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Freddy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上週是小朋友到幼稚園報到的第 2 週,分離焦慮的情況有確實減少,不過根據小朋友(以下用 A 稱,她的英文名字我們取 Abigail)自己 & 幼稚園老師的回饋,A 一開始似乎還是滿常把「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爸爸媽媽會來接我嗎?」、「吃完綠色的碗(裝點心的碗)爸爸媽媽就會來接我了嗎?」這些話掛在嘴邊,拿來問同學和老師。


不過最近幾天 A 倒是開始在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會問她「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透露更多她在學校玩遊戲和談話的內容,也讓我們知道她對於「學校」開始有一些歸屬感,或至少是覺得群體生活「還不錯有趣」的印象。


其實這也是我和老婆希望的,幼稚園階段的學習目標:在遊玩中過群體生活,而不是過於強調學術性的環境。


想當初我們也是研究了不少幼稚園:公立和私立、一般或雙語或全美、蒙氏或瑞吉歐或華德福…但其實看越多,就會越覺得混亂,因為如果沒有仔細「獨立思考」要提供什麼樣的教育環境給 A,決策很容易會跳進在各家幼稚園提出的那一兩項優缺點中糾結,而不是用更寬闊的視野去選擇「整體教育環境」。


畢竟這是個「顧客」(Customer, 思考並執行購買決策)和「消費者」(Consumer, 實際使用購買的產品服務者)不同、且兩方實際上沒辦法順利溝通需求的情況,很多時候作為「顧客」的幼稚園家長,必須要在儘可能理解小孩真實個性(所以安全依附滿重要的)、同時自己有形成一套長期目標與價值觀的情況下,比較能做出合宜的決定。


而我們這對爸媽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有在討論中逐漸形成幾個希望 A 所處教育環境的期望:


- 幼稚園階段的學習重心,我們認為是學習自理/生活常規、初步認識並嘗試表達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以及在團體生活中建立與他人互動與溝通的合宜模式,最終在這些學習中建立「自己也能做得到」的自信。


- 要做到上面這些事情,在多項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這對於幼稚園階段的小朋友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我們不想要刻意在 A 的幼稚園課表中塞入英文(儘管老婆是政大英文所碩士畢業)或是嵌入 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雖然在台灣,藝術這個面向經常缺席),因為我們相信當把前面那些自主、自理、自立的框架建立好,其他應該依她的天賦與熱情自然發生。


- 「爸爸媽媽,我對這個有興趣,可以一起討論看看嗎?」這句話能出現,大概是我的目標。我們家長能做的是陪伴、準備環境(有時候會需要$$),引導興趣與熱情,並且訓練小孩在遭遇挫折時,能自我強化並重新站起來。


- 另外,身為一個 tech investor,AI 時代的教育,我並不覺得在幼稚園階段就硬要填入太多現在我們已知的學術(academic)事務,對 A 的未來是有幫助的。與其花時間在追逐可能下個月、季、年就過期的應用(application),身體能力、心理狀態、邏輯思考、興趣與熱情,這些全人發展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自我強化,我覺得更值得關注。


- 當然這也意味著,「學校」對我們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學習知識技能的地方」,而是「和其他同學一起切磋知識技能的地方」,A 將不會只從老師和權威學習,也會從同學和生活中的一切學習。


其實光是這種「減法」的思維,就讓我們不考慮一些強調「加法」的幼教機構(但我覺得能夠提供那些價值是很棒的,只是我們家有自己的想法),最後發現一家公幼(A 現在就讀的這家)和兩家私幼,比較能符合我們的需求,而後來我們滿幸運地遞補上這間實驗教育色彩濃厚、師資和教學方針都讓我們認同的公幼。


想想我自己高中母校師大附中,也是個實驗教育色彩濃厚的地方,這也影響到所謂的「校風」、「文化」頗有彈性,學生也比較有一些惡作劇和創新並存的個性。我們希望 A 能在這個學校環境中「沾染」到一些這種實驗氣息,這應該會是一生的寶物。


