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rogu的炬靈書室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這兩年跟大家談過很多次「即使你是小說家,在方格子,你要做的是品牌,而不是只有小說」。

其實這真的不是只有方格子獨有的觀念;而是在西方出版市場,老早就發展成形而且非常成熟的獨立出版模式了。


這幾天看灰鷹參加世界科幻大會聽了不少講座,其中這篇有關獨立出版的講座雖然談得很簡短,但大致上都是我一直在講的東西: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1SeFNdFa/


「現在英語作者除了找經紀人走傳統出版這條路,也完全可以自己來,從封面到編輯都有專業 freelancer 可以合作,獨立作家不只是創作內容,更像是品牌製作人,從一開始就要有商業和行銷思維。」


其實說來有趣的是,目前台灣出版環境,除了那些已經接觸出版的作家外,我覺得對大部分寫作者來說,就連「經紀人」這個概念可能都還很陌生,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東西;而就我所知臺灣目前確實有出版經紀人,詳細可以去找另一位輕小說家鬱兔。


提到經紀人,可能有些人就興奮到不行,覺得也是時候找個經紀人了!不過我要講點現實的,出版經紀人不是單純只是服務作者──經紀人是門行業,他們要賺錢。這意味著,簽約經紀人的作家,往後大多需要仰賴經紀人的安排,不能像以前一樣愛寫什麼就寫什麼;因為從簽約的那一刻,你的作品不是只要養自己,還要養經紀人,那對他們來說,當然希望你寫出來的東西得要是有商業利益。


總之,不要馬上就對經紀人有太美好的幻想。這是市場現實之一。


回歸話題:在國外,經紀人其實已經不是甚麼新穎的概念。而且國外的小說作家們其實大多早就擺脫了這條路線,想辦法自己去找人設計封面、找編輯,自己出書,自己去外面擺攤──這背後顯示的是,在西方有一套完整且成熟、能夠接壤市場的機制與環境,讓獨立作家們可以輕易找到這些資源、靈活運用。此外,廣大的西方市場,也是讓這套機制能夠穩定運作的主因。因為它們的存在,代表著市場有需求。這是非常基本的道理。


目前臺灣比較為人所知的自出版服務應該就是白象文化。


不過這之中最重要的,還是小說家主動去營造自己的小說品牌。


「2002 年參加科幻大會,販賣區幾乎都是書店擺攤,如今則是另一番光景:一半是賣奇幻相關小物(皮件、繪畫、服飾、文具等等),另一半與書相關,但多數是獨立出版的作家自己來擺攤,賣的是 POD 的紙本書。傳統認知的書店只有少少兩家。」


獨立出版的難題在於行銷。因此作家通常需要主動經營社群、營造具有識別性的品牌形象以及屬於自己的故事體系(世界觀),以利於作家以及作品能受到注意。


這件事其實很多人都在做了,而且有些人連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品牌都不知道。我自己看待方格子,也是以「建立小說品牌」的思維在思考。所以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我一直都對只是想找潛力作品媒合出版或授權改編的小說平台沒有半點興致。


只是就目前來說,台灣的小說家們還是處在很辛苦的狀態。單就最明顯的市場規模差距,就使得我們要搞小說品牌,遠比西方還要艱難;而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我在談方格子都會注重在AI翻譯與跨國市場。儘管我不確定方格子能不能給我們想要的東西(前陣子跨足越南了,但我尚未看出來這一步對我們本土創作者有甚麼助益),但至少擴大市場觸角,以及降低作品語言門檻,是我認為要突破當前市場困境最重要的。


還是那句話,我抱怨歸抱怨,但不代表我完全否定方格子。即便目前很多事情都還不明朗,就目前來說也確實只有方格子能做到我想要的東西;當然,也很期待方格子「這次」能夠真真正正的回應我們這些小說品牌創作者的需求。

