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存感激」「要感恩」這些詞語被反覆喊成口號時,它們便失去了重量。那不再是真實的感謝,而像是一種表演式的正能量,甚至帶著壓迫,彷彿人必須立刻轉換情緒。那種時候,確實會讓人覺得假、空。
可是真正從心裡升起的感謝,卻完全不一樣。它常常發生在微小的瞬間——一句貼心的話、一個意外的幫助、或是一種被理解的眼神。
那時候的「謝謝」是活的,是自然流露的,而不是口號。
讓人厭惡的,從來不是感謝本身,是「被規定要感謝的樣子」。我想要的感謝,是自己自由流露的;至於口號式的感謝,我只把它當作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
工作日時,我把母親安置在「歡喜學堂」。來到這裡,迎面而來的總是一張張帶著笑意的臉。真正有固定職務的老師大約兩三位,其餘的多半是志工媽媽——她們沒有薪水,卻一早自發來到這裡,像陽光一樣溫暖。
有人輕輕牽著母親的手,帶她坐下;有人忙著拿起自帶杯,提醒長輩補充水分;也有人在角落哼起老歌、念起歡迎詞,吸引著長輩跟著拍手。那份自在與喜悅,是裝不來的。
我常常在心裡想:
他們的願心,讓我能安心喘息
他們的願心,讓母親笑得安然
他們的願心,讓學堂像家一樣
讓每一位到來的人都生起「明天還要再來」的期待。
謝謝你們!
謝謝總在這些片刻裡溢滿心頭,也讓我想回應些什麼。或許是一份小小的點心,一杯香醇的咖啡,或是一份親手做的中式小點。雖然微不足道,但我希望自己感受到的溫馨,也能悄悄流轉,停留在他們的手裡、心裡。
#常存感恩心是真實情感的流動
#爰居隨筆
當「心存感激」「要感恩」這些詞語被反覆喊成口號時,它們便失去了重量。那不再是真實的感謝,而像是一種表演式的正能量,甚至帶著壓迫,彷彿人必須立刻轉換情緒。那種時候,確實會讓人覺得假、空。
可是真正從心裡升起的感謝,卻完全不一樣。它常常發生在微小的瞬間——一句貼心的話、一個意外的幫助、或是一種被理解的眼神。
那時候的「謝謝」是活的,是自然流露的,而不是口號。
讓人厭惡的,從來不是感謝本身,是「被規定要感謝的樣子」。我想要的感謝,是自己自由流露的;至於口號式的感謝,我只把它當作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
工作日時,我把母親安置在「歡喜學堂」。來到這裡,迎面而來的總是一張張帶著笑意的臉。真正有固定職務的老師大約兩三位,其餘的多半是志工媽媽——她們沒有薪水,卻一早自發來到這裡,像陽光一樣溫暖。
有人輕輕牽著母親的手,帶她坐下;有人忙著拿起自帶杯,提醒長輩補充水分;也有人在角落哼起老歌、念起歡迎詞,吸引著長輩跟著拍手。那份自在與喜悅,是裝不來的。
我常常在心裡想:
他們的願心,讓我能安心喘息
他們的願心,讓母親笑得安然
他們的願心,讓學堂像家一樣
讓每一位到來的人都生起「明天還要再來」的期待。
謝謝你們!
謝謝總在這些片刻裡溢滿心頭,也讓我想回應些什麼。或許是一份小小的點心,一杯香醇的咖啡,或是一份親手做的中式小點。雖然微不足道,但我希望自己感受到的溫馨,也能悄悄流轉,停留在他們的手裡、心裡。
#常存感恩心是真實情感的流動
#爰居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