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ris 的動畫視角
avatar-avatar
學動畫的Pyri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src
src

僅有七人的小團隊,用 Blender 打造出一部九十分鐘的動畫長片,聽起來像是一個傳奇。

募資近五千萬日圓的能量,最後被壓縮進這部名為《伊人製造》的電影。我帶著好奇進電影院,想看看這樣的「小奇蹟」究竟能走到什麼高度。


結果卻是,一場畫面驚豔卻編劇失敗的嘗試。

不得不承認,畫面確實動人。三渲二的處理帶出一種夢幻的城市感,有幾幕甚至閃過新海誠式的氛圍。但是當鏡頭連貫出現瑕疵、角色表演顯得卡頓時,粗糙感就格外明顯。


節奏的問題更是一大敗筆。

安田在 YouTube 短片裡的日常動作,曾因細膩而迷人;但搬到長篇後,反而成為拖慢敘事的絆腳石。前半段鋪陳過長,讓觀眾在進入「關係與意義」的探問前,就先被消磨掉耐心。

即便後段動作場景極具張力,卻也難以抵消前面過於稀釋的觀感。


角色群像則幾乎停留在功能性的層次。

主角的好基友大林邦人,卻像 NPC 一樣僅為「有女朋友」而存在;喜歡主角的女同學幸村茜,被塑造成保姆般的陪伴者;連應該獨立自主的博士生繪里,也未展現出來屬於研究生專屬的高光和獨立性。

這讓整體敘事缺乏支點,僅剩下主角與 0 號的互動......被強行推到最前。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題材的浪費,明明應該在議題深度可以宛如《底特律:變人》卻僅做到了小品愛情動畫。

人工智慧與自我意識,本應是一個龐大而深刻的命題,但在這裡被縮減成「機器女友的愛情。」於是女性角色不是被依附,就是被物化;而「AI」只成了戀愛的包裝。

這樣的處理方式,也讓故事顯得狹隘而幼稚。


所以,《伊人製造》最終留給我的,是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為七人能交出這樣的美術與動作場面感到驚嘆;另一方面,卻遺憾於編劇格局的失敗。它像是一次對夢想的熱烈實驗,卻也證明了當題材與思想無法承載起美術時,那份浪漫終究會顯得蒼白。


不過,身為也是獨立製作動畫出生的導演新海誠,給予安田現象如此評價:「電影雖然質感粗糙,但卻很強勁,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我認為,第一部動畫電影的嘗試總是不盡人意的,我還是會期待新銳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可以帶給觀眾更嶄新的思維、全新的觀點。

投票
你覺得動畫最該先顧「畫面」還是「故事」?
伯享-avatar-img
伯享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學動畫的Pyri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src
src

僅有七人的小團隊,用 Blender 打造出一部九十分鐘的動畫長片,聽起來像是一個傳奇。

募資近五千萬日圓的能量,最後被壓縮進這部名為《伊人製造》的電影。我帶著好奇進電影院,想看看這樣的「小奇蹟」究竟能走到什麼高度。


結果卻是,一場畫面驚豔卻編劇失敗的嘗試。

不得不承認,畫面確實動人。三渲二的處理帶出一種夢幻的城市感,有幾幕甚至閃過新海誠式的氛圍。但是當鏡頭連貫出現瑕疵、角色表演顯得卡頓時,粗糙感就格外明顯。


節奏的問題更是一大敗筆。

安田在 YouTube 短片裡的日常動作,曾因細膩而迷人;但搬到長篇後,反而成為拖慢敘事的絆腳石。前半段鋪陳過長,讓觀眾在進入「關係與意義」的探問前,就先被消磨掉耐心。

即便後段動作場景極具張力,卻也難以抵消前面過於稀釋的觀感。


角色群像則幾乎停留在功能性的層次。

主角的好基友大林邦人,卻像 NPC 一樣僅為「有女朋友」而存在;喜歡主角的女同學幸村茜,被塑造成保姆般的陪伴者;連應該獨立自主的博士生繪里,也未展現出來屬於研究生專屬的高光和獨立性。

這讓整體敘事缺乏支點,僅剩下主角與 0 號的互動......被強行推到最前。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題材的浪費,明明應該在議題深度可以宛如《底特律:變人》卻僅做到了小品愛情動畫。

人工智慧與自我意識,本應是一個龐大而深刻的命題,但在這裡被縮減成「機器女友的愛情。」於是女性角色不是被依附,就是被物化;而「AI」只成了戀愛的包裝。

這樣的處理方式,也讓故事顯得狹隘而幼稚。


所以,《伊人製造》最終留給我的,是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為七人能交出這樣的美術與動作場面感到驚嘆;另一方面,卻遺憾於編劇格局的失敗。它像是一次對夢想的熱烈實驗,卻也證明了當題材與思想無法承載起美術時,那份浪漫終究會顯得蒼白。


不過,身為也是獨立製作動畫出生的導演新海誠,給予安田現象如此評價:「電影雖然質感粗糙,但卻很強勁,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我認為,第一部動畫電影的嘗試總是不盡人意的,我還是會期待新銳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可以帶給觀眾更嶄新的思維、全新的觀點。

投票
你覺得動畫最該先顧「畫面」還是「故事」?
伯享-avatar-img
伯享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