同為指人,然「客」一詞透露出飄泊、無根、外來之感,「夢迷人」則強調迷失與困頓,文意漸進,層層推展。

語言上採用具象與抽象交融之法,既有聲音意象(鐘鼓、經聲、佛號),亦有心理變化(驚醒、喚回),再以「名利」、「苦海」等象徵手法營造情境,將佛教抽象教義具象化為可感知的圖景。讀之如聞晨鐘驚夢,又如見大海沉舟,心中自生警醒之意。

情感方面,全聯情真意切,不帶一絲說教口吻,而是以柔和語言、詩意描繪,潛移默化中引導人思考人生的真諦。鐘鼓不責備,佛號不強求,它們只是靜靜存在,等待那願意回頭的迷路人。


結語:一副楹聯,一種覺悟


佛門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謂「成佛」,並非神祇化、神聖化,而是「覺悟」的實踐。在《暮鼓晨鐘》這副楹聯中,鐘聲鼓響、經誦佛號,無一不是為了讓世人明白:苦海雖深,卻可橫渡;夢境雖美,終將醒來。只要回心向道,悲智雙運,每個人都可從「名利客」轉為「修行人」,從「夢迷人」成為「覺悟者」。

在這繁華如夢、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這副出自兩百多年前的楹聯依舊震撼人心,猶如一聲從遠古傳來的鐘鳴,在喧囂塵世中為人指出一條寧靜、安定與慈悲之路。


願聞鐘聲者,皆能覺醒。願夢中人,終能歸來。


夏蕊-avatar-img
夏蕊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千佛山興國禪寺西門楹聯

出自清代舉人楊崇慶


在千佛山興國禪寺,西門兩側有一無款識的楹聯。彷彿歷經風霜卻依然堅定地守護著世人心靈的歸途。這副對聯出自清代舉人楊兆慶(原名楊崇慶)之手。

這短短二十字,既是文辭精煉的修辭藝術,更是深蘊佛理的警世之語。


一、佛教義理的精髓——從夢幻泡影中醒覺


楹聯首句「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描寫禪寺每日必行的儀式——晨鐘與暮鼓。鐘鼓非僅為報時之具,更為喚醒之聲。晨鐘一響,如黎明初現,擊碎黑夜的沉睡;暮鼓回盪,如暮雲收捲,敲開塵世的煩惱。這一聲聲既震耳亦撼心,猶如佛陀以法語喚醒眾生的迷妄。

「世間名利客」即沉溺於紅塵的芸芸眾生,追逐權位金銀,奔波於功名場上,宛如迷失的旅人,被名利的迷霧遮蔽心靈。「驚醒」二字,不僅是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的震顫。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金剛經》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聲聲鐘鼓,實則是在提醒眾生萬法皆空,功名富貴終如過眼雲煙,唯有覺悟方能得解脫。

次句「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則更進一步揭示佛門的慈悲本願。誦經與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常見的兩種方式。佛號聲聲,如慈母呼喚遊子歸來,經文句句,如甘露潤澤枯竭心田。所謂「喚回」,正是把那沉溺苦海、迷失方向的人召喚回正道之意。

「苦海夢迷人」以譬喻手法點出眾生如在夢中浮沉,身陷生死輪迴之苦。佛教認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無一不令人痛苦。然世人往往沉迷於夢境而不自知,將浮華當作實有。此處以「苦海」象徵輪迴的無盡與難脫,以「夢迷」寫出眾生對真理的無知與顛倒——正是佛教所說的「無明」。


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氣息——千佛山與楊兆慶


此聯懸於山東濟南千佛山的興國禪寺,該寺初建於隋代,重興於唐,歷經千年興衰,屢毀屢建。寺名「興國」意含佛法興盛,護佑一方。千佛山本是濟南八景之一,古木參天,鐘聲悠遠,常為文人雅士登臨吟詠之地。此聯的題書者楊兆慶,清代舉人,學問淵博,筆墨清麗,曾以儒學修養融合佛理,以書聯之形表現佛意之深。足見其功力非凡、學識不凡。

楊兆慶以簡潔二十字,勾勒出禪寺清音與世俗塵囂之對比,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合一」的思維體系。對他而言,佛法非出世避世之學,而是一種濟世度人的慈悲行動,一種啟發人心的智慧之道。他將自己對佛教的理解融入楹聯,使其成為寺門之眼、修行者之鏡。


三、修辭藝術與情感表達——從形式到心靈


此聯在修辭上極為工整,對仗嚴謹。「暮鼓」「晨鐘」對應「經聲」「佛號」,皆為寺中聲響;「驚醒」對「喚回」,皆有喚醒之意;「名利客」對「夢迷人」,皆為未覺之眾生。「客」與「人」雖同為指人,然「客」一詞透露出飄泊、無根、外來之感,「夢迷人」則強調迷失與困頓,文意漸進,層層推展。

語言上採用具象與抽象交融之法,既有聲音意象(鐘鼓、經聲、佛號),亦有心理變化(驚醒、喚回),再以「名利」、「苦海」等象徵手法營造情境,將佛教抽象教義具象化為可感知的圖景。讀之如聞晨鐘驚夢,又如見大海沉舟,心中自生警醒之意。

情感方面,全聯情真意切,不帶一絲說教口吻,而是以柔和語言、詩意描繪,潛移默化中引導人思考人生的真諦。鐘鼓不責備,佛號不強求,它們只是靜靜存在,等待那願意回頭的迷路人。


結語:一副楹聯,一種覺悟


佛門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謂「成佛」,並非神祇化、神聖化,而是「覺悟」的實踐。在《暮鼓晨鐘》這副楹聯中,鐘聲鼓響、經誦佛號,無一不是為了讓世人明白:苦海雖深,卻可橫渡;夢境雖美,終將醒來。只要回心向道,悲智雙運,每個人都可從「名利客」轉為「修行人」,從「夢迷人」成為「覺悟者」。

在這繁華如夢、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這副出自兩百多年前的楹聯依舊震撼人心,猶如一聲從遠古傳來的鐘鳴,在喧囂塵世中為人指出一條寧靜、安定與慈悲之路。


願聞鐘聲者,皆能覺醒。願夢中人,終能歸來。


夏蕊-avatar-img
夏蕊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