當然爸爸媽媽的工作和生活得儘量跟著公幼的時程調整就是了😂 現在剛好我也在轉職期,時間和工作地點的彈性變成一個非薪資層面的關鍵談判因素了…

謝維倫-avatar-img
謝維倫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Freddy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上週是小朋友到幼稚園報到的第 2 週,分離焦慮的情況有確實減少,不過根據小朋友(以下用 A 稱,她的英文名字我們取 Abigail)自己 & 幼稚園老師的回饋,A 一開始似乎還是滿常把「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爸爸媽媽會來接我嗎?」、「吃完綠色的碗(裝點心的碗)爸爸媽媽就會來接我了嗎?」這些話掛在嘴邊,拿來問同學和老師。


不過最近幾天 A 倒是開始在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會問她「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透露更多她在學校玩遊戲和談話的內容,也讓我們知道她對於「學校」開始有一些歸屬感,或至少是覺得群體生活「還不錯有趣」的印象。


其實這也是我和老婆希望的,幼稚園階段的學習目標:在遊玩中過群體生活,而不是過於強調學術性的環境。


想當初我們也是研究了不少幼稚園:公立和私立、一般或雙語或全美、蒙氏或瑞吉歐或華德福…但其實看越多,就會越覺得混亂,因為如果沒有仔細「獨立思考」要提供什麼樣的教育環境給 A,決策很容易會跳進在各家幼稚園提出的那一兩項優缺點中糾結,而不是用更寬闊的視野去選擇「整體教育環境」。


畢竟這是個「顧客」(Customer, 思考並執行購買決策)和「消費者」(Consumer, 實際使用購買的產品服務者)不同、且兩方實際上沒辦法順利溝通需求的情況,很多時候作為「顧客」的幼稚園家長,必須要在儘可能理解小孩真實個性(所以安全依附滿重要的)、同時自己有形成一套長期目標與價值觀的情況下,比較能做出合宜的決定。


而我們這對爸媽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有在討論中逐漸形成幾個希望 A 所處教育環境的期望:


- 幼稚園階段的學習重心,我們認為是學習自理/生活常規、初步認識並嘗試表達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以及在團體生活中建立與他人互動與溝通的合宜模式,最終在這些學習中建立「自己也能做得到」的自信。


- 要做到上面這些事情,在多項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這對於幼稚園階段的小朋友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我們不想要刻意在 A 的幼稚園課表中塞入英文(儘管老婆是政大英文所碩士畢業)或是嵌入 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雖然在台灣,藝術這個面向經常缺席),因為我們相信當把前面那些自主、自理、自立的框架建立好,其他應該依她的天賦與熱情自然發生。


- 「爸爸媽媽,我對這個有興趣,可以一起討論看看嗎?」這句話能出現,大概是我的目標。我們家長能做的是陪伴、準備環境(有時候會需要$$),引導興趣與熱情,並且訓練小孩在遭遇挫折時,能自我強化並重新站起來。


- 另外,身為一個 tech investor,AI 時代的教育,我並不覺得在幼稚園階段就硬要填入太多現在我們已知的學術(academic)事務,對 A 的未來是有幫助的。與其花時間在追逐可能下個月、季、年就過期的應用(application),身體能力、心理狀態、邏輯思考、興趣與熱情,這些全人發展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自我強化,我覺得更值得關注。


- 當然這也意味著,「學校」對我們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學習知識技能的地方」,而是「和其他同學一起切磋知識技能的地方」,A 將不會只從老師和權威學習,也會從同學和生活中的一切學習。


其實光是這種「減法」的思維,就讓我們不考慮一些強調「加法」的幼教機構(但我覺得能夠提供那些價值是很棒的,只是我們家有自己的想法),最後發現一家公幼(A 現在就讀的這家)和兩家私幼,比較能符合我們的需求,而後來我們滿幸運地遞補上這間實驗教育色彩濃厚、師資和教學方針都讓我們認同的公幼。


想想我自己高中母校師大附中,也是個實驗教育色彩濃厚的地方,這也影響到所謂的「校風」、「文化」頗有彈性,學生也比較有一些惡作劇和創新並存的個性。我們希望 A 能在這個學校環境中「沾染」到一些這種實驗氣息,這應該會是一生的寶物。


當然爸爸媽媽的工作和生活得儘量跟著公幼的時程調整就是了😂 現在剛好我也在轉職期,時間和工作地點的彈性變成一個非薪資層面的關鍵談判因素了…

謝維倫-avatar-img
謝維倫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