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蛙的靠北小宇宙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老夫為什麼會從事教職?


因為爺爺奶奶都是老師,堂/表兄姊們也有人走上教育這條路。雖然不確定自己為什麼會想當老師,但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就覺得:長大後當老師,好像也不錯。


開始實習後,剛好帶到一個蠻投緣的班級。當時的我充滿陽光氣息;尚未沾染厭世之氣😝,會為了學生額外製作講義,假日如果沒事,也會跑去學校陪他們自習。


後來順利考上正式教師(以前說「上岸」,現在流行講「下海」😅),一開始確實滿懷憧憬:覺得自己是來教書育人、春風化雨、感化學生心靈的……。(語氣一轉)結果才發現,靠 !怎麼一堆雜事都要老師負責!尤其當上行政之後,更會懷疑自己大學期間到底學了什麼──現在工作遇到的問題,幾乎沒有一樣是教育學程教過的。


正如 #我們不只是老師 的作者梁芳瑜老師在《#當我告別教職》一書的輯一〈教職困境〉所提到的,教師除了上課的鐘點數之外,還要備課、命題、改作業、改週記……每天工時超過十小時,其中至少四分之一被行政事務吃掉,要應付各種上頭長官要的數據、計畫成果。如果像老夫這種兼行政的,更是被各種會議、業務、薦派研習、出差,以及一大堆因為業務關係必須蒐集的線上研習(資安、職安、公務員道德等等)切得零零碎碎。結果「正常老師」該做的備課等工作事項,只能在這些縫隙裡硬擠出來。久而久之,老夫也就練就了一種隨時能中斷思緒、處理完業務又能立刻切回備課模式的「生存技能」。


更別說現在鐘點費和行政加給低得可憐,說穿了就是「過勞教師,俗擱大碗」。再加上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干涉校務,社會大眾對「老師」既有道德期待、又愛指指點點,這些年下來,所謂的「教師荒」其實只是各種因素疊加後的必然爆發罷了。


不過,《當我告別教職》一書並不是一味唱衰的厭世書。芳瑜老師在輯二裡回顧自己的教師成長歷程,讓讀者──尤其是身為教師的同業工會們──在閱讀時,也能反思自己的教職生涯,回想當初的初衷,進而思考:是要像作者一樣轉換跑道?還是找到一個新的定位。


別誤會,老夫雖然常常在圖中把學生畫成「無腦」,看似很討厭學生,但其實還是因為喜歡設計課程、喜歡上課時與學生互動的感覺,才會一直留在教育現場。尤其當看到學生思考慢慢成形、腦袋逐漸「長回來」的過程時所獲得的回饋,是其他面對電腦、機台,或只和顧客短暫接觸的行業,無法比擬的。


#教師節 將至,除了放假之外,老夫覺得最好的禮物,就是給自己一本《當我告別教職》。不是要大家真的告別,而是藉著閱讀,好好重新審視這份工作的意義──它對你而言,到底是什麼。


#厭世教師 #蛙來推薦一本書

寶瓶文化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蛙的靠北小宇宙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老夫為什麼會從事教職?


因為爺爺奶奶都是老師,堂/表兄姊們也有人走上教育這條路。雖然不確定自己為什麼會想當老師,但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就覺得:長大後當老師,好像也不錯。


開始實習後,剛好帶到一個蠻投緣的班級。當時的我充滿陽光氣息;尚未沾染厭世之氣😝,會為了學生額外製作講義,假日如果沒事,也會跑去學校陪他們自習。


後來順利考上正式教師(以前說「上岸」,現在流行講「下海」😅),一開始確實滿懷憧憬:覺得自己是來教書育人、春風化雨、感化學生心靈的……。(語氣一轉)結果才發現,靠 !怎麼一堆雜事都要老師負責!尤其當上行政之後,更會懷疑自己大學期間到底學了什麼──現在工作遇到的問題,幾乎沒有一樣是教育學程教過的。


正如 #我們不只是老師 的作者梁芳瑜老師在《#當我告別教職》一書的輯一〈教職困境〉所提到的,教師除了上課的鐘點數之外,還要備課、命題、改作業、改週記……每天工時超過十小時,其中至少四分之一被行政事務吃掉,要應付各種上頭長官要的數據、計畫成果。如果像老夫這種兼行政的,更是被各種會議、業務、薦派研習、出差,以及一大堆因為業務關係必須蒐集的線上研習(資安、職安、公務員道德等等)切得零零碎碎。結果「正常老師」該做的備課等工作事項,只能在這些縫隙裡硬擠出來。久而久之,老夫也就練就了一種隨時能中斷思緒、處理完業務又能立刻切回備課模式的「生存技能」。


更別說現在鐘點費和行政加給低得可憐,說穿了就是「過勞教師,俗擱大碗」。再加上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干涉校務,社會大眾對「老師」既有道德期待、又愛指指點點,這些年下來,所謂的「教師荒」其實只是各種因素疊加後的必然爆發罷了。


不過,《當我告別教職》一書並不是一味唱衰的厭世書。芳瑜老師在輯二裡回顧自己的教師成長歷程,讓讀者──尤其是身為教師的同業工會們──在閱讀時,也能反思自己的教職生涯,回想當初的初衷,進而思考:是要像作者一樣轉換跑道?還是找到一個新的定位。


別誤會,老夫雖然常常在圖中把學生畫成「無腦」,看似很討厭學生,但其實還是因為喜歡設計課程、喜歡上課時與學生互動的感覺,才會一直留在教育現場。尤其當看到學生思考慢慢成形、腦袋逐漸「長回來」的過程時所獲得的回饋,是其他面對電腦、機台,或只和顧客短暫接觸的行業,無法比擬的。


#教師節 將至,除了放假之外,老夫覺得最好的禮物,就是給自己一本《當我告別教職》。不是要大家真的告別,而是藉著閱讀,好好重新審視這份工作的意義──它對你而言,到底是什麼。


#厭世教師 #蛙來推薦一本書

寶瓶文化

avatar-img
加入討論