自由靈魂的貓-avatar-img
自由靈魂的貓和其他 2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這兩年跟大家談過很多次「即使你是小說家,在方格子,你要做的是品牌,而不是只有小說」。

其實這真的不是只有方格子獨有的觀念;而是在西方出版市場,老早就發展成形而且非常成熟的獨立出版模式了。


這幾天看灰鷹參加世界科幻大會聽了不少講座,其中這篇有關獨立出版的講座雖然談得很簡短,但大致上都是我一直在講的東西: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1SeFNdFa/


「現在英語作者除了找經紀人走傳統出版這條路,也完全可以自己來,從封面到編輯都有專業 freelancer 可以合作,獨立作家不只是創作內容,更像是品牌製作人,從一開始就要有商業和行銷思維。」


其實說來有趣的是,目前台灣出版環境,除了那些已經接觸出版的作家外,我覺得對大部分寫作者來說,就連「經紀人」這個概念可能都還很陌生,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東西;而就我所知臺灣目前確實有出版經紀人,詳細可以去找另一位輕小說家鬱兔。


提到經紀人,可能有些人就興奮到不行,覺得也是時候找個經紀人了!不過我要講點現實的,出版經紀人不是單純只是服務作者──經紀人是門行業,他們要賺錢。這意味著,簽約經紀人的作家,往後大多需要仰賴經紀人的安排,不能像以前一樣愛寫什麼就寫什麼;因為從簽約的那一刻,你的作品不是只要養自己,還要養經紀人,那對他們來說,當然希望你寫出來的東西得要是有商業利益。


總之,不要馬上就對經紀人有太美好的幻想。這是市場現實之一。


回歸話題:在國外,經紀人其實已經不是甚麼新穎的概念。而且國外的小說作家們其實大多早就擺脫了這條路線,想辦法自己去找人設計封面、找編輯,自己出書,自己去外面擺攤──這背後顯示的是,在西方有一套完整且成熟、能夠接壤市場的機制與環境,讓獨立作家們可以輕易找到這些資源、靈活運用。此外,廣大的西方市場,也是讓這套機制能夠穩定運作的主因。因為它們的存在,代表著市場有需求。這是非常基本的道理。


目前臺灣比較為人所知的自出版服務應該就是白象文化。


不過這之中最重要的,還是小說家主動去營造自己的小說品牌。


「2002 年參加科幻大會,販賣區幾乎都是書店擺攤,如今則是另一番光景:一半是賣奇幻相關小物(皮件、繪畫、服飾、文具等等),另一半與書相關,但多數是獨立出版的作家自己來擺攤,賣的是 POD 的紙本書。傳統認知的書店只有少少兩家。」


獨立出版的難題在於行銷。因此作家通常需要主動經營社群、營造具有識別性的品牌形象以及屬於自己的故事體系(世界觀),以利於作家以及作品能受到注意。


這件事其實很多人都在做了,而且有些人連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品牌都不知道。我自己看待方格子,也是以「建立小說品牌」的思維在思考。所以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我一直都對只是想找潛力作品媒合出版或授權改編的小說平台沒有半點興致。


只是就目前來說,台灣的小說家們還是處在很辛苦的狀態。單就最明顯的市場規模差距,就使得我們要搞小說品牌,遠比西方還要艱難;而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我在談方格子都會注重在AI翻譯與跨國市場。儘管我不確定方格子能不能給我們想要的東西(前陣子跨足越南了,但我尚未看出來這一步對我們本土創作者有甚麼助益),但至少擴大市場觸角,以及降低作品語言門檻,是我認為要突破當前市場困境最重要的。


還是那句話,我抱怨歸抱怨,但不代表我完全否定方格子。即便目前很多事情都還不明朗,就目前來說也確實只有方格子能做到我想要的東西;當然,也很期待方格子「這次」能夠真真正正的回應我們這些小說品牌創作者的需求。

自由靈魂的貓-avatar-img
自由靈魂的貓和其他 2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