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大姐難得熱情地陪伴媽媽。我心裡想,若她能在平日多些時間到學堂陪媽媽,或是帶她出去走走,也很好。
不久後,學堂裡的老人轉述大姐的話:
「我顧爸爸,我妹妹顧媽媽。」
還補充說,那天大姐和媽媽相擁而泣,媽媽甚至認出了她,叫出了她的名字。
短短一句話,聽起來分工清楚,旁人也頻頻點頭,彷彿故事就是這樣。
可是,大姐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
這一句話裡的對稱與分工,聽來漂亮,卻與現實毫不相干。
我心愣了一下。
那些日復一日的陪伴、失眠的夜晚,還有媽媽每次被她帶出門吃喝後,連續數天拉肚子、需要長時間修復的日常……都在這句話裡被簡化成一個角色,好像我只是被分派去照顧媽媽的孩子。
老人又補充說:大姐把媽媽當小小孩,還想餵她吃飯。結果被老師阻止了:「對待失智長輩不能這樣,會讓他更快忘記自己原本會的事。」或許那是大姐表達愛的方式,但在我眼裡,卻更像是一種無心的剝奪。
最刺痛的,是旁人隨口的一句話:
「妳媽媽瘦成這樣,一定是妳早餐沒給她吃,把她餓壞了,常常臉色慘白無力。」
那一瞬間,我的心裡確實被觸動。但轉念一想,我明白這些話並不真實。對許多老人來說,生命理應恆常:以前能吃,現在也該能吃;體重下降,就必定是有人照顧不周。與其承認老去與無力,他們寧可相信是誰沒做好。
而醫生卻提醒我:退化不只是記憶的流失,還包括整個身體,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消化系統。媽媽的瘦弱,不是我能多餵一口、強訓肌力就能改變的。唯一能做的,是照顧好她的安全,接受她的身體正一步步走向另一個階段。醫生總在回診時提醒我:「妳已經做得很好了,不要再背上不可能的期待。」
大姐的話也好,旁人的指責也好,都只是他們選擇的版本。
而真正的現場,其實只有我和媽媽之間的日常。
我不必再去辯解。
故事,可以有很多種說法。
但真實,只在我心裡。
在這過程裡,我看見——
一個人為了逃避自己的恐懼,能說出多麼殘忍的話。
這讓我更明白,承認與面對,比否認和推卸,需要更多勇氣。
#無常如實存在
#痛苦源於不願承認
#修行,就是學會在無常中安放自己。
#照護日常
#傲嬌娘娘的修煉
#爰居隨筆
某日,大姐難得熱情地陪伴媽媽。我心裡想,若她能在平日多些時間到學堂陪媽媽,或是帶她出去走走,也很好。
不久後,學堂裡的老人轉述大姐的話:
「我顧爸爸,我妹妹顧媽媽。」
還補充說,那天大姐和媽媽相擁而泣,媽媽甚至認出了她,叫出了她的名字。
短短一句話,聽起來分工清楚,旁人也頻頻點頭,彷彿故事就是這樣。
可是,大姐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
這一句話裡的對稱與分工,聽來漂亮,卻與現實毫不相干。
我心愣了一下。
那些日復一日的陪伴、失眠的夜晚,還有媽媽每次被她帶出門吃喝後,連續數天拉肚子、需要長時間修復的日常……都在這句話裡被簡化成一個角色,好像我只是被分派去照顧媽媽的孩子。
老人又補充說:大姐把媽媽當小小孩,還想餵她吃飯。結果被老師阻止了:「對待失智長輩不能這樣,會讓他更快忘記自己原本會的事。」或許那是大姐表達愛的方式,但在我眼裡,卻更像是一種無心的剝奪。
最刺痛的,是旁人隨口的一句話:
「妳媽媽瘦成這樣,一定是妳早餐沒給她吃,把她餓壞了,常常臉色慘白無力。」
那一瞬間,我的心裡確實被觸動。但轉念一想,我明白這些話並不真實。對許多老人來說,生命理應恆常:以前能吃,現在也該能吃;體重下降,就必定是有人照顧不周。與其承認老去與無力,他們寧可相信是誰沒做好。
而醫生卻提醒我:退化不只是記憶的流失,還包括整個身體,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消化系統。媽媽的瘦弱,不是我能多餵一口、強訓肌力就能改變的。唯一能做的,是照顧好她的安全,接受她的身體正一步步走向另一個階段。醫生總在回診時提醒我:「妳已經做得很好了,不要再背上不可能的期待。」
大姐的話也好,旁人的指責也好,都只是他們選擇的版本。
而真正的現場,其實只有我和媽媽之間的日常。
我不必再去辯解。
故事,可以有很多種說法。
但真實,只在我心裡。
在這過程裡,我看見——
一個人為了逃避自己的恐懼,能說出多麼殘忍的話。
這讓我更明白,承認與面對,比否認和推卸,需要更多勇氣。
#無常如實存在
#痛苦源於不願承認
#修行,就是學會在無常中安放自己。
#照護日常
#傲嬌娘娘的修煉
#爰